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零讲:集诗广议文体的创新

 EasyBot 2015-12-27
从零讲:集诗广议文体的创新

中国文体从古到今随着人们创作需要而逐渐演变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诗词、散文、小说和戏剧的。现今互联网已带给各行各业许多创新发展,并带来报纸新闻文体不少创新,例如网页多媒体之类的技术,也带给文学界许多丰富创新手段,然而这些对文学文体结构性的创新,却少论及。本博文尝试活用互联网的特性,进行文学文体结构性的创新,笔者才疏学浅,还望多多指导。

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对人们阅读习性的影响是巨大的,意思是,这是个大潮流,因此,有必要针对此一时事演变,进行要因分析,以便支持满足此方面的发展需求。首先,互联网强调速度,这直接促使读者的耐性变差。再来,互联网社群应用发达,大家容易分享信息,经验交流,然而,往往所获的信息容易流于片面。接着,互联网强调超链接的作用,任何广搜信息,都能自每一段落的批注链接,延伸找到原始数据,然而,这样容易造成数据量暴涨进而变成信息垃圾。互联网无所不在全天运作是最大优势,除了继续运用这项特性之外,其它特质都要加以转化。

现今电子业能蓬勃发展,得益于集成化技术,因此,如将网络文章素材当电子组件,进行集成化(不是剪刀石头布),这会是个有趣的点子,所以,创新密诀要有「」字。又,读者没耐性,这使得用「诗」的文章占有优势,因为诗是一种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深厚浓郁感情的文体,只要教育普及就没问题,所以,创新密诀要有「」字。另,如果将超链接的作用,融合社群应用,扩大延伸为超研讨的作用,如此就产生了「广议」字诀的要义。这就是创新「集诗广议」文体的基本要义,要怎么做呢?由于现在处于开创阶段,方法论尚未成形,不过笔者昨天倒是写了一篇符合前述要义的博文【橄榄树下】,以便沟通讨论,进行创新探索。这里要非常感谢贵殡们的支持开放与无私贡献,才能完成这新篇新文体的文学作品。

我们就以这个实际博文案例,来说明这种文体与读者互动的情境与意义。这篇博文是要讲一个故事,谈些海归学人回国服务的林林种种。当然,作者或有抽离故事中,而且作者就像主持人,身兼主办单位,除了制定故事主题之外,还得跨越时空迎来特定贵宾加入,使大家能分享他们的经验。这里要非常感谢贵殡们的支持开放与无私贡献,才能完成这新篇新文体的文学作品。主持人也要负责串场、个别介绍故事发展阶段性情境,以及总结,让读者能参予并感受这种超研讨特性,应会有一场人生戏剧的感受。贵宾的经验分享,并不受场所与时间的限制,因为已经个别发布于贵宾们的博客或微博里,只是主持人得要不少花时间,把主题相关内容捞出来。由于故事主题是主持人开立的,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而且最好要与贵宾们互动(透过互联网),所以,在今日繁忙的社会结构下,花费很少时间,不受限于场所与时间,更不用对号入座,就能参予一场超时空的研讨会。故事中,可能大部分用到“诗体”,某部分用到“散文”表达,所以,这个博文故事是个多种文体的综合表达方式来经营一篇作品,变化较大,使故事表达得更生动、吸引人(此案例或可用一些多媒体)。运用社群应用的特性,可同时有许多人再分享,虽然都是片面的,却也是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想进一步了解的读者,有个别议题想请教或讨论者,都可以运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在平衡整体与片面之下,维持故事的交际内涵和实用特性,让更多的人能参予到这个多人、多元角度所述说的赏诗故事。

这里非常感谢相关博主也是贵殡们的支持开放与无私贡献,才能完成《橄榄树下》这新篇新文体的文学作品。该篇文章是后来写的,笔者先是被相关博主发文所吸引,也突生一股劲写了诗评,后来巧的是,一个诗评接连一个诗评当中,三毛从失去的记忆中又恢复过来,好像写了个故事给我,她的流浪也曾令自己响往,于是凭着灵感写写橄榄树下吧。当完成之后,若有所悟,这篇文章好像隐藏着另一种东西在吸引着我,在好奇心细推敲之下,似乎是没看过的文体出现眼前,真是不可思议,这整个事件就发生在前后两天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