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视系列片《西湖情韵》(3)柳浪闻莺

 zgq638 2015-12-26


柳浪闻莺

柏子


                  错落在湖光山色间的西湖十景,处处堪称风韵独具,只有柳浪

       闻莺似乎例外。试想,烟拢长堤,何处不见杨柳,芳草迷离,所闻

       无非莺啼。然而,西湖山水间却只有一处柳浪闻莺。

       如果说艺术是普遍归结的抽象,那么柳浪闻莺就是这样一种艺术的典型。柳浪闻莺的唯一性,恰恰是以它的普遍性来体现的。正是西湖山水中最基本的元素,建构了柳浪闻莺,使它的意境实现成为可能。

       柳浪闻莺景目的来源出自神话传说。柳浪闻莺在湖山凸显的份量和一个写了一部叫做《再生缘》长篇弹词的女人有关。柳浪闻莺崇尚富庶安宁祥和的画卷,从出自当代艺术家之手的钱王雕塑造型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事实上,柳浪闻莺正是通过呈现艺术,向人们呈现了一种人类的生命形式。清波门、涌金门,处处柳眠花笑,声声燕语莺歌,只因春来。

       传说西湖原来只有九景。只是在一个春天,家住柳浦的后生柳浪,邂逅耐不住寂寞变成美女的黄莺鸟之后,人仙不同境界,竟也陡起一份牵挂,不久结为连理。婚后共同编织一挂锦缎,取名柳浪闻莺。后生柳浪和黄莺鸟的爱情故事,揭示生命的存在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牵挂。如果没有感牵挂,生命的逝去,不过是日落回家。神话传说,存在一种生命情感的动力,以情感为基质,是人类生命形式的一种描述方式。

       柳浪闻莺另一个神话,是关于仙姥墩的。“仙云传”一书说,这个普通的土墩,曾经群仙云集。卖酒的姥吃了一粒仙丹,也和群仙乘风飞去。成仙后的姥在洞庭湖边,依然卖着百花酒。姥曾经卖酒的土墩,随着姥的成仙就唤做仙姥墩,仙姥声名远播,皆因酒香。连王安石也留有诗道:“花前若见余杭姥, 为道仙人忆酒家”,可叹的是,昔人已随白云去,此地空留仙姥墩。

      西湖东南一隅,有如此绿野仙踪所在,看来,平添一处柳浪闻莺,补齐西湖十景,绝非人事,实属天成。

       莺归柳浪,雁过松风,隔岸《再生源》三个大字,将一代才女的人生理想,镌刻在时间的岩石上,在艺术的框架中观照柳浪闻莺。那么,对门那处叫做“勾山樵舍”的小屋,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代才女陈端生,寂寞深院锁清秋,一生悲切,在落梅乱如雪的窗下,青灯黄卷,创作了空前绝后的长篇弹词体著作《再生缘》。而今《再生缘》以及陈端生的名字,已经和西湖共存留。而能留下无数风月印痕,见证几多浮生梦境的“勾山樵舍”,早已在湖山风物中湮没。

       乾隆十六年,就是公元一七五一年,莺飞草长的时节,勾山樵舍有女初生。这日,湖边的绿柳,竟然无风自拂水,才女陈端生,出生在一个家薮渊博的家庭。陈端生自小聪慧,博闻强志,十八岁开始著书《再生缘》。陈端生二十三岁嫁给了淮南的范秋塘,六年之后,范秋塘因科场案获罪,发配伊犁。这期间,又经历了丧母之痛,自此她心伤魂杳渺,肠断意犹煎,不得不搁笔。

       直到乾隆四十九年,在亲友劝说下,用一年时间,续完第十七卷。正如陈端生的人生理想,是一曲不能终局的挽歌,她没能写完《再生缘》就因病撒手人寰,时年四十六岁。

       《再生缘》大结局的最后三卷,是清代另一位女作家梁德绳所续。梁德绳嫁给嘉庆进士,兵部主事,一生荣华富贵。她续书,只是借以消闲。虽然梁德绳使《再生缘》成一完璧,但《再生缘》最后的美满结局,恰恰是陈端生生命历程的反叛,是她痛憾于一生的浮生梦境。

       有哲人说,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生命形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审美形态,《再生缘》传世的价值和意义,恐怕就在于此。

       戎马倥偬,坐拥吴越大地的钱镠,身后一千多年,又以雕塑的形式,在西湖南岸的柳浪闻莺重生。厚重的军靴,钢性的盔甲,张满的弓箭,还有那越过天空悠远深邃的眼光。钱镠的生命,以“钱王射潮”的姿态,生生的活在吴越大地。

       西湖这颗明珠,所以到今天还熠熠生辉,照亮一湖秀色,得益于钱镠的豁达和睿智。钱镠建国之初,有方士说,王若改旧为新,有国止及百年,如填筑西湖,以建府治,垂祚当十倍于此。钱镠虽是马上得天下之王,但对于江山时世却参悟透彻。他以为,岂有千年而天下无真主乎,有国百年,吾所愿也。

       在中国历史上,山河统一远没有分裂的时间长久,但纵使长期分裂,人心仍趋于统一,上接李唐,下连赵宋,在两个连亘约三百年的大帝国之间,吴越有过七十二年。七十二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如白驹过隙。但是,吴越国五位国王,一概遵从“善事中原”的遗训,在兵戈纷争的时代,保境安民。于是杭州人不识干戈,物华天宝的江南,成为富甲一方的天下粮仓。这段历史情节延续了一千多年,难怪直到今天杭州人依然珍视钱王祠。

       江南春早,乍暖还寒,宋太宗的一纸进朝诏书,使钱弘俶遥望无限江山,顿觉触目愁肠断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九百七十八年,吴越国纳土归宋。吴越不再,然而湖山之间散落的吴越遗痕,却俯拾即是。

      恢弘大气的灵隐寺经幢,素雅淡静的净慈寺,上、中、下三天竺寺,密云深处的理安寺,还有美若处子的保俶塔,苍重如老衲的雷峰塔,看尽沧海怒涛的六和塔,以及隐匿山中不为人知的石窟艺术等等,无一不是逝去王朝,在京城西湖落日辉煌的投影。

       倘佯清晨的柳浪之中,才听得黄鹂三五声,转身间,眺望西湖西南,已是雷峰夕照,眼看着夕阳箫鼓几船归时,湖光山色间,已传来悠远深沉的南屏晚钟。

       柳浪闻莺独有的艺术特质,以及蕴涵的生命形态,超越了柳荫垂地柳藏莺的意境,不仅仅是一个现代人的解读,不单纯是一种认知的框架,而是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真实,一种关于生命的哲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