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匠精神:托举中国制造的手艺信仰

 洞庭散人资料库 2015-12-27

  原标题:工匠精神:托举中国制造的手艺信仰

   2015年,一部名叫《大国工匠》的纪录片成为热播片。人们发现,包括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在内的工匠们,之所以能够走入镜头,是因为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对手艺的虔诚信仰,凭着对技艺的传承和钻研,对职业的专注和坚守,最终缔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奇迹。这种精神,人们称之为“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为何今天重回国人视野,成为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热词?其答案,或许正如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国家活力的源泉。

   比如,提到优质制造,人们总是想到德国和日本。德国的厨具、日本的电器,都让很多国人趋之若鹜。这两个国家的制造品为什么能做到享誉世界、有口皆碑?答案就是因为他们的制造工人具有“工匠精神”,能始终对制造手艺保有虔诚的信仰,能始终对产品保有沉潜下来钻研的静气,能够凝神聚气、精益求精地去对待每件产品、每道工序。

   同样,中国也并不缺乏“技近乎道”的源流:春秋时代,鲁班便发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等,成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三国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

   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的眼中,再多的财富也有失去的时候,唯有一门手艺可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才愿意学手艺,愿意去提升手艺,愿意去传承手艺人的“工匠精神”。

   如今,世易时移,现代化工厂取代了手工作坊,机械化也在很大程度代替着人工操作,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质造、中国创造转轨。在这样的工业化时代,之所以我们还要重提手艺,重提“工匠精神”,就不仅是要回归传统,而是要把“工匠精神”深刻地嵌入到“中国制造”的血液中,让“工匠精神”成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中国创造”转型的重要推动力。这当中的道理很简单:无论科技怎样发展,技术怎样进步,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手艺信仰,才是中国制造摆脱粗制滥造、山寨质次的根本动能,才是驱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源动力与支撑点。

   尊重手艺,尊重工匠,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中国制造业就会有永久的春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