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做这一动作注定短命

 昵称179287 2015-12-27

  众所周知的,孩子是祖国的下一代,也是世界的希望。所以孩子的发育状况备受世界瞩目。但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些阻碍,有的阻碍竟能够威胁到他们生命,而孩子发育健康则有一种笨拙儿童综合症,严重危害了孩子的生长发育,而孩子的发育标准有哪些呢?孩子发育迟缓有哪些因素呢?一起来看看吧。

  东东是二年级男生,平时总给人“笨手笨脚”的感觉,放假后妈妈带他来到医院想给他的“各种不协调”找一找原因。在儿童体智发展测评中心,东东经一系列评估诊断,被确诊为发育性协调障碍。由于缺乏认识,错失了早期干预训练的最好时机,导致学业、社交受挫、情绪不佳。

  “笨手笨脚” 可能是笨拙儿童综合征

  东东不喜欢体育课,因为很多动作,比如跳绳,其他同学一学就会,而他练习了多次,仍然很不协调;他害怕上语文课,因为他写的字歪歪扭扭,经常出格,字体间架结构差,书写速度慢,经常被老师批评。而回家写家庭作业更是让家长头疼,东东完成作业的时间是同龄孩子的两倍甚至三倍,字迹难看,常常是写了擦擦了写如此反复。

  在儿童体智发展测评中心,东东经一系列评估诊断,被确诊为发育性协调障碍。发育性协调障碍是儿童发育行为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过去常被称为 “笨拙儿童综合征”。

  据国外数据显示发病率为5-8%,男童占大多数为75-85%。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儿童在动作协调上明显地较同龄儿童差,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上也存在很多困难。

  孩子发育过程,不能只看重智力

  发育性协调障碍以运动技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同时存在精细运动、球类运动和平衡能力等多类运动技能的缺陷,患儿通常有行为笨拙、邋遢;精细动作和粗大动作控制困难;身体意识和姿势稳定性差;读写困难和执笔怪异,同时可伴有注意力缺陷等认知功能损害和焦虑、忧郁、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等情绪障碍问题,部分病例将直接影响到成年后的认知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专家提醒,有时家长只关注智力,其实智力只是影响孩子成绩和学校表现的一个因素,很多非智力因素如注意力、视听感知能力、运动能力及学习的态度等都会起着重要的作用,3-6岁是孩子学习能力培养和形成的最佳时期,但有些发育协调暴露问题的因素更是要提早警觉起来。

  几点运动问题要注意

  比如,正常的孩子在两三个月会抬头,四个月开始会翻身,六七个月会坐,八九个月贴肚子爬,九十个月四点爬,这些里程碑式的运动发育指标到时间仍不能做,提示了可能有异常。

  其次是动作完成的质量与同龄孩子相比较差,比如到了某个月龄孩子虽然会坐也会站,但从坐姿转换到站立的动作,没人搀扶就不行;又如明明会坐,但若是在躺、趴的姿势,自己就没法坐起来,这说明缺少动作转换的能力。

  还有学习技巧性动作的能力较同龄孩子差。比如抓捏物品、挥手再见等等,孩子的模仿能力差,动作不灵活等。虽然一些技能会慢慢有所成长,但由于落后同龄人的发展,孩子会自信心不足,容易有挫折感与疏离感。

  儿童各个生长发育期的特点

儿童各个生长发育期的特点

  我们一般将小儿时期划分为胎儿期(围产期)、新生儿期、婴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发育期,以便于根据各期特点来进行身体保健和疾病预防。不同年龄期有其独特的疾病发生,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年龄期的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别。

  胎儿期

  胎儿期是从卵和精子结合到小儿出生这个阶段,在母体子宫内约经过280天(40周),总称为胎儿期。最初2周为胚卵期,受精卵细胞不断分裂长大。胎龄2~12周为胚胎期,各系统组织器官迅速分化发育,基本形成,是小儿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如受内外各种因素影响发育受阻,可以导致各种先天畸形。12周后至出生为胎儿期,各器官进一步增大,发育逐渐完善,胎儿迅速长大。胎龄满37周出生的小儿为足月儿。这一时期胎儿完全依靠母体生存。孕母的健康、营养、工作、环境、疾病等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当孕母受到不利因素侵扰(如理化创伤、营养缺乏、感染、药物等)时,可使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发生障碍。而引起死胎、流产、早产或先天畸形等不良结果。因此,加强孕期保健和胎儿保健是十分重要的。

  新生儿期

  新生儿是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足28天,称新生儿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足7天又称围产期)。这一时期新生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而新生儿的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又不够成熟,易发生体温不稳定、体重下降及各种疾病如产伤、窒息、出血、溶血、感染、先天畸形等,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根据这些特点,新生儿时期保健特别强调护理,如保温、喂养、清洁卫生、消毒隔离等。

  婴儿期

  婴儿期出生后28天到满1周岁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这个时期为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各系统器官继续发育和完善,因此需要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特别高,如不能满足,易引起营养不良症,最突出的是营养不良性贫血。婴儿期为什么要强调加辅食,特别是4~5个月时要加鸡蛋黄。就是为了增加铁元素的摄入量。孩子由母亲体内储存下来的铁质只够使用5~6个月,如不及时加辅食,孩子就会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血液中的红细胞因为缺乏血红蛋白而中空。如果补充铁质或增加辅食,贫血会很快消失。

  婴儿期是婴儿由乳食向饭食过渡的时期。婴儿的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够完善,易发生消化与营养的紊乱,很容易发生腹泻,这种腹泻往往伴有脱水及酸中毒等水及电解质紊乱,严重的也会危及生命,与年长儿的肠炎、痢疾有明显的区别。另外,乳儿肝炎也是婴儿期特有的疾病。乳儿肝炎实际上是乳儿黄疸的代名词,并非我们平常说的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而是一组疾病的笼统诊断。这其中包括中毒性肝炎、胆道梗阻、胆道闭锁畸形等多种疾病,只是短时间内无法分辨清楚,又无有效的特殊检查方法查清楚。所以才做出这样不明确的称呼。婴儿期抗病能力较弱。来自母亲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力又尚未发育成熟,易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需要有计划地接受预防接种,并应重视卫生习惯的培养和注意消毒隔离。

  幼儿期

  1周岁后到满3周岁为幼儿期。生长发育较前稍减慢,尤其在体格发育方面。活动范围渐广,接触周围事物的机会增多,智能发育较突出,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方面的能力增强,是早期教育及培养好习惯的时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尚不足,故应该注意防止发生意外创伤和中毒。饮食已经从乳汁转换成饭{菜。逐渐过渡到成人饮食,仍然需要注意营养,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此时接触外界较广,感染病原微生物及各种寄生虫的机会增加,加之孩子的先天免疫力已开始下降,孩子得传染病的发生率达到高峰,水痘、麻疹、腮腺炎、猩红热、百日咳、风疹、幼儿急疹、白喉、痢疾、乙脑、流脑、脊髓灰质炎等大多数传染病都在这个年龄段内发生。计划免疫的各种防疫针都在这个时期接种也就是这个道理。

学龄前期

  3周岁以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7岁)为学龄前期。体格发育速度已经减慢,达到稳步增长。而智能发育更趋完善。求知欲强、好奇、爱问、喜模仿、知识面迅速扩大。能做较复杂的动作,学会照顾自己,比如穿衣、吃饭和洗漱等。语言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会讲故事、背儿歌、跳舞蹈。应根据这个时期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特点,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学习和劳动的习惯,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学龄前期小儿防病能力有所增强,但孩子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是传染病继续发生的年龄,父母应经常注意孩子活动的环境中是否有某种传染病发生,应经常检查孩子有没有各种传染病的征象,如腮腺部位肿不肿,皮肤有无红疹及水疮。这样才能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防止合并症发生。这一时期小儿喜模仿而叉无经验。故发生意外事故也多。应多加注意这些特点,做好预防工作。

  学龄期

  学龄期即7~14岁。孩子已经进入接受教育训练的学习阶段,智力发育日臻成熟,除加强营养外,锻炼身体十分重要。根据骨骼肌肉发育的特点培养良好的姿势,防止脊椎变形,防止近视及保护牙齿。一些婴幼儿少见的慢性疾病,如风湿、肾炎、结核、贫血发病率上升。

  青春发育期

  青春发育期即14 ~20岁。此期是人生体格发育的第二次飞跃,并由于内分泌发育而出现了生理发育,由此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月经、遗精、变声、痤疮、性格变化等,这些本来是生理性改变。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导致疾病。不少疾病,如结核、哮喘、结缔组织病,在这一阶段均经历着严重的考验,有的会自然痊愈,有的则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由于锻炼和游泳等出现的溺水、骨折、外伤等意外事故也增多,应注意预防。

  儿童生长发育标准

儿童生长发育标准

  儿童的成长包括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成长中的儿童在各年龄阶段身心都有较大变化。

  身体的发育身体的发育指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孩子一天天长大,身体的各器官、系统也逐渐发育成熟。生殖器官在10岁以前几乎没有什么进展,而在10岁以后青少年期才迅速发展。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是神经系统的重要部分,其发育对儿童心理发展极为重要。出生时新生儿的脑重量为390克左右,第1年脑重量增加最快,3岁时,发展到900~100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量的75%。心理活动也有相应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八九个月的婴儿开始能听懂简单词语。例如,成人一边招手,一边说“再见”,同时另一人把着孩子的手,让他被动地招手,经过多次重复训练,孩子就在这一词的声音和动作之间建立了暂时的联系。先是看到别人招手,说“再见”时,他会主动招手,则不需动作,只要听到“再见”这个词,就会主动招手。

  1岁左右的婴儿能听懂的词有10~20个,而最先学会的词通常是“妈”。因为妈妈和他接触最多,是最亲近的人,同时,“妈妈”一词发音较容易,成人常以“妈妈”这个词开始教孩子说话。

  1~3岁时,儿童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发展,首先是理解语言的能力大大加强,继而学会单词、简单句,直到能用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在正常教育条件下,2岁左右的孩子能说出简短的句子,例如,“我要吃糖”“妈妈好”“我和哥哥玩”等。3岁的词汇量已达1000个左右,句子结构也逐渐完整。这时儿童喜欢与人交谈,爱听童话故事,并能理解内容。

  认知能力的发展2~3岁的儿童感知觉渐趋精细,能辨别黄、红、蓝等基本颜色,能辨别上下、远近、室内室外、白天黑夜等,掌握了一定的空间、时间概念。“注意力”和“记忆力”不断发展、丰富,能短暂集中注意于某一事物,能按照成人提出的要求完成一些简单任务,如坐下、自己吃饭等。此时,记忆多为自然记忆,能记一些儿歌或简短的故事,但不持久、易忘,需经常练习和强化。2~3岁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常根据直觉来行,思维比较简单,常常在行动中进行,例如,问孩子样才能把桌上的汤匙拿下来,他并不回答你,而是上跑过去拿。幼儿能对事物做简单分类和概括,这是布娃娃,那是小汽车,哪些是能吃的东西,哪些,玩具,但还不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来做概括,因他对抽象的名词概念还不能理解、接受。情绪和个性的发展1岁的婴儿已有恐惧、愤怒、恶、快乐、依恋和怯生等情绪表现。整个婴幼儿时期r情感表现最大的特点是冲动、易变、外露。年龄越小,这一特点就越突出。例如,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如果心爱的玩具被同伴抢走,会立即放声大哭,或者边哭边抢,在短时间内,完全听不进劝告,只有把玩具还给他,才能停止哭泣。此时,情绪极不稳定,常常喜怒无常,或易哭易笑。婴幼儿依恋母亲。一旦分离,则易产生焦虑。在父目长辈的呵护下,婴幼儿会产生满足感,促发群体意识的形成,增强了依恋情绪,这是儿童早期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中心。依恋通常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发展。而失去依恋产生的焦虑体验将影响其成长和早期教养,应将婴幼儿时期的失去父母依恋的焦虑体验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感到舒适、安全。

  儿童发育:影响身高的因素

  身高、体重指标,不但反映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而且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发育相吻合。身高是对人体纵向各部分的长度与比例而言,原于人体的纵向生长,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男性在20~24岁、女性在19~23岁,四肢长骨和脊椎骨均已完成骨化,身高就停止增长了。

 影响身高的因素很多,如遗传、营养、体育运动、环境、生活习惯、种族、内分泌、生理成熟早晚(初潮年龄18岁比11岁者平均高出5厘米)、远近亲婚配、医学进步等等。

  1、遗传

  生长发育受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营养、体育锻炼及各种生活条件因素共同影响。但在诸多影响身高的因素中,遗传是比较重要的。人体从一个单细胞的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复杂的多细胞个体,从一个幼小的胎儿发育成一个体格健壮的个体,均受遗传基因的控制。体长的遗传力高达0.75~0.92,尤其对女儿的影响更大,遗传力高达0.85~0.92。即是说,男身高有75%~92%、女有85%~92%,受到遗传变异的影响。男最高只有25%、女最高仅有15%取决于后天其它因素。证明遗传对子女身高起极为重要的作用。相对而言,体重受遗传基因的影响较小,男63%、女42%受遗传影响。男有37%、女有58%取决于后天环境因素。可见后天环境对体重的影响较大。

  2、营养

  营养是人类赖以生存,即维持正常生命、发展身体、从事活动等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特别是人体两次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内,保证供给质优量足的营养,并使维生素和矿物质(钙、磷、锌等)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比农村同龄人平均高出2~4厘米,原因之一是城市营养好于农村。仅以蛋白质为例,身高的营养特别是由蛋白质“堆起来的”。已知在人体或自然界的氨基酸约有20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要靠营养来提供。食物能提供足够的8种必要的氨基酸,这就有利于加速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促使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骨骼和骺软骨的生长发育。以赖氨酸为例,日本将六对孪生婴儿分成两组实验,第一组供给正常营养,第二组在正常营养中再加赖氨酸,实验13200小时后检查发现,第二组婴儿比第一组高1.7厘米,体重多1千克。对学龄儿童实验证明,每餐面包中加0.5克赖氨酸的实验组的身高和体重均显著超过其他学龄儿童。有的国家还在儿童青少年午餐面包中加25克黄豆粉和适量的钙、铁、维生素,半年后这些儿童青少年比吃普通饮食的儿童青少年重2.62千克,高0.9厘米,血色素高3.4克。原因是蛋白质不仅是人体的“建筑材料”,而且是参与人体重要生理活动的酶、激素、血红蛋白、肌纤凝蛋白以及构成人体支架的胶原蛋白的重要物质。同样,母体的营养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胎儿的正常发育,如果饮食中缺乏某种营养素,将会引起胎儿的畸形。

  营养不良既会影响生长发育,又会影响大脑细胞的数量和质量;相反,营养过剩,会导致肥胖症,同样有损于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3、体育运动

  在诸多影响身高的后天因素中,最积极而又有效的因素莫过于体育运动。影响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的是肌肉衰弱。多运动是儿童和少年长高的生理需要。因而体育运动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国内外大量调查资料都证明,坚持运动的儿童青少年与不运动或缺少运动的同龄儿童青少年相比,胸围、肺活量、握力分别增加5~8厘米,500~1500毫升、4.6~5.7千克,坚持锻炼有助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以辽宁一所小学的调查资料,经常参加学校或少体校训练的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身高平均高出4厘米,体重多2千克,肺活量大200毫升。原苏联极北地带儿童,在没有日光的极夜,活动积极性低落,个子虽高,骨架也不小,但体力差、耐力弱,和同龄的南方儿童比较,握力少8千克,跳远成绩差9厘米,跳高成绩少3厘米。这些都证明,体育运动不但能促使长高,而且还影响身体机能的改善与运动能力的提高。

  4、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环境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体生长发育,以环境基本因素中自然环境(人类生态系统中围绕着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对身高的影响为例,一般来说,热带和温带的儿童青少年性成熟较早,身体发育水平稍差一些;中国科学院儿科研究所1975年调查后,对17岁年龄组的平均身高(厘米)分析得出:男性,北京168.7、武汉167.8、广州164。7;女性,北京157.7、武汉157.3、广州155.3。从1982年我国对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的调研证明:北京7~17岁的儿童青少年与湖南同年龄组的儿童青少年相比,要高出2.5~4.6厘米。以上两例调查均证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高有北高南低的趋势,这种趋势,除了与食物品种有关外,还与气候环境、地理位置、光照时间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

  心理因素也会影响生长发育。心理因素可以说是情绪的总和,喜、怒、哀、乐、悲、恐、惊七情就是情绪的表露。情绪世界是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给人体的感受是高兴、愉快、幸福或是忧伤、痛苦、失望,直接影响人的一切活动。突然的、强烈的、持久的情感剌激就会影响人体的脏腑、气血的活动、大脑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忧伤、压抑、生闷气等就容易使儿童青少年患各种疾病而影响生长发育。临床观察证明,精神受过严重剌激的儿童,不但容易患各种疾病,而且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停滞,造成未老先衰。这就是不良的心理因素影响了大脑和内分泌的功能的结果。因此,给儿童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特别是家庭应在正面启发、疏导的前提下,给孩子以温暖、抚爱、关怀,使其心理上得到必要而又是正常的满足,精神充实,心情愉快,身心健康成长。

  5、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的内容包括极广,如饮食、运动、卫生、睡眠、作息制度、劳逸结合情况等等。改善某些生活习惯同样有助于长高。据有关资料报道,日本国民从1892~1926的34年之间,平均身高增加了2.23厘米。主要原因在于过去绝大多数国民有盘膝而坐的习惯,随着时代的进步,盘膝而坐逐渐被坐椅子所代替,这就促使了下肢骨骼的生长以育。身体姿势也影响身高,当人体进入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期(青春发育突增期),肌肉增长速度大大落后于身高的增长,因而肌纤维细、横切面和体积小,肌肉力量差。

  结语: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都了解到了笨拙儿童综合症是能够影响孩子发育的了吧。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健康状况,不能仅仅是智力上的。希望小编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