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国帮”助秦国成第一强国

 激扬文字 2015-12-26

“楚国帮”助秦国成第一强国

图为开封大梁门。魏冉曾率军大败魏军,进围魏国都城大梁。

□首席记者姚伟文记者郭启朝摄影

引子

明朝丞相李贤,在秦国丞相魏冉的墓前徘徊流连,感慨岁月流逝,感叹魏冉命运之跌宕起伏。隔着约1800年时光,两位丞相的精神世界,或许有相通之处:

“秦相当年擅宠光,空余孤冢傍金汤。秋风兔穴通黄壤,落日乌栖满白杨。石马有声寒雨急,丰碑无字绿苔荒。可怜富贵今如此,莫讶雍琴感慨长。”

李贤是邓州人,生活于明代中期,历宦五朝,官至内阁首辅,关于邓州魏冉墓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他主持编修的《大明一统志》。据《史记》记载,魏冉死在他的另一个封地陶,葬在那里,因此邓州的魏冉墓很可能是纪念性的,不过从这首诗看,明代时这座墓已是一座古冢。

魏冉始封地在邓州,这一点历来没有异议,当时邓州叫穰邑,因此史书上都称他为穰侯。此地本是邓国故地,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在此设邑,约300年后,韩国南攻楚国,占据此地,仅仅十多年后,秦国“伐韩取穰”,这里遂成秦国地盘。

穰,意为庄稼丰收,有繁荣、兴旺之意。邓州地方史研究者王春玲认为,“穰邑”之名,大概在战国出现,邓州地处南襄盆地,土地平坦肥沃,物产极为丰富,应该是因此得名“穰”。作为地名,穰早已不用,但后来一直是邓州别称,这里至今有穰城路,花洲书院大门上,也高悬“穰都人杰”的牌匾。

穰之名,说明邓州是个好地方,秦昭王十六年,已两度相秦、运势极旺的魏冉被封到这块宝地,从此他的人生和事业更“穰”了。尽管后来他又得到秦国飞地、天下商业都会陶,却仍以穰侯之名行世。

被封到穰邑,或许还有一个因素:魏冉本是楚人。有趣的是,那个时期,一帮楚国人掌握了秦国大权,他们施展才华,辅佐秦昭王削弱六国,称雄天下,让秦国进入第一强国的辉煌时代,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根基。

秦国朝堂里的“楚国高管”

公元前306年,秦国八公子争夺王位,魏冉力助外甥嬴稷坐上宝座,从此之后,他和姐姐芈月(即芈八子、宣太后)一起进入秦国核心权力层。与此同时,芈月、魏冉的弟弟芈戎,芈月母亲娘家人向寿,也都曾入相拜将,加上秦武王时已成为左相的楚国下蔡人甘茂,后起的名将白起,秦国朝堂中出现一批“楚国高级白领”。

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楚国人一向是重要的角色。在此之前,秦穆公的上大夫(相当于后来的国相)百里奚是楚国宛邑(今南阳)人;在此之后,助嬴政统一中国的李斯是楚国上蔡人,而甘茂的孙子、著名的神童甘罗,也受到秦相吕不韦重用。

其实不只楚国人,卫国人商鞅、魏国人张仪等,都曾是秦国崛起的重要智囊。

那个时代,人才在各诸侯国之间的流动十分频繁,并没有多少观念上、情感上的阻碍。不管春秋还是战国,都还是东周,周王室虽然式微了,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还没有人敢公开取而代之,韩赵魏三家分晋,最终也要走个程序,得到周王批准。所以,那时候多数人的观念里,大家虽然分属不同的诸侯国,都还是周朝的子民。尽管各国纷争,分崩离析,大家却还都想着一统天下,说到底还是自家人。

况且各国疆域时常变化,强国也不断兼并小国,比如楚国极速成长,灭掉诸多小国成为一个大的共同体,想必难以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有人说,各国像是家族企业,人才则是应聘的白领,家族企业想做大做强,高薪聘请白领;白领们要养家糊口、实现人生价值,为企业尽心尽力,让自己物超所值。楚国人才众多,秦国文化较落后,所以楚国人到秦国找工作的比较多,在当时属正常现象,端了秦国的饭碗,这些人就是秦国立场,即便攻打楚国,也没有多少负罪感。

《战国策·韩策》记载了一则宣太后(即芈月原型)逸事,是《战国策》中为数不多的“荤段子”,足见这位太后是一位率性之人,也可以看出她权衡利弊之时,主要考虑秦国利益。

楚国曾经攻打韩国,围困雍氏城(位于今禹州,是韩都新郑的屏障)五个月,韩国被逼无奈,多次请求秦国救援,但秦国部队驻扎殽山观望不前。韩国又派了一个叫尚靳的人前来,向秦王讲了一番唇亡齿寒的道理,宣太后觉得他说得有理,就召入宫中,对他说:“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现在去救援韩国,派的部队少,不足以取胜,派的部队多,每天要耗费千金,难道韩国不应该给我点好处?

这位太后说话随心所欲,毫无顾忌,没少被后来的道学家们耻笑。不过话糙理不糙,双方最终达成协议,秦国援军一出,楚军被迫放下到嘴的肥肉,匆匆退却了。

宣太后、魏冉执政后,多次图谋楚国。秦昭王三年,秦国以归还侵占的上庸为条件,与楚国在今南阳一带结盟。但秦的目的并不是与楚友好,而是借此瓦解楚国与齐、韩、魏等国的合纵盟约,孤立楚国。其他三国果然大怒,第二年联合攻楚。秦国发兵救援,攻占了韩、魏的几座城池,捞足了好处。

过了一年,秦国又与齐、魏、韩结盟,四国联合攻打楚国,在垂沙(今南阳唐河)大败楚军,斩首两万,擒杀楚军主将。

不久后,秦国趁楚国势衰,派芈月的弟弟芈戎率军攻楚,斩首三万,攻占襄城。

打齐国攻占“飞地”陶邑

秦昭王初年,秦国虽然很强,却并没有取得绝对优势。当时战国七雄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局面,是一个多极时代。

齐国国势很强,威震诸侯,齐宣王时号称“齐之强,天下莫能当”。楚国疆域辽阔,公元前306年,就是秦昭王即位那年,楚怀王灭了越国,国力大增。赵国经赵武灵王励精图治,国力发展迅猛,军队战斗力极强。魏、韩、燕虽然弱一些,却也不可小觑。这些诸侯国数次联合攻秦,打到函谷关下,甚至曾攻破函谷关,秦国不得不割地求和。

这个时期,秦国君臣合力,利用各国矛盾,瓦解他们的合纵,先后给予楚国、齐国、赵国沉重打击,崛起于西方,成为第一强国。

作为丞相,魏冉实施远交近攻策略,攻打韩、魏,与齐国结盟。但齐国并不上当,他们实施近交远攻,暗中与韩、赵、魏联合,攻击秦国。于是秦国改变策略,也实施近交远攻,先对付齐国。

秦国频繁与楚、赵、魏、韩、燕结交,利用各种矛盾,把各国的矛头对准齐国。

齐国浑然不觉。齐愍王为人骄横,惹得各国不满,尤其是燕国曾差点被齐灭掉,燕昭王铁了心复仇,招贤纳士,“黄金台”、“千金市骨”等著名故事,都是这时留下的佳话。燕国招揽的人才中,最著名的是赵国人乐毅。

经充分谋划,燕、秦、赵、魏、楚等国联合进攻齐国,占领七十多座齐城,齐国几乎被灭掉。后来虽然复国,却也元气大伤。

这次秦军占领了著名的商业都会陶。陶即今山东定陶,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成为繁华的商业大都会,范蠡就是在此经商成功的,所以自称“陶朱公”。陶邑本属宋国,后被齐国占据,秦国占领该地后,宣太后加封给魏冉,认为只有魏冉能守住这块“飞地”。魏冉派精锐秦军驻扎陶地,使这里成了韩赵魏背后拔不掉的钉子。

作为秦相,魏冉曾多次亲率秦军攻城略地,立下赫赫战功。

“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

“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

“明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于华阳下,斩首十万,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

那几十年,秦国将合纵、连横的游戏玩到了极致,先后给予楚、齐、赵、魏等沉重打击,使他们的实力大为削弱。尤其魏冉提拔的名将白起在长平之战大败赵国,使七雄争霸的多极世界,变为秦国独强的单极世界。(大河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