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这一代

 心灵栖息的家园 2015-12-27

NO .3

艾柯说,经典就是你不需要读的书,因为已经有无数人帮你读过了。

提到这个话题,又窘了,不小心又扯大了。

在我还小的时候,自然地遵从了“知经典而不读当代”的观念。

小小的心里铭记着,“经典”一词等价于“精髓”。

因而但凡“经典”我都是来者不拒。读《资治通鉴》的时候,其间的文言语法之复杂,用词之晦涩,都让人深感乏味。

和所有贪玩的孩童一样,我也是带着抵触情绪的,甚至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结果,我还是读完了,读完后还滋生一种自豪的窃喜感。当然我得承认,当时读完是出于一种贪婪情绪,对书籍强烈的饥渴感,使得我愿意花销大笔时间读不喜欢的经典书籍。

这件事导致的结局是,对《资治通鉴》还是说不清道不明,二个月后连其中半句也记不得了。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花了一天时间,从此恨上了古典文学。

我并不是主张不读经典,经典当然是好东西。但再好的东西也经不起一再解读。

我的朋友提及《yesterday once more》的时候,忍不住说这首歌已然毁了,一切经典太过流行之后就成了经典化进程的牺牲品。人们已忘记那些经典最初的涵义,盲目的崇拜之后甚至恶狠狠的践踏它们。

那么我们该如何选书,如何阅读呢?

如何选书,如何阅读,如何从阅读中获得美感,除了对读者自身的要求之外,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审美,对作品的共鸣。

换言之,阅读不是被动的发觉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创造意义。一本能使得你产生美学特质的书就是“你的经典”。

《文学散步》谈及一部有灵魂的作品,到了后期不是由作者构思的,而是作品文字风格、人物性格……共同决定了结局归属。

一个残暴不仁的性格将会做怎样举动,命运走向如何都是一早决定的,越到后期人物形象越丰满,越不能受作者本身掌控。

对于读者而言,读者对作品的美感是有一定影响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部作品的感触都会截然相反。

这说明,我们在对一部作品投注的感情,审美性格,以及现实生活的情绪都会影响作品产生的美感。

在《如何读,为什么读》一书里,睿智的布鲁姆这样说,真正的阅读都是极其私密的个人经验,我们甚至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阅读的河流。

对于阅读,不管是经典还是当代文学,但凡不能给予美的体验的书大可不必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阅读是人与灵魂相遇的过程,你只需要与挚爱相守,而不是与妓女亲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