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该残石的基本情况 (一)出土及购藏经过。根据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介绍,该残石出土于东汉洛阳城开阳门外太学旧址——洛阳城东南十八里之碑楼庄朱家疙瘩,内容为春秋公羊经,表里镌刻,背面高49厘米,宽48厘米,两面共六百二十四字,是千年以来所出土最具代表性的石经。由沾化李杏村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购得,卅八年亲携来台,民国五十三年李氏因年事已高,以此国宝藏诸私家不如归诸公有,乃由立法委员会王广庆先生居间,复得政务委员叶公超先生赞助,由教育部长黄季陆先生以象征性之价格,即新台币二十三万元有价捐赠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终使辗转流离之国家重宝为博物馆永久保存。自此石经遂能公开展示。该馆为使石经及其书体之美普及于世,请由专家精拓模板印行,于1981年出版《汉熹平石经》字帖,使人人得以目睹千数年之国宝,并可追抚古人之遗墨。 (二)目前保存现状。该石目前存放于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展览大厅,由专门量身定做的锦缎盒包装单柜展览。根据该馆馆长黄永川先生关于《公立博物馆执行古物分级现状》一文介绍,该馆拟建议为“国宝”者文物十三件,其中该熹平石经残石(编号8361、8362两件)名列其中。该石无论书迹、刻工均一时之胜,为个中翘楚,允为考据东汉经学之圭臬,也是汉隶最重要的模板,故而被选拟为“国宝”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