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95期· 秋日读诗二:里尔克《秋日》&林徽因《给秋天》&林馥娜《立秋》

 李朝云律师 2015-12-26




秋日

作者/里尔克

翻译/北岛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给秋天

作者/林徽因


正与生命里一切相同,

我们爱得太是匆匆;

好像只是昨天,

你还在我的窗前! 


笑脸向着晴空

你的林叶笑声里染红

你把黄光当金子般散开

稚气,豪侈,你没有悲哀。


你的红叶是亲切的牵绊,那凌乱

每早必来缠住我的晨光。

我也吻你,不顾你的背影隔过玻璃!

你常淘气的闪过,却不对我忸怩。


可是我爱的多么疯狂,

竟未觉察凄厉的夜晚

已在背后尾随,

等候着把你残忍的摧毁!


一夜呼号的风声

果然没有把我惊醒

等到太晚的那个早晨

啊。天!你已经不见了踪影。


我苛刻的咒诅自己

但现在有谁走过这里

除却严冬铁样长脸

阴雾中,偶然一见。



立秋

作者/林馥娜


这个秋天从回流的时光开始

江水潋滟,荡漾情绪的高潮

鸟声在体内宛然鸣啭

.

南方的秋天,总是太短

仿佛漫长岁月的美好部分

轻易被面目模糊地错过


江天印月,在明与暗之间惘然

而我抿着嘴,生怕一张开

便掉出一枚羞红的月亮

通幽的心事被赫然窥见

.

在季节的转弯处

树叶沉入没有言语的轻颤

秋天的手,携我进入成熟的辽阔


年轮深处的美好,一圈圈

涟漪而来。就此深陷于秋天

陷于深秋的落叶之中。聆听

风过时,身体翻滚的轻微沙沙声


林馥娜简介:诗人、评论家。二级作家。被评论界称为“70后”女诗人中的佼佼者。著有《旷野淘馥》等诗歌、理论、散文集多部。作品选入国内外多种选本;高考模拟试卷及“CCTV-10诗散作者及优秀作品”栏目。曾获国际潮人文学奖-文学评论奖;广东省大沙田诗歌奖-理论奖;《人民文学》征文诗歌奖等。《诗·译》[英]编委。广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首个女诗人工作室特聘导师。


评《秋日》——北岛


正是这首诗,让我犹豫再三,还是把里尔克放进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的行列。诗歌与小说的衡量尺度不同。若用刀子打比方,诗歌好在锋刃上,而小说好在质地重量造型等整体感上。一个诗人往往就靠那么几首好诗,数量并不重要。里尔克一生写了2500首诗,在我看来多是平庸之作,甚至连他后期的两首长诗《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甫斯十四行》也被西方世界捧得太高了。这一点,正如里尔克在他关于罗丹一书中所说的,“荣誉是所有误解的总和。”“秋日”是1902年9月21日在巴黎写的,那年里尔克年仅27岁。


书归正传,让我们一起来进入“秋日”。开篇就确定了谈话的对象是上帝:主呵,是时候了。这语气短促而庄重,甚至有种命令口吻。夏天盛极一时。参照题目,显然是一种感叹,即不可一世的夏天终于过去了。是时候了,是“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让风吹过牧场”的时候了。“把”和“置于”及“让”是命令式的延伸。这两组意象有一种奇妙的对位关系,即你的影子与风,日晷与牧场在上下文中彼此呼应,互为因果。你的影子是有形的,而日晷是通过影子的方位确定时间的;而风是无形的,牧场是日晷在时空上的扩展。一般来说,明喻是横向的,靠的是“好象”“仿佛”“如似的”这类词来连接;而暗喻是纵向的,靠的是上下文的呼应。另外,说到诗歌的方向性,这首诗是个很好的例子,是由近及远从中心到边缘展开的。日晷是中心,而上帝的影子为万物定位,从这里出发,风吹向广阔的牧场。

第二段仍保持着开始时的命令式。带动这一转变的是风,是风促成段落之间的过渡。前面说过,这一段最微妙的是一系列强制式动词的层层递进:让?给?催?压。这其实是葡萄酒酿造的全部过程,被这几个动词勾勒得异常生动。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若进一步引申,这里说的似乎不仅仅是酿造,而是生命与创造。


第三段是全诗的高潮。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这两个名句几乎概括了里尔克一生的主题,即他没有故乡,注定永远寻找故乡。大约在此两年前,他在给他的女友后来成为妻子的信中写道:“您知道吗?倘若我假装已在其他什么地方找到了家园和故乡,那就是不忠诚?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的等待。”也许是这两句最好的注释。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从开端的两句带哲理性的自我总结转向客观白描,和自己拉开距离,象电影镜头从近景推远,从室内来到户外,以一个象征性的漂泊意象结尾。最后三句都是处于动态中:醒来,读书,写信,徘徊。而落叶纷飞强化了这一动态,凸现了孤独与漂泊的凄凉感。这让我想起苏轼的名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其电影镜头式的切换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首完美到几乎无懈可击的诗作。从整体上看,每段递增一句的阶梯式的结构是刻意营造的,逐步推向最后的高潮。复杂音调的变换成为动力,使主题层层展开:开篇显然与上帝有某种共谋关系,同时带有胁迫意味;第二段的酿造过程是由外向内的转化,这创造本身成为上帝与人的中介;第三段是人生途中的困惑与觉醒,是对绝对孤独的彻悟。这三段是从上帝到自然到人,最终归结于人的存在。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主呵,是时候了”和“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但同时又非常克制,象激流被岩石压在地下,有时才喷发出来。这激情来自正视人类生存困境的勇气,因触及我们时代的“痛点”而带来精神升华。这首诗的玄妙正是基于意象的可感性,读者由此进入,体验一个漂泊者内心的激情。


评《给秋天》——廖钟庆


跟济慈To Autumn同名的《给秋天》,是林徽因发表于1947年5月4日《大公报》文艺副刊中的《诗三首》之一。另外两首是《人生》和其中最难懂的和悲伤的《展缓》。在这首诗里,“秋天”就是徐志摩的代称,“给秋天”即意谓着给徐志摩!徐志摩逝世于1931年,《给秋天》却写于1947年,相距已整整十六年之久。但是,他们当初在康桥的初恋故事,以及这个初恋故事最终带来的悲伤,对林徽因本人心灵所做成的巨大的创伤,却让林徽因久久不能愈合!我们可以这样说,只要林徽因一进入诗的精神世界里,她的内心世界中似乎就只有一个人!她似乎总是通过当前的一片静中,便能透过回忆,而让那早已不存在的人、事、物历历如新地重新呈现出来,她的诗歌很大一部分都是这样写出来的。

林徽因这首《给秋天》也跟济慈一样,把秋天拟人化,用“你”这个人称代词来称代秋天,所不同的是,林徽因在诗中承认了她和秋天的一段恋爱是短暂的,然而又是刻骨铭心的!呈现在宁静的回忆中的1921年春天四月、五月的短暂初恋故事,一幕幕的人、事、物,竞像发生在诗人林徽因昨天的窗前一样地清晰。最让她难忘的是徐志摩璀璨的笑声,甜、深而圆转,天真,灿烂而分散。这璀璨的笑声竟会化为朵朵鲜花(参读林诗《深笑》第一和第二节),同时也会将林叶染红,如金子般散发出迷人的光芒。显然地,这首诗里所讲的“红叶”,也跟《深笑》一诗中所讲的“花”一样,都是指徐志摩为她而写的一篇篇让她淌泪的诗歌言。“你的红叶”就是指徐志摩的诗,尽管是徐志摩在指顾之间将自己半成熟、未成熟的意念散开成缤纷的花雨般的凌乱,在1933年林诗《秋天,这秋天》已经确认了“秋天爱的是那不经意/不经意的凌乱!”这些徐志摩的诗句,每天早上必来缠住林徽因的晨光(参阅林徽因在1946年12月24日所发表的散文《一片阳光》),到了1947年,那不经意的凌乱似乎逆向地化为半成熟、未成熟的意念,这些意念经过诗人林徽因在宁静中、透过她的回忆,似乎重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徐志摩!“我也吻你,不顾你的背影隔过玻璃!/你常淘气的闪过,却不对我忸怩。”徐志摩让她难忘当然可以理解,但是,1947年距离1931年已经十六年了,她不仅忘不掉徐志摩,竟然还在他的诗歌里,对一个早已不存在的人,表达了那么强烈的思念与深挚的爱意,这除了是一种悲哀之外,还能是什么?

“可是我爱的多么疯狂”,林徽因在1933年写出《秋天,这秋天》时,她已正式面对了自己对徐志摩的感情,原来也是同样刻骨铭心的,但是,她是有家室的人,在她的诗歌、散文中,不能太着痕迹表露自己,所以她写得异常隐晦,尤其是诗!然而在这里,她却完全披露出来,在徐志摩逝世之后,她对他的爱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疯狂!但这竟发生在徐志摩逝世之后,这真是生命的吊诡!“竟未觉察凄厉的夜晚/已在背后尾随,/等候着把你残忍的摧毁!/一夜呼号的风声/果然没有把我惊醒/等到太晚的那个早晨/啊。天!你已经不见了踪影。”为什么人世间许多本来是美好的事却往往在瞬间转变成哀伤的事?为什么总是在失去了才能觉悟到拥有的可贵?为什么对自己所拥有的总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不知道珍惜?不学会惜福与惜缘,等到福和缘消失于无形时,徒自悲伤又何补于事?假如一个人的一生错过了她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那她往后的岁月里又将会活在多么深的懊恼与悔恨之中?“我苛刻的诅咒自己/但现在有谁走过这里/除却严冬铁样长脸/阴雾中,偶然一见。“这就是林徽因《给秋天》一诗给出的结论!


评《立秋》——林馥娜


因以《立秋》为题在微信圈呼朋唤友玩同题诗,惊动“百灵仙子”蝴蝶,并得其垂青,以她动听的声线,做出了为拙作增色的朗诵,且嘱我自行评析一番。本想自我评说恐有王婆卖瓜之嫌,但蝴蝶说“你给人家的都写那么好,自己写一段不好吗?”,那就容我弊帚自珍一回吧。


立秋作为节气,在古时有其昭示农事的意义,伤春悲秋也常是文学中之主题。作为现代语境下的立秋,如何思接古脉,言及当下。此时联想起在珠江边漫步,江水如心潮缓缓而流的情景。这是诗的首节“这个秋天从回流的时光开始”产生的由来。与此同时,这一节也寄托了回溯旧日时光和情感的意蕴。并由回溯生发出第二节“南方的秋天,总是太短”的喟叹,这既是对当下天气状况下,广东的秋天相对于其他季节约等于无的感慨,也是对往日美好时光倏忽而过的感叹。第三节则延续了第二节的情绪,过去与现在就像天上的月亮与水底的月影,在此时交互辉映,仿佛要把那藏着的心事牵扯出来。“而我抿着嘴”则是一种欲说还休的惘然。

第四节是一个转折点,籍着“立秋”这个季节的转折时点,转向对内心变化的体验。立秋是进入秋天的时点,它带着万物进入收获的季节,而“我”也由心中的“秋天”牵着进入成熟的甜蜜之季,心境之适然,人生境界之辽阔。


第五节由心灵的辽阔丰盈而涌动出美好的涟漪,就像树的年轮,由密而宽,由近及远,蔚然而来。此时的“我”已与万物融为一体,化身为一片树叶,深陷在无边的落叶之中,风起而舞,悠然而歌。至此,一个有别于传统悲秋的言说完成了它的起、承、转、合。


收听秋日读诗一专题,请于关注本微信公号后回复“94”即可收听。


朗诵者:牧言

广东省朗诵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演讲学会理事、佛山市语言艺术研究会执行会长。团省委特聘“广东青少年文化艺术导师”,“中国诗歌万里行”、《诗歌与人》杂志社特邀朗诵嘉宾,先后为中国华侨出版社、广东电台、佛山电台录制心灵美文数百篇。长期从事配音、主持、朗诵等有声语言工作。


朗诵者:蝴蝶

广东省朗诵协会会员,居广州,热爱朗诵、文学、电影、旅游。

如何收听以往作品,请在关注后查看历史消息,或进行如下操作:

1、回复数字。回复数字“1”,即可收听第1期作品,回复数字“2”,即可收听第2期作品等,以此类推。

2、收听各专题。

回复“经典1”直至“经典5”可收听经典诗歌朗诵

回复“中英”可收听双语朗诵

回复“美文”可收听经典美文朗诵

回复“绘本”可收听经典绘本故事

回复“古文”收听古诗文专辑

回复“配音”可收听电影配音

回复“朦胧诗”可收听北岛、舒婷、顾城等人朦胧诗名作

回复“仓央嘉措”、“萧红”、“张爱玲”、“叶芝”、“徐志摩”、“林徽因”、“席慕蓉”、“舒婷”、“泰戈尔”、“茨维塔耶娃”可收听朗诵专辑

回复“纪念”可收听纪念专题诗歌

回复“原创诗1”直至“原创诗6”可收听以国内诗社原创诗歌为主的诗歌朗诵

回复“原创散文”可收听以国内作家原创散文为主的散文朗诵

回复“创意”可收听创新朗诵。

3、回复作品名称。例如:“雨巷”、“致橡树”、“一棵开花的树”、“当你老了”、“一切”、“相信未来”、“青春万岁”等可收听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