分享

带你游南京:阳山碑材,天下第一“碑”

 戴氏风水仙灵子 2015-12-26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青龙山前石一方,弓尺量之十万丈。

两头未截空中央,旁有赑屃形更大。

直斩奇峰为一坐,欲负不负身尚卧。

高皇开创气概雄,欲移此碑陵寝中。

大书公德高祖宗,压倒唐汉惊羲农。

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

 

    这是清代乾嘉年间文学家袁枚在《小仓山房诗文集》之“洪武大石碑歌”中的著名诗句,也是其对南京东郊阳山之南孝陵碑材的真实写照。然而,让200多年前的袁枚老先生没有想到的是,他笔下的那座“洪武大石”,不仅已被现代人考证为明成祖朱棣下令开凿的中国古代最大的做秀工程,而且还于2007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认定为“世界最大碑材”。

    1368年,朱元璋平定天下,定都应天。为巩固新生的大明政权,消除威胁皇权的政治势力,君临天下、生性多疑的朱洪武,不仅逐渐把那些曾经与自己出生入死、功高盖世的文臣武将或屠杀或放逐或解甲归田,而且将自己日益长大的25个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并赋予他们带兵统军大权,以代替那些被罢黜的功臣宿将。与此同时,朱元璋迅速立其长子朱标为太子,生性仁慈的太子38岁英年早逝后,又很快按照中国传统的嫡长继承制度,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成为皇位的继承人。然而,让如此老谋深算的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他在为子孙扫除各种外部“障碍”的同时,也埋下了祸起萧墙的内部病根。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皇帝,改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后很快发现,那些被朱元璋分封到各地为王的叔叔们,早已因拥有兵权练就了优秀的军事素养,培养出了忠于自己的亲信势力,并萌生出了日益膨胀的政治野心。为压制诸王的政治和军事势力,羽翼未丰的建文帝竟匆忙听从一些亲信大臣的建议削蕃,但因削蕃过于急躁和凌厉,引起各地藩王强力反弹。而坐镇北平、势力强大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则以清君侧为名,挑头发动“靖难之变”。朝廷虽兵力强大,但由于洪武时期的能臣武将早已杀戮殆尽,只得启用缺乏谋略的幸存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致使中央军出现一系列决策错误和军事失败。1402年,朱棣率部攻下应天,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即位为大明第三任皇帝,是为明成祖。

    朱棣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朝廷内却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大臣只有四人,逃跑自杀的却以千计。为稳定政局、笼络人心、争取嫡亲正统的地位,起兵夺得侄儿帝位的朱棣即位后,一方面违背诺言、残暴诛杀拒拟诏书、有“读书种子”美誉的大儒方孝孺并灭其“十族”800余人,以杀鸡吓猴、震慑人心、促其归顺;另一方面决定在已建成的明孝陵前建造巨型“神功圣德碑”,既可为朱元璋歌功颂德,也能彰显自己对朱元璋的孝心和忠诚,还能向天下臣民宣示新皇帝的威严与至高无上。1405年8月,朱棣下令征集全国数万工匠,前往六朝时期就已开凿的阳山古采石场,利用其山体中完整性好又十分巨大的栖霞灰岩凿石制碑。为赶工期,石工们被要求风雨无阻、日夜施工,并每人每天向监工交验钢凿凿下的石碴三斗三升,13个月的辛劳开凿,因累死、病死、摔死以及完不成任务被处死的工匠多达三千余人,尸体则被随意埋在附近的坟墓群里,今日阳山“坟头”的村名即由此而来。奇怪的是,这项由皇帝亲自下诏、兴师动众、规模宏大、劳民伤财的工程,却在基本成型后因所谓体积太大、无法拖运竖立或忙于迁都北京被半途而废地遗弃于荒郊野岭,成为一项名副其实的“烂尾工程”和历史笑柄,不仅明朝历史上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就连大学士胡广等人奉命考察后所写的《游阳山记》,也更多的是其徜徉于青山绿水的新鲜与好奇,而对那块“皇帝因建碑孝陵”、“特命翰林臣往观”的大石碑却不肯多写一个字。其实,朱棣当时决定建造巨型“神功圣德碑”,原本就是一场为“作秀”而装模作样的“面子工程”,能否拖运和竖立并不重要,忙于迁都北京也是借口。重要的是,当上几年皇帝、帝位已经坐稳的朱棣,见天下太平、人心已定,已经不再需要以那个本来就难以拖运和竖立的“神功圣德碑”来转移百姓视线、收买人心了,那用血汗和尸骨凿刻的巨大“碑材”,只能像一根稻草一样被弃于阳山。而此一“弃”,便是六百余年。

    六百多年后的今天,“靖难之变”的弃物——孝陵碑材,依然静卧在南京东郊汤山镇阳山之南的山谷里散发着幽古的气息,只是已被作为“天下第一碑”围进了“大明文化村阳山碑材景区”,成为化腐朽为神奇、变废物为宝藏的颇具明文化气息的人文景点,供游人凭吊游览。景区正门是一座飞檐翘角、歇山顶式的山门,檐下悬挂蓝底金边的“阳山碑材”金字匾额,两边的门柱上为黑底金字的“碑中无字留予后人论是非,石中有痕已为前朝记功过”楹联。走进山门,迎面矗立着一尊坐南朝北的碑石,上书“阳山问碑”,碑石字好,寓意更好。封建帝王为巩固皇权统治,视生命为蝼蚁、视民生为草芥、视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成果为弃屐,“阳山问碑”问出了多少历史真相,又有多少真相还被隐藏?离开“阳山问碑” 不远,便是景区仿建的大明文化村,村口的八字门墙壁上分别书写着胡广的《游阳山记》和袁枚的“洪武大石碑歌”,以告知人们阳山碑材的由来和体积的硕大。村中的建筑全为明代建筑风格,以石材、木头为主,豪放粗犷、古朴自然,铁匠铺、石匠铺、镖局、当铺、酒坊、赌坊、戏台等鳞次栉比,明代工匠、妇女、兵丁穿梭往来。而滚动上演的《石匠之殇》舞台情景剧以及人工湖面上翻腾跳跃、专业表演的杂耍、舞狮、劫镖车、赐御婚等节目,不仅用舞台表演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了明时石匠们开凿碑材时的悲惨遭遇,而且较为完整地展示了明代军工们的世俗生活画卷。走在文化村里,恰如置身明代人民日常生活的历史场景中。

    沿着山路逶迤向上,终于见到沉睡了600年的阳山碑材。碑材由碑座、碑额、碑身三部分构成并分两处弃放。碑座位于古采石场的山坳中,三面脱离山体、一面与山体相连,石材高17米、长23米、重达1.6多万吨。碑额和碑身位于碑座上前方的山坡上,碑额四面脱离山体,石材高10.7米,长22米,宽10.3米,重约6000吨,其上已有准备雕刻龙头、龙爪、龙尾而留出的14个凸出石面的石芽;碑身五面脱离山体、一端与山体相连,石材长51米,宽4.5米,高14.2米,重约8800吨。若将碑座、碑额、碑身三部分石材按碑式垒起,总高度78米,总重31167吨,确实举世罕见,硕大无朋,让人啧啧称奇、令人叹为观止。难怪袁枚会在《洪武大石碑歌》中惊叹:“碑如长剑惊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也难怪其会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作为“天下第一碑”而认定为“世界最大碑材”。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五十多米长的碑身不仅五面脱离山体,而且其中的一面与山体已经分离成约一米宽的“一线天”,阳光从碑身顶部底部。不仅碑身的底部已经大部被凿成悬空,而且其下面原本起支撑作用的材脚也与碑身分离。面对当年无数工匠用锤子、铁钎一锤一钎的开凿打磨出来的巨大碑材,人们除了“问碑”的疑问外,还有的就是震撼,为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震撼,也为传统文化中的负面价值震撼。因为,对明成祖朱棣而言,阳山碑材也许是一场为“作秀”而装模作样的“面子工程”,但对数万石匠们来说,阳山碑材则是他们付出汗水、鲜血甚至生命的勤劳智慧的结晶。

    阳山碑材,天下第一“碑”。它犹如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和传统文化的一个标本,一面是荒谬之至的愚昧决策、一面是千辛万苦的文明之作,一面是皇帝“做秀”的烂尾工程、一面是数万工匠的劳动成果,一面是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一面是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当我们在游览、欣赏这类古代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应如同“阳山问碑”一样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免班门弄斧、贻笑大方。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