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落墨逸韵

 dymhoo 2015-12-27

  “逸韵”实则是艺术家运用不拘常法、笔精墨妙和笔法超然的技艺,来展现艺术家疏野放情之品性与超迈之胸襟的精神境界;它是中国艺术家之美学理念、人格品性与艺术技法的最集中之呈现。中国画艺术中之“逸韵”,有如幽雅之音色,它能带给人们丰富的审美想象,让人回味无穷,令人胸襟爽快,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画艺术表现的重要法则之一就是画家对水墨的高妙运用;水墨的色泽从物质形式感上看,它们呈现为一白一黑,一轻一重,一虚一实,一透一浑,一清一浊等自然现象,两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和谐共存,共存的结果便是充满了丰富的审美自然现象与艺术表现意味。因而,画家运用好此法便会给中国画艺术带来无穷的表现力。中国画家用水墨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物质媒介来创造审美形象与精神世界,并在水墨和形象中传达出艺术家自我的审美理念、审美心境与艺术追求,这是艺术家一种极高的自觉行为。仅此一点,我们从中国近千年水墨画的发展变迁中不难发现,水墨因素无疑在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技法上起到了最为关键性的作用。由于水墨在物理特性上具有轻柔和流动的一面,以及中国画所用的材料如毛笔、纸张等又具有各自的物质特性,加之在中国画艺术表现上具有不可重复性、修饰性以及时间性(瞬间的捕捉)等特点,因而,这就自然会对其使用者---画家的艺术表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换句话说,只有具备了高超的驾驭水墨纸笔等材料能力的艺术家,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美的中国画作品。

  针对水墨在中国画中的特殊效能与作用,唐代大画家王维就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美学主张,他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山水诀》)这里王维以朴素的哲学观直接点出中国画艺术表现之最佳途径是什么,即阐明了中国画乃是运用水墨来作为自己主要艺术表现之手段,并能最大限度地展现画家的自然天性与学识才情,成就天然造化之画境的精辟见解。显然,王维这一中国画美学观点成为自唐代之后几乎所有中国画家所遵循的艺术主旨。正因为水墨具有这样的特殊功能及作用,中国画艺术表现的最高层次“逸韵”才能更好地得以呈现。因而,它也为大多数中国画家所接受并加以发展。

  在我看来,所谓“逸韵”即是中国画传统理论意义上的“逸气”、“逸格”、“逸品”等语汇之代名词,它们同属中国画中的一个大美学范畴。从古至今有许多中国画理论家都对它有过不同的阐释和界定。像元代倪瓒就曾提出,中国画艺术对于画家自身来讲就是抒胸中之逸气(《题自画墨竹》),他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答张仲藻书》)再有,宋代画论家郭若虚则认为:“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不尔,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虽曰画而非画。”(《图画见闻志》)这里郭若虚强调的是,前人的佳作“奇迹”在于将高古的格调和优雅的真情全部倾注于画面之中,使作品气韵生动,并达到神来之笔的艺术效果。反之,画家即便能竭尽智慧,百般设计,刻意追求,其作品至多也只能达至能品与俗品的程度,绝不可能成为高妙的中国画艺术。又如,明代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里也谈道:……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乃知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显然作者在这里强调指出画家作画实则是艺术家自身人格、精神、气韵等方面素质的真实流露和写照,客观实际中画家须排除内心世界中一切尘俗的东西,弃去一切功名利益得失的思虑,进而,才可真正意义上进入天地间大自然的怀抱,与“自然造化”接气,达至“天人合一”地将画家人性置于画中,其笔下才能自然产生美的“奇异”画境。由此想见,“逸韵”实则是艺术家运用不拘常法、笔精墨妙和笔法超然的技艺,来展现艺术家疏野放情之品性与超迈之胸襟的精神境界;它是中国艺术家之美学理念、人格品性与艺术技法的最集中之呈现。一个艺术家内在的审美心胸是否完美,都会或多或少不自觉地显现在他(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中国画特有的美学“逸韵”之内涵,所谓“画品如人品”正包含此意。

  因此,清代沈宗骞则把笔调与笔法看做是画家品性展示的直接窗口,他说:“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还说:“故凡记载所传,其卓乎昭然著者,代惟数人,盖于几千百人中始得此数人耳。”强调认为人品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首要条件,人品低俗不高洁、不高雅,其画艺格调必然是低层次的和庸俗乏味的,客观上根本不可能创作出美的上乘之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本体之所在。所以,沈宗骞特意指出能达到这一水准和要求的艺术家,一个时代或千百人中也不过数人。进而,他提出了四条求画艺格高的创作要求:其一是“清心地以消俗虑”,即要求艺术家须洗净心灵,去除世俗的干扰,保持一个纯然的心灵。其二是“善读书以明理境”,即要求艺术家提高自身学识修养,且具备高层次的艺术理念。其三是“却早誉以几远到”,即不追求功名利益,做到内心平淡无欲。其四是“亲风雅以正体裁”,即要求艺术家在创作上须不断追求高雅,推陈出新。他认为只有具备此四者,则画家之画作亦必然会“格不求高而自高矣”。反之,“苟非得之于性情,纵有绝世之资,穷年之力,必不能到此地位”。只有到了功夫纯熟之时,其作品必然会“自成一种气象”。 (《芥舟学画编》)对此,清代画论家方薰也确信:“功夫到处,格法同归;妙悟通时,工拙一致。”(《山静居画论》)他十分精辟地概括出“人书俱老”、“字如其人”的书画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艺术家只有在理论上达到大彻大悟的艺术理念时,又能在创作上很好地把握艺术表现的法与度之间的关系,巧妙地运用前人的法度,才有可能达到“不似则未尽其法,太似则不为我法。法我相忘,平淡天然”(同上)的画艺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