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71期· 经典绘本:佐野洋子《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李朝云律师 2015-12-26

配乐:柴可夫斯基《糖果仙子之舞》&德彪西《梦》

制作:蝴蝶

视频素材:来源于接力出版社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关于本书

作者/彭懿

这是一本在日本被赞誉为“被大人和孩子爱戴、超越了世代的图画书”、“描写了生与死以及爱,读了一百万次也不会厌倦的永远的名作。”
先不说内容,单是《活了100万次的猫》这个书名就够吸引人眼球的了,它让人想起了汪达·加谷的不朽名作《100万只猫》。但《100万只猫》讲了100万只猫的故事,而它只讲了一只猫。这是一只不死猫,如果套用西方“猫有九条命”的传说的话,那么它就有一百万条命了。你再看封面,一只绿眼睛的虎皮大花猫后腿直立地站在那里,无所畏惧地看着你。坦率地说,佐野洋子画的这只猫看上去有点吓人。
这只让人望而生畏的猫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日本有书评者说这是关于一只野猫的传记,而我更想说,这是一部有关生命意义的伟大寓言。猫的过去,也就是它的前半生,是一个不死身,死了一百万次又活了一百万次,尽管生命在一次次轮回——先是国王的一只猫,然后又分别是水手、魔术师、小偷、孤老太婆和小女孩的一只猫,但它却活得浑浑噩噩,活到最后,连它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了,都心生厌倦了,它讨厌每一个养它的人,也不怕死,日本图画书评论家松居直说它成了一只“什么都厌恶、对所有的一切都漠不关心、都拒绝的猫”。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谁都不属于、只属于自己的野猫,于是,在孤独与不安之中,它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一只美丽不语的白猫。这是一种在它漫长的生涯中从没有过的感情,这让它有了爱与被爱的体验,它头一次知道为什么而活了。当心爱的白猫死去时,它宁愿死去,因为对它来说,没有了爱,再浑浑噩噩地活一百万次又有什么意义呢!
接下来的一页,是整本书最让人揪心裂肺的一页了——
猫搂着死去的白猫嚎啕大哭,不,是绝叫。这只死了一百万次都没有哭过的野猫,终于张开大嘴放声恸哭了!
它是在为无法挽留爱人的生命而悲伤。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褒奖佐野洋子的画几句了,你看她把这只猫的表情画得是多么传神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本书与谢尔·希尔弗斯坦的那本传世经典《爱心树》一样,怎么看,都是一部给大人看的寓言。据说在日本,买这本图画书的也多是女性。但正如《周刊朝日》的书评所说:“说起来,这也许是一本给大人看的图画书,就算是给大人看的图画书,孩子也能从中得到乐趣吧?这才应该是图画书的本质。而《活了100万次的猫》就正是抓住了图画书的本质。”
最后一页,猫不见了,是一幅淡淡的风景画。
猫虽然没有永生,但这本《活了100万次的猫》不是买出了有一百二十万了吗?那就是说,它至少又活了有一百二十几万次了。

本微信公号曾于5月10日母亲节第42期发布过谢尔的经典绘本《爱心树》,可回复“42” 收听,也可点击以下链接收听。

活了100百万次的猫


这个故事我已经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每一遍都会被感动。
画风是我喜欢的,色彩和笔触都很自由,有点印象派的感觉。画中的虎斑猫眼神是那么的傲慢,一幅什么都厌恶、对所有的一切都漠不关心、都拒绝的样子。可是,当白猫死在它的怀里的时候,他那夸张地张大了的嘴巴的情状,又让人感到那样的悲伤欲绝。
绘本的最后一页:“猫再也没有活过来了”——画面是一幅淡淡的风景画,既没有猫、也没有白猫、也没有它们的孩子们。一个拉到很远以外的镜头里,一个小小的院落就那样安静地躺在那里,四周野草丛生。
这正符合猫的一生——生命即像野草般繁茂旺盛,又有它自己的静默和安宁。
对于这个故事,可以有好多种解读。
它是关于自由的:只有当猫是自己的时候,它才有真正的快乐。
它是关于爱情的:在爱情面前,猫的骄傲低下了头。

它是关于成熟的:处于依赖期的人说话常用“你”,独立期的人用“我”,成熟期的人用“我们”。猫终于成熟了,它不再说“我……”它爱白猫和孩子胜于爱自己。
它是关于生命的:只有经历了爱,才真正经历过一生;而真正的人生,只要经历一次就足够了……
也许,把这样的故事写给孩子们阅读,孩子们是不会体会到成年人的深度的。可是让童年就能微微触摸久远之后的感情和哲学,这对他们生命的体会和诗意何尝不是一种点拨?
有一个5岁的孩子,读过这本书以后,他问:“为什么猫再也没有活过来?”
大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于是反问他:“如果你是猫,你希望像以前那样一直活下去?还是像这一次一样?”孩子想了想,说:“我希望只活一次。”?
被爱不是活,爱了才真正活过。

朗读:蝴蝶

居广州,爱朗诵、文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