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届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试卷(12月)

 采菊东篱630 2015-12-26

2016届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试卷(12月)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谓“担当”?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辞海》的解释是“担负;承当”。其基本意思都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忧患意识。检索《四库全书》,“担当”这个词直到宋代才出现,但有关“担当”意识在先秦时期就有较为充分的表达。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非常多,而君子必须具有担当意识。《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那样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健气势,顽强奋斗,永不停止。《易传》还引孔子的话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论语》中也有关于担当的思想,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屈原《离骚》中有“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这些都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也正是在这种担当观的影响下,出现了《吕氏春秋》所描写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的现象。典型的例子,如东汉末年党锢之祸时,李膺“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后汉书·李膺传》,陈蕃、范滂也“有澄清天下之志”,后都慷慨赴难。

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风气败坏,士大夫的担当意识有所弱化。宋代建立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倡导、重视气节,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也进一步充实、完善。理学大师们都有很强烈的担当意识。如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颢、程颐重视忠孝节义的气节观。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这个词的,是程颢、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其中“担当”的意思就是“承担,并负责任”。朱熹使用“担当”最为频繁,《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出现“担当”一词。从文献看,南宋时期“担当”一词不仅理学大师们接受、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广泛使用。如名臣李纲在信中就提到:“万一急缺,虽无指挥,亦须担当。”文天祥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天下有事,凡能担当开拓排难解纷,惟其才耳。”元明时期“担当”的使用更为普遍。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勇于担当,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陈继儒更以“担当”为视角对人进行观察、评判,说“大事难事看担当。”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总体来说,宋代以来,尤其是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以来,担当精神不仅为君子、士人所接受,也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儒家担当观因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倡行君子人格、勇于奉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促进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传承与借鉴。

(节选自《谈儒家担当观》,20150603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词典,“担当”的基本意思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包含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优患意识。

B.“担当”这个词的出现远远晚于有关“担当”的思想意识,前者出现在宋代,而后者在先秦时期就表达得比较充分。

C.按照儒家的观点,“担当”意识的有无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的重要依据,缺乏“担当”意识的人肯定不配称君子。

D.虽然在文献中程颢、程颐最早使用“赶担当”这个词,但朱熹却是使用得最多,在其《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使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家担当观形成于先秦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这一点,从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B.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这些部属于儒家担当观的内涵。

C.宋代建立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儒家担当观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涌现出—批具有强烈担当意识的理学大师。

D.儒家担当观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在今天仍有一定的价值,因而值得我们传承与借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是在儒家担当观的影响下,历史上多次出现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现象,东汉末年的李膺、陈蕃、范滂等都是典型例子。

B.在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士大夫的担当意识肯定会有所弱化。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C.到了南宋,“担当”一词已为一般士人和大臣广泛使用,如李纲在信中、文天祥在奏折中都曾提及;元明时使用则更为普遍。

D.明朝末年,不少士大夫具有担当意识,如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顾宪成、高攀龙,以“担当”为观察、评判人才视角的陈继儒。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侃字仲和,幼为丞相史天泽所器重,留于家而教养之。弱冠为百户,鸷勇有谋略。壬辰,金将伯撒复取卫州,侃拒之,破其兵四万于新卫州。遂渡河,袭金主,至归德,败其兵于阏伯台,即从速不台攻汴西门,金元帅崔立降。以功授总把。丙辰,至乞都卜。其城在担寒山上,悬梯上下,守以精兵卒,乃筑夹城围之,莫能克。侃架炮攻之,守将火者纳失儿开门降。丁巳正月至兀里儿城伏兵下令闻钲声则起敌兵果来伏发尽杀之海牙算滩降算摊华言王也至乞石迷部,忽里算滩降。又西至报答国,西戎大国也,地方八千里,父子相传四十二世,胜兵数十万。侃兵至。又破其兵七万,屠西城,破其东城,东城殿宇。皆构以沉檀木,举火焚之,香闻百里。两城间有大河,侃预造浮梁以防其遁。城破,合里法算滩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缚诣军门降。其将纣答儿遁去,侃追之,至暮,诸军欲顿舍,侃不听,又行十余里,乃止。夜暴雨,先所欲舍处水深数尺。明日,获纣答儿,斩之,拔三百余城。

又西行三千里,至天房,其将住石致书请降,左右以住石之请为信然,易之不为备,侃曰:“欺敌者亡,军机多诈,若中彼计,耻莫大焉。”乃严备以待。住石果来邀我师,侃与战,大败之,巴儿算滩降,下其城一百八十五。西域平。侃以捷告至钓鱼山,会宪宗崩,乃还邓,开屯田,立保障。

世祖即位,侃上疏陈建国号、筑都城、立省台、兴学校等二十五事,后皆如其策。中统三年二月,徐州总管李杲哥俱反,史天泽荐侃,召入见,世祖问计所出,曰:“群盗窃发,犹柙中虎。内无资粮,外无救援,筑城环之,坐待其困,计日可擒也。”帝然之,赐尚衣弓矢。驰至徐,斩杲哥。赐金符,为徐、邳二州总管。

至元二年,有言当解史天泽兵权者,天泽遂迁他官,侃亦调同知滕州。七年,改白马令,僧臧罗汉与彰德赵当驴反,又平之。帝以侃习于军务,擢为万户。江南平,迁知宁海州,居一年,卒。侃行军有纪律,野爨露宿,虽风雨不入民舍,所至兴学课农,吏民畏服。

(选自《元史·列传三十六》)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流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巳正月/ 至兀里儿城/ 伏兵下/ 令闻钲声则起/ 敌兵果来/ 伏发尽/ 杀之/ 海牙算滩降/ 算摊华言/ 王也/

B.丁巳正月/ 至兀里儿城/ 伏兵/ 下令闻钲声则起/ 敌兵果来/ 伏发/ 尽杀之/ 海牙算滩降/ 算摊/ 华言王也/

C.丁巳/ 正月至兀里儿城/ 伏兵下/ 令闻钲声则起/ 敌兵果来/ 伏发尽/ 杀之/ 海牙算滩降/ 算摊/ 华言王也/

D.丁巳/ 正月至兀里儿城/ 伏兵/ 下令闻钲声则起/ 敌兵果来/ 伏发/ 尽杀之/ 海牙算滩降/ 算摊华言/ 王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B.宪宗崩即元宪宗死了。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崩”从周代始专指帝王之死。

C.国号即国家称号,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都十分重视国号。

D.万户是古代侯爵最高的一层,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后泛指高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侃深受巫相史天泽的器重。年幼时被留在史家教养;徐州总管李果哥谋反时,史天泽又推荐他出征平叛。但后来,随着史天泽兵权被解除,他也受到牵连。

B.郭侃一生征战,功勋赫赫。他破伯撒于新卫州,败金兵于阔伯台;降伏火者纳失儿、忽里算滩;西征报答国,俘获封答儿;最终抵达天房,逼降住石,平定西域。

C.郭侃带兵有方,很有智谋。他的军队纪律严明,野暴露宿,从不骚扰百姓;在追击封答儿时,他拒绝诸军顿舍的要求;在西征天房时,他识破了敌人的阴谋。

D.郭侃富有政治远见,重视教育和农业生产。元世祖即位后,他上疏皇帝,提出建立国号、修筑都城、设立省台、兴办学校等二十五条主张,后均被采纳、施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城破,合里法算滩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缚诣军门降。(5分)

2)内无资粮,外无救援,筑城环之,坐待其困,计日可擒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元〕倪瓒

踽踽荒村客,悠悠远道情。竹梧秋雨碧,荷芰晚波明。

穴鼠能人拱,池鹅类鹤鸣。萧条阮遥集,几屐了余生?

【注】①荷芰:荷花和菱花。②阮遥集:阮孚,字遥集,西晋人。性好屐,因自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甚闲畅。

8.诗歌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劝学》中,荀子以“            ”二句,指出君子与一般人相比,在于他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去争取最大的成功。

2)杜枚在《阿房宫赋》中以“            ”作结,借古讥今,警醒后世统治者不要重蹈秦朝灭亡的历史覆辙。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以“            ”形象地揭示“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体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豪迈情怀。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破晓歌声

【美】雅典娜·阿塔娜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今年的圣诞雪应当是红色的,因为战争不会看在节日的面子上停歇。战况日益激烈,德国人、英国人的鲜血在新年继续交融、浸染着佛兰德斯边境省的土地。

吉姆走到营房时,哨兵呼地站起来,微微一抬左手里的刺刀。

“是我!“吉姆叫道。

“吉姆?”哨兵放下步枪,“谢天谢地,你还活着。”他如释重负地说。

“你好,沃特。”吉姆招呼老朋友。沃特凝视着他,眼窝深陷的大眼睛在黑暗中看不清楚。

“给什么事耽搁啦?”沃特平静地问。“你没回战壕,我们还以为你牺牲了。我让其他人睡觉,我来放哨,想看……看有没有消息。”

“我没事。一位战友中弹,我把他背回战壕了。”吉姆解释。想到这场可怕的战争随时随地可能夺走任何人的生命,他俩不禁打了个寒战。

“你能想象吗?有一段时期我们压根儿没想过死亡这回事。”吉姆一边走向铺位一边说。

“那是两年之前了,我们在教堂为圣诞音乐会做最后的排练。”沃特回忆道。

“你沙哑着嗓子参加合唱。”

“唱《平安夜》的时候,我砸场了。”沃特十分伤感地说,“当时尴尬得要命,因为《平安夜》一向是我最喜欢的圣诞歌曲。”

“喂,你不应该说喜欢它!”吉姆生气地低语,一下子将沃特从逝去的好时光中拽回来。

“为什么不该?”

“你不知道是谁写的那首歌?”

“当然知道,弗朗兹·格鲁伯。”

“他是德国人。”

“那又怎么样?”

“沃特·史密斯下士,自从两年前打响这场终极大战,我们英国人一直在向德国阵地开火。怎么能够一边和德国人打仗一边依然喜欢他们呢?”

雅各布只晓得冬天到了。对于德意志威廉皇帝麾下的战士们而言,几月几号的概念毫无价值。时间融化成一片硝烟,如同白雪在千万双皮靴底下被踏成泥浆。弗兰德斯不是梦想家的乐土。

琥珀色的朝阳即将升起,雅各布从新鲜的积雪上面踩过去。他年轻,头发乌黑,眼神精明沉稳,眉毛陷在额头一条深深的皱纹里。他曾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音乐家,现在却一副老气横秋的严厉面孔。战斗把他变硬了。

“早上好。”雅各布向大土坑弯下腰。

“也祝你早上好,”他对招呼自己的士兵卡尔说,“尽管并没有什么好事儿。”

“你怎么知道呢?”卡尔反问。“或许今天是英国的投降日,我们不用再打仗了。”

雅各布嗤之以鼻,“你想要胜利?你找错地方了,小兵。”

“想想吧,”卡尔补充道,“你最后一次聆听和平之音是什么时候?自从1914年费迪南大公被刺杀引发战事,我们就一直在跟英法军队交火。”

“那又如何?”雅各布问。

“嗯,你不认为一切总有结束的一天吗?有朝一日大家会厌倦战争,会渴望停下来听一听子弹以外的声音。”

“不!”枪炮的怒吼声中,吉姆看见沃特倒下了,他大叫一声,跃出战壕跑到好友身边。鲜血从沃特土黄色军装的前襟扩散开来。不可能,这一定只是场噩梦!一定是!

看在上帝的份儿上,眼下可是1224号,平安夜——惊喜奇迹之夜啊。

沃特似乎有同样的念头。“平安夜到了。”他嘶哑着嗓子说。

“不……不。”吉姆感觉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流淌下来,“沃特,听我说,你必须活下去,你必须好起来。”然而沃特的目光逐渐散开,直视苍穹,仿佛伯利恒的圣诞星攫住了他的眼球。

他说:“吉姆,我们应该合唱一首,《平安夜》……”

“坚持住,你会没事的。”吉姆哽咽得说不下去了。

“《平安夜》,吉姆。”他轻声说,“请开始吧。”

“平安夜。”吉姆呆呆地重复道。

沃特深吸一口气,微启嘴唇,他最喜爱的圣诞歌曲的第一句音符飘了出来。

他们周围,激战正酣。然而在那一刻,对于吉姆,全世界只剩下挚友美妙的歌喉。吉姆的心在剧烈颤抖。随后他的歌声汇入沃特的歌声,帮助他把调子接下去。像多年来一样,他俩一块儿唱啊唱。

“雅各布!”一只手推推他的肩膀。雅各布跳将起来,步枪差点落地。“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他责问道。

“听!”卡尔在枪林弹雨的呼啸声中大喊,“圣诞节!圣诞节!”

雅各布竖起耳朵,然后听到了阔别许久的声音。歌声越来越响亮。歌词是外语,但他仍能依稀辨认出旋律。

“《平安夜》。”卡尔高喊。“弗朗兹·格鲁布的歌。他们在唱!他们不完全讨厌德国人呵!”

雅各布听不见卡尔在讲什么。他侧耳倾听,全神贯注于音乐。随后他跟着哼起来,记起了歌词——突然他开始用母语演唱《平安夜》,他的声音甚至盖过了隆隆的战火。

在他四周,士兵们垂下手中的枪支,瞪大亮晶晶的眼睛。朋友和敌人都停止拼杀,静静站立,屏息谛听。他们听见两个男人在唱歌—— 一个用英语,一个用德语 ——歌唱希冀地球和平的同一首歌。

这幸福的一刻。当歌声余韵袅袅升入星空,大地一片安宁。

(选自《译林》,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沃特之所以主动请求放哨,就是为了等待吉姆的消息。这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B.沃特一直为两年前在圣诞音乐会上唱《平安夜》砸场之事耿耿于怀,因而在深受重伤、生命垂危之际还要唱一遍。

C.雅各布本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音乐家,是战争把他变得面容沧桑,思想僵硬;他对胜利虽不抱希望,但仍然坚持服从。

D.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的英德战场为背景,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平安夜的悲剧故事,战争场面落墨不多却扣人心弦。

E.小说中的对话十分精彩,通过对话不仅巧妙地展示出敌对双方人物迥然不同的心理与性格,而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第一段文字有何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吉姆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以“歌声”为题,有着多方面作用。请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等方面任选两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我与钱钟书先生的交往

邹士方

20世纪80年代,外国朋友到中国来有三个愿望,一是登长城,二是游故宫,三是见见钱钟书。但是见钱钟书先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钱先生晚年闭门谢客,养病读书,辞掉许多社会职务,不出席任何会议,不仅外国人见他很难,就是中国人天天在北京也很难见到他。而我却有数次机会拜访并与先生深谈,实为荣幸。

1987427日我第一次拜访钱钟书先生是贸然而去的,事先没有打电话,也没有联系。因为听说他恃才傲世,杜门谢客,不接受任何采访,如果事先打招呼,十之八九要被拒之门外。

那是一个暮春的下午,当我忐忑不安地叩响南沙沟钱先生寓所的门铃时,一个高亮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来了!”门随之被打开,一个在心目中已很熟悉却又陌生的钱先生出现在眼前: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一身驼色中式裤褂;眼镜片后机敏的双眸闪着探寻的目光,浅浅的笑意浮在唇边,一副乐观、大度、潇洒、睿智的样子。

当我说明来意,老人不紧不慢地说:“今天不行,我这儿有外宾,明天下午吧。不要采访,咱们随便聊聊可以。”他的声音高昂,显得底气很足。没想到久已心仪的先生这么痛快地与我约定了时间,虽说不让采访,但总算有个长谈的机会了。

第二天下午我如约而至,这次开门的是钱老夫人杨绛先生。钱先生微笑着从内室走出,山南海北地同我聊起来。问我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是学什么的?听说我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就询问起北大老教授的情况,如:冯友兰、吴组缃、季羡林等等,我一一作答。开始我还有点拘束,后来见他不拘形迹,谈笑风生,我也逐渐变得自然了。

那天钱钟书先生与我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和人生、社会。钱先生谈锋甚健,出语机智幽默,对晚生后辈循循善诱,使我获益匪浅。但钱先生一再叮嘱我,不要宣传他,不要写他,谈话内容不可向外传播。钱先生如此信任我,令我激动不已。应我的要求,他还在我的纪念册上用毛笔题写了“好学深思——士方同志属题——钱钟书”。钱先生的签名是十分美妙的艺术品,他将三个字巧妙地合成一个字,你仔细看又能看出三个字。

这年10月我的美学著作《朱光潜宗白华论》在香港出版,1988年初我给钱先生邮去一册并附信请求指教。书寄出后,我想先生那么忙,大概不会给我什么回音。没想到3月却收到他的亲笔回信。钱先生抱病复信,以礼相待,实事求是和谦逊的态度令我感动!

19881123日,我与钱先生又有过一次长谈,那也是一个下午,在钱先生寓中。

那天我叩门后,出来的仍是杨绛先生,她对我的突然造访似有挡驾之意:“钱先生病了,正吃中药呢”正在进退两难之际,不想钱先生循声出来,一看是我,就善解人意地打破尴尬:“不是那么回事,请进!”

宾主落座后,钱先生解释说:“我很长时间开会都不去,不见客,你今天来是‘瓮中捉鳖’。”他大笑。我也笑,在笑声中我刚才那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他谈了对另外一些名人的印象和看法,毫不隐晦自己的观点,十分直率。先生又谈学术方面的问题。他对美学,特别是朱光潜、宗白华二先生的美学贡献发表了一些独特的见解,他说,收到你的《朱光潜宗白华论》,有些想法,复信中不便谈,现在就权作答复吧。他的见解高屋建瓶,令我大开眼界。

也许是先生久未见客,心中郁闷,欲一吐为快,不知不觉己经过了两个小时。

他从书架上拿了一本精装的《谈艺录》,说这是新出的,之后用毛笔在扉页上书写了:“士方同志览存——钱钟书奉”先生意扰未尽,抽出一条宣纸,在上面书写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退之语士方同志属书”,又在后面铃了一白一朱两方印章

他对我说:“韩愈的话还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现在就习惯于‘随’。”

先生对我如此厚爱,使我受宠若惊,再一次深深感受到真正的大学者、大作家对青年学子从来都是虚怀若谷,热心提携的。

临走时,先生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暖意盈人地说:“今天你来了,我很高兴,谢谢你!”又嘱我:“今天我们不过随便聊聊,不要同别人谈这些内容。”我连连承诺。先生一直把我送出大门外。

自钱先生寄我最后一封信至今己二十多年过去了,钱先生也己仙逝十多年,我亦年过花甲。当我回忆这些往事,捧读先生的手泽时,还深深地感动。“做有文化的实在而聪敏的君子”,这是钱先生在一篇短文中讲到的,先生本人就是这么一位谦谦君子。

(选自《名人传记》)

相关链接

凡是钱钟书的朋友、同事或学生,或者哪怕是仅仅与钱钟书交谈过一次的人,都会对他学问的厂博、思维的深刻、反应的敏捷、悟性之高、记忆力之强,叹为观止。诚然,他有超人的天资察赋,不过,更令人惊叹的还是他的勤奋和治学的严谨。

(选自《钱钟书:嗜书如命的清华学子》)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篇写外国友人的三个愿望,并极力渲染见钱钟书先生之难,是为了突出他恃才傲世,杜门谢客, 也表现“我”的荣幸。

B.初次见到钱钟书先生,“我”感到,晨熟悉却又陌生”。这充分说明“我”对钱先生仰慕已久,一直都在关注着钱先生。

C.杨绛先生对“我”的造访似有挡驾之意,是因为担心钱先生的健康;钱先生说“不是那么回事”,是因为怕“我”尴尬。

D.钱先生在宣纸上书写韩愈的名言,是因为他认为韩愈的话有着现实意义,即当时有些人在学术方面过于随意,不够严谨。

E.写作本文时,距离“我”与钱先生最后一次交往已二十多年,但“我”对往事记忆犹新。这充分体现他崇高的人格魅力。

2)文中回忆了“我与钱钟书先生”的哪几次交往?请予以概括。(6分)

3)文中多处写到“我”的心理感受,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4)钱钟书先生在为人和治学方面有哪些突出优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中国人民正在     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②荧幕上     的杰西卡很难让人想到,她是一名糖尿病患者。虽然在9岁时就被诊断患有糖尿病,但这并没有妨碍她实现新闻梦想。

③随着时间的临近,9·3天安门阅兵愈发牵动人心。     的女兵方队、步伐铿锵的将军领队、全新亮相的阅兵军服,将成为阅兵式上的亮点。

A.神采飞扬 英姿飒爽 意气风发  B.英姿飒爽 意气风发 神采飞扬

C.意气风发 神采飞扬 英姿飒爽  D.意气风发 英姿飒爽 神采飞扬

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新《大气法》明确要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他监管部门必须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为普通民众的监督举报提供保障,解决举报无门。

B.此次会议提出,中央财政出资150亿元,民营和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共同参与,建设总规模为600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C 829日晚,中国队在世锦赛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以38O1的成绩获得银牌,改写了日本队曾经获得的世锦赛第四名的亚洲最好成绩

D.目前,几个世界上主要石油交易所的石油价格已经跌至每桶60美元的关口,较今年6月份每桶超过100美元的高点已经累计下跌了四成多。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很多人将希望寄托于主管部门,希望能够加大对于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强化监督与奖惩,这固然重要,但创作者的自律与自觉,其实更重要。     。今天,培养精神沃土的文化人,固然不需要那么大的牺牲和勇气,可为了创作耐得住暂时的寂寞,“撑起两根穷骨头”也应是起码的要求。

A.当年,为了唤醒麻木的国人,鲁迅先生不惜“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

B.当年,鲁迅先生不惜“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为了唤醒麻木的国人

C.为了唤醒麻木的国人,鲁迅先生当年不惜“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

D.鲁迅先生当年为了唤醒麻木的国人,不惜“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诗”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众所周知,雾霆是特定的气象条件和细颗拉污染物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 ①   ,一直众说纷纭。曾有分析认为,导致雾霆形成的细颗拉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 ②    ,于是近年来不少地方出台汽车限行、禁烧桔秆等措施。这次东北华北地区突如其来的严重空气污染,恰好发生在这些地方开始集中供暖之际,于是,矛头又对准采暖的燃煤锅炉。 ③   ,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治污之难。

17.下图为中国志愿服务标识徽章,请写出其主体图形(内圆部分)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80字左右。(6分)

2016届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试卷(12月)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撒哈拉大沙漠里有一种沙鼠,一到夏天,它们就不停地把草根搬回洞穴,即使洞穴里的草根己足够安全过冬,它们依然不停地忙碌,把草根搬回“家”。对此,动物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为沙鼠提供足够的草根,然后封闭洞穴。然而,洞里的沙鼠却寝食不安,仍然不停地寻找着草根,表现得非常焦虑,最后因忧心忡忡而死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届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 【解析】“虽然在文献中程颢、程颐最早使用‘担当’这个词”的说法不正确。原文是“较早”,且是在“程颢、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中。

2A 【解析】因果关系不成立,且原文为“开始形成”。

3B 【解析】“在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士大夫的担当意识肯定会有所弱化”的说法过于绝对,五代十国时期弱化并不代表所有这样的时期都弱化。

4B 【解析】注意抓住句中表示时间(丁巳正月)、地点(兀里儿城)、人物(郭侃及海牙算滩)的关键词,理清句中主要事件(郭侃伏兵杀敌,海牙算滩投降)。

5D 【解析】此指元代的一种官职,俗称“万夫之长”,而非“万户侯”。

6B 【解析】“最终抵达天房,逼降住石”不正确;根据原文,住石先是诈降,后被打败,并无“逼降”之说。

7.(1)城被攻破,合里法算滩上船,看见河中有浮桥阻拦,于是把自己捆绑起来到(郭侃)军营门前投降。(语意通顺2分;“破”含被动意味,“被攻破”,1分;“扼”意为“阻拦”,1分;“诣”意为“往、到”,1分。)

2)内无钱粮,外无援兵,筑城包围他们,坐等他们困乏,很快就可以捉拿。(语意通顺2分;“资粮”意为“钱粮”,1分;“环”意为“包围”,1分;“计日”,数着日子,意为“很快”,1分。)

【参考译文】

郭侃,字仲和,年幼时受丞相史天泽器重,留在自己家中接受教育。二十岁即任百户,勇猛而有谋略。壬辰年(元太宗四年,1232),金将伯撒再度攻取卫州,郭侃奋力抵抗,在新卫州破金军四万。渡过黄河,袭击金朝皇帝,行至归德,在阏伯台大败金军,随即跟从速不台攻打汴京西门,金元帅崔立降,凭借军功被授予总把之职。丙辰年(元宪宗六年,1256),元朝大军抵达乞都卜。乞都卜城筑在担寒山上,必须用悬梯上下,用精兵悍卒把守,(郭侃)于是修筑夹城围攻,还是不能攻下。郭侃架起大炮轰击,守将火者纳失儿开门投降。丁巳年(宪宗七年,1257)正月,进至兀里儿城,埋伏军队,下令听到锣声就发起进攻。敌兵果真到来,伏兵出动,杀尽了敌兵,海牙算滩投降。算滩,就是汉语的“王”。郭侃进军到乞石迷部,忽里算滩投降。又西至报答国。报答是西域大国,土地方圆八千里,父子相传四十二代,拥有几十万精兵。郭侃大军到来,打败报答国七万军队,屠其西城,又攻破东城。东城宫殿,都是用檀香木建成的,元军点火焚烧,香气在百里外都可以闻见。东西两城间有大河,郭侃预先建造浮桥以防敌军逃跑。城被攻破,合里法算滩上船,看见河中有浮桥阻拦,于是把自己捆绑起来到(郭侃)军营门前投降。他手下的将领纣答儿逃走,郭侃领军追击他,到了晚上,各支军队想要驻扎休息,郭侃不允许,又行军十多里才停下。晚上下起了暴雨,先前所要驻扎的地方积水好几尺深。第二天,俘获了纣答儿,处死了他,攻克三百余城。

又向西行进三千里,到达天房,天房将军住石送来书信请求投降,身边的人都把住石的请降当做是真的,轻视他们不作防备。郭侃说:“轻敌的人定会灭亡,军事机谋多有欺骗,如果中了他的计,没有比这更耻辱了。”于是严加防备来等待。住石果真半路截击我军,郭侃与他大战,大败敌军,巴儿算滩投降,攻下一百八十五座城。西域平定。郭侃至钓鱼山报捷,恰逢宪宗驾崩,于是他回到邓州,开垦屯田,设立防御工事。

元世祖即位,郭侃上疏提出建立国号、修筑都城、设立省台、兴办学校等二十五件事,后来朝廷都按照他的策略施行。中统三年(1262)二月,徐州总管李杲哥起兵反叛。史天泽荐举郭侃(去平定),世祖询问作战方略,(郭侃)说:“群盗暗中反叛,犹如笼中的老虎。内无钱粮,外无援兵,筑城包围他们,坐等他们困乏,数着日子就可以捉拿。”皇帝认为他说得对,赐给尚衣弓箭。郭侃奔赴徐州,斩杀李杲哥。朝廷赐给他金符,任命他为徐、邳二州总管。

至元二年(1265),有人提出应当解除史天泽的兵权,史天泽于是被调任为别官,郭侃也调任滕州同知。七年,改任白马县令,僧人臧罗汉与彰德赵当驴反叛,郭侃又平定了他们。皇帝认为郭侃熟习军务,提升他为万户。江南平定后,调任为宁海知州,一年后去世。郭侃行军有纪律,野餐露宿,即使遇到风雨也不进入民舍。所到之处兴办学校督促农业,官吏和百姓都敬畏服从他。

8.①色彩绚丽,画面感强:翠竹和梧桐在秋雨的洗礼下格外青碧,荷花和菱花在晚波的映衬下分外鲜艳,组成一幅鲜明的画面。②层次井然,条理清楚:诗人的笔触由高到低,从岸上到水中,写景井井有条。

(每点3分。如回答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和自己的隐逸之志。(1分)首联表达了独行荒村、前路遥远的怅惘;颔联蕴含了乍见竹梧碧绿、荷芰明艳的惊喜;颈联暗含了目睹穴鼠如人打拱、耳闻池鹅鸣声似鹤的惊奇;尾联抒发了效法阮孚、著屐漫游了此一生的愿望。(4分)

10 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1.(1)答D3分,答A2分,答B1分。(B项,对原因的解说不够深入,根本原因是对安宁和平的向往。C项,“思想僵硬……但仍然坚持服从”不准确,后来他也停止战斗,用德语唱歌。E项,“迥然不同的心理”不准确,双方都有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

2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时代背景,渲染出残酷惨烈的战争气氛;

②突出战争时间之长,暗示人们对战争的厌倦,为下文人们的言行做铺垫;

③点明圣诞节这个特定日子,为双方同唱《平安夜》埋下伏笔。(每点2分,共6分)

3 ①英勇无畏,关心战友:先是冒险将中弹的战友背回战壕;后来,当沃特中弹了,他又在炮火中守护、安慰朋友,并与他一起唱歌。

②热爱祖国,但思想有些狭隘:作为英国人,他仇视德国人,以致不喜欢德国人写的《平安夜》。③向往和平:在沃特的感召下,最终唱起了希冀地球和平的《平安夜》。(每点2分,共6分)

4)示例:(任选两个方面回答即可,每个方面4分;概括2分,解说2分)

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含蓄、深刻。

①以英、德士兵在破晓时分同唱的《平安夜》,隐喻战争的黑夜即将结束,和平的黎明就要到来;

②表达和平之音终将战胜枪炮之声的坚定信念;

③抒发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希冀和平,远离战争,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通过不同人物对待歌声的不同态度和言论,巧妙地展示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待歌声前后态度的变化,揭示人物心理、感情的变化过程;

③通过敌对双方停止拼杀、屏息谛听两个男人用不同语言唱同一首歌,刻画出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的人物群体形象。

观点三: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曲折。

①以“歌声”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小说情节集中紧凑,不枝不蔓;

②围绕“歌声”交错展示英、德两军战场上的情景,使情节安排自然巧妙,波澜曲折;

③由谈“歌”到唱“歌”再到听“歌声”,层层递进,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12.(1)答C3分,答E2分,答B1分。(B项不够全面,只分析了“很熟悉”的一面。A项,“是为了突出他恃才傲世,杜门谢客”不正确,由下文可知,钱先生并不“恃才傲世”。D项,“有些人”不正确,也包括钱先生自己。这是他的自谦之词。另外,“随”也不是“随意”的意思。)

2 1987427日首次贸然拜访。

②次日下午如约拜访,与之长谈并获签名。

1988年初赠送先生美学著作,并附信求教,获先生亲笔回信。

19881123日,在先生寓中与之长谈,获赠书与题词。

(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4分,四点6分。)

3 ①文章题为“我与钱钟书先生的交往”,写“我”的心理感受能照应标题。

②以“我”的不同心理感受,从不同侧面衬托钱钟书先生的高贵品质和高大形象。

③通过“我”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有助于增强传记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每点2分,共6分)

4 ①平易近人,谦逊有礼,对青年学子充满关怀,热心提携;

②乐观大度,淡泊名利,低调做人,不愿接受采访,不想被媒体宣传;

③实事求是,坦荡直率,毫不隐晦自己的观点;

④学识渊博,高屋建瓴,治学勤奋、严谨,对学术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点2分,共8分)

13C 【解析】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神采飞扬: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英姿飒爽:形容英俊威武、精神焕发的样子。

14C 【解析】A.成分残缺,在句末添加“的问题”。B.搭配不当,将“建设”改为“建立”或“成立”等。D.语序不当,应为“世界上几个”。

15A 【解析】“当年”与后文“今天”对应,排除CD两项。先有目的,再有行动,排除B项。

16.【示例】

①究竟谁是导致雾霾的罪魁祸首

②有人说秸秆焚烧也是主因之一

③污染源莫衷一是(意思对即可,5分)

17.上半部分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鸽子,象征着和平、和谐与追求梦想;(2分)下半部分是草书的“心”字,象征着志愿者爱心相连,无私奉献;(2分)整体上看是一个“志”,凸显出志愿服务的主题。(2分)

18.【参考立意】

切莫成为物质的奴隶;拒绝贪婪;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适度是一种智慧;心底无忧天地宽;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