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242期 || 罗志英:谜一般的韩信

 ljian21 2021-05-10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诗经

友人说我的游走陕西系列只绕着自己“远离颠倒梦想”的故乡蒲城转圈圈,套用一句老歌词“谁不说俺家乡好”来辩解的同时不由自思:既然独自缠绵、一味游走,脚力也健,何妨做一回背包客、走远些?

好在自己的生活地:关中平原从古至今就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南有武关,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关中平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关中自古帝王州”,先后有十几个王朝在此建都,这使得关中历史传统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丰富——边走边写的内容太多了。

于是,先游走陕南。

出西安市、沿316国道南行不多时就到了留坝县马道镇,一条小溪蜿蜒流淌——就在这条名叫寒溪、又名樊河的小溪边上,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演绎并成就了一段汉家基业。

前人评介韩信有“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一语,就是说韩信的成功得益于萧何,失败源于两个妇人:漂母、吕雉,故事或许都知道,不赘述。

当年,满怀大志的韩信离开楚营来汉中投奔刘邦,不但未被重用、还险些被杀——怀才不遇的英雄只得失意东归,但当他赶到这条寒溪水边的时候恰逢河水猛涨、挡住了去路——由此,演绎了后世老百姓口中津津乐道的寒溪一夜涨、炎汉四百年的故事。

 

汉十一年春,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威名赫赫的大将韩信在长乐宫被斩。罪名是谋反。之前,他就因为这个被夺爵削封,从统辖两淮一带八十八城的楚王贬为不过拥有几千个农户的淮阴侯。时在汉六年十月。不过,前一次谋反虚实难辨,这一次却是板上钉钉、证据确凿。

当时汉高祖刘邦正带领大军忙于平定钜鹿太守陈豨的反叛,朝内空虚。韩信见时机来到,暗中给陈豨送信,打算里应外合,一举颠覆刘氏王朝。反叛,风险至大也!如此关乎自己九族安危的大事,韩信却没有严格作好保密工作。事情正在准备中,他却要杀掉一名得罪了他的手下人。手下人的弟弟怀恨在心,偷偷向朝廷告了密。鉴于韩信的威名,留守的吕太后不免有些紧张。还好,此刻还有忠心耿耿的老丞相萧何在朝中。这位发现韩信军事才能的伯乐,历史仿佛注定又要要他来毁灭这匹千里马。萧何定计,诈称前线传来高祖平叛胜利的消息,按例,百官都要进宫朝贺,半信半疑的韩信刚一进宫,就被武士们捆了个结结实实。也不需要等刘邦回来了,也不需要经过什么司法程序了,特事特办,干脆利落,吕太后一声令下,就在长乐宫的钟室,一代名将身首异处。对于名人离开这个世界去远游时留下的遗言,我们臃肿的历史从不吝惜自己的页面进行记录,反正内容已是那么庞博了,再多几行字又何妨,何况韩信又是那么一位军事奇才,没有理由不记。于是,严谨的太史公司马迁带着复杂的感情记下了下面的话:“信之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言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在人生最后极其有限的时间里想到蒯通,那是最自然不过的反应。当初若是听了蒯通的话,以他的实力,也许头颅落地的是现在发号施令的人了。最是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建立了盖世功勋的大丈夫竟然要死在一位女子之手,这更让他恨如云山千叠。不过,事已至此,又有什么法子呢!思绪一转,如同他一生中那位唯一的对手项羽那样,也如同迷信天命的无数中国人那样,他长叹一声,将这无法接受的一切归之于上天的安排,黯然上路……

 

平心而论,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记述虽然没有做到真正的“不彰美,不隐恶”,但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即以他写楚汉相争的两大巨头刘邦和项羽而言,写刘邦,他写了他的知人善任、宽宏大量,也写了他的粗鄙言行,无赖嘴脸;写项羽,既写他屠城纵火的残暴、刚愎自用的愚昧,也写了他对下属和士兵的仁爱关怀、对敌人作战的英勇无敌。写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所占篇幅在书中仅次于写刘邦和项羽的,是司马迁重点记述的人物。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用浓墨重彩写了韩信的赫赫武功,而对他功成名就直到谋反被杀,则只是泛泛而写,三两下就收了尾,由此不难看出太史公对韩信的欣赏之情。

或有人言,风云年代有事可记,当然要重点记述,天下已定时无事可记,自然要简单、平淡。这话看似有理,其实不然。韩信这么一位叛逆之臣,因为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使得封建史家无法绕开,但如果一味站在正统的立场,则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其谋反的事情上,假使作者再缺点良知,完全可以往里面添点油,加点醋,甚至篡改史实,掩盖真相。那样的话,韩信就是一位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了。正是司马迁这样史家秉笔直书,一个在风云激荡的时代里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千古名将才会栩栩然活在后来人的精神世界里。

作为一个悲剧性人物,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型案例典故,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但人无完人,韩信在政治上犯有严重的失误,几次关键时刻都优柔寡断,最终死于妇人之手,后人评价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实无虚言。

司马迁以如椽巨笔写活韩信,最后照例是一段他独创的以“太史公日”开头的话对人物进行总的评价。对韩信的评价却以大胆假设作结,“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文如看山不喜平:欲扬却抑的手法在太史公这里以巧妙运用——我敬太史公,他说 :“我去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的时候,他的志向也和众人不同。他母亲死的时候,穷得无法埋葬,然而他却四处寻找高而宽敞的坟地,让坟地旁边能安置一万户人家。我看了她母亲的坟墓,的确是这样子。假如韩信能够学道,学会谦让,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不矜夸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对汉朝的功勋,就可以跟周公、召公、姜太公这些人所建的功勋相比,享用后代的祭祀。可是他不这样做,而在天下已经安定的时候去图谋叛乱,他的宗族被诛杀,不也是应该的吗?”

 

似乎历史免不了以成败论英雄。然而成败并不是一时一世的事,如何衡量?史家有时也难以把握——所以有成语:“盖棺论定”的同时还有“盖棺难论定”。

汉王西封日,淮阴拜将时。

坛场如往昔,朝代几迁移。

王气风云歇,雄图日月垂。

江山空故国,谁复见旌旗。

——这是明人何景明的《拜将台》诗。近年由西航天鼎再次维修的拜将台又作拜将坛,景点介绍称其建于公元前206年,即汉元年。其实拜将坛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所本为《史记》中韩信拜将的故事——嘉靖年间为公元15221566年,而那个时间段诗人何景明已经去世了,则此坛或台之筑当远在嘉靖(公元1522年~1566)之前。

巨大的人生反转,生与死、贫与贵、悲与喜,都留给了我们这些后来者巨大的议论空间——司马迁写韩信传时,曾亲往淮阴,观瞻韩母墓,探访韩信少年时代垂钓乡下、寄食漂母、胯下受辱等事迹,但对于韩信身世,却无一字交待!史料也无相关记录。

 

借助《史记》、《汉书》两篇列传的记载,结合同时代以及后世人记载的传闻,大体拼凑出韩信的人生传奇似乎就是一本励志书。读懂了韩信,也就读懂了苦难的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坚持更可贵,没有什么比勇气更让人感动。出身草根没什么,只要你努力,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看看《史记》、《汉书》两篇列传的记载: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汉二年(前205,刘邦兵败彭城(今江苏徐州)后,他迅速派兵与刘邦残部会合荥阳,阻挡了项羽的攻势。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时,韩信则率兵在项羽的侧翼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他在击魏时先以疑兵佯渡临晋,主力却出其不意地奔袭安邑,于是俘虏魏王豹,平定河东郡。随即又进击代、赵。汉三年十月,韩信在破代后,率兵东下井陉击赵。

当时赵王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在数量上居于绝对优势。韩信一面以轻骑两千人伺机偷袭赵营,同时以主力万人背水为阵,诱使赵兵倾巢出击。随后汉军两面夹攻,获得全胜,赵王歇被虏获。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遣张良立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被解除兵权,徙为楚王。韩信就国后,经常陈兵出入,被人告发谋反。高帝六年(前201),刘邦采纳陈平的建议,伪游云梦,伺机逮捕韩信,带至洛阳,赦为淮阴侯。十年,代相陈豨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平叛。韩信原与豨暗通声气,次年又部署家臣诈诏赦诸官徒奴,企图袭击吕后和太子,结果为人告发。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伪称高帝班师回朝,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按照这些少得可怜的记载:早年的韩信勇敢地存在着:无论青少年时期有多少的困窘、受过多少人的污辱和耻笑。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梦想,一个所有男孩都曾经有过的梦想。即使被所有人抛弃,韩信依然没有放弃自己,他还在努力向命运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当成锦衣还乡时,文明体面地羞辱了那个让他遭到胯下之辱的恶少,这样的人生态度,足以为人敬仰。

虽然韩信的人生最终以悲剧收场,但那只是政治的失败,而不是信心和勇气的失败。根据著名的木桶理论,韩信这只木桶上有许多合乎尺寸的坚实木板,有军事板、信心板、勇气板,唯独只有一块政治短板,直接葬送了韩信的辉煌前途。

韩信缺少足够的政治能力,也就是政治情商,更直白一些讲,就是会不会做人。从这个角度看,项羽、韩信其实都倒在了同一个地方,他们都是多智商、少情商。所不同的是,项羽的失败在于他高估了自己,而韩信的失败则是低估了对手。 

平生自负兵学无解,得志升龙之后,韩信目中无人,得罪了官场上近乎所有实权派。当韩信轻鄙地当面辱骂樊哙是屠狗辈的时候,他的悲剧命运就已经不可逆转。聪明人心里瞧不起谁,但不会说出来,面上依然春风和气。当所有人都站在你的对立面时,你就已经失败了。

韩信做事聪明,做人不聪明,他没有参透权力之于人的得失关系。韩信没有从做人的利害关系上去分析他和刘邦的关系,以为天下底定,就可以和皇帝陛下共富贵,长鄉食祀,千秋在信一人。只是韩信没有想过的是,刘邦可以与萧何共富贵,可以与张良共富贵,甚至可以和樊哙共富贵,但绝对不可以和韩信共富贵!

原因其实很简单:卧虎之侧,谁睡其酣!

萧何、张良本事通天,也不足以对刘邦的天下造成威胁,更遑论樊哙这个屠狗妹夫。而韩信是当时公认的天下第一名将,用兵如鬼神翻覆,人皆不能测。刘邦能消灭项羽,韩信功为最大,如果一旦韩信和刘邦刀兵相见,谁敢说刘邦能笑到最后?

为了大汉天下千秋万代,韩信必须死,但如果韩信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天下底定之后,迅速交出兵权,示刘邦以归野游逸之志,终生不入官场半步,刘邦还是可以放韩信一条生路的。

可韩信选择的却是挟功抗上,自负凌人的绝路,长乐宫中的地狱之门已经缓缓朝着韩信打开,而韩信却还昂首踏了进去。阴险毒辣的吕雉一声令下,一段不可复制的人生传奇就此化为一缕云烟,消失在苍茫天际。兴衰荣辱,空空如也。

韩信生得卑微、死得憋屈,但过程却是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一叹韩信胯下受辱,再叹韩信功垂宇宙,三叹韩信兔死狗烹。在这个巨大的人生反转过程中,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智与愚、忠与奸,淋漓尽致的喷洒在历史的醒目处,写就了一幅不可再得的人生画卷。

——从所有人鄙弃的懦夫,到所有人认可的战神,其间发生了许多故事…… 清乾隆年间,举人包彬曾写过一首《淮阴侯庙》,感慨楚汉之际一代战神韩信的悲喜人生: 

鸟尽良弓势必藏,

千秋青史费评章。 

区区一饭犹图报,

争肯为臣负汉王。

韩信在历史上的名气有多大?看看韩信的人生和哪些著名人物的人生纠缠不休就知道了:千古一圣刘邦、千古一雄项羽、一代雌虎吕雉、一代贤相萧何。不过韩信出名,并不是靠傍着名人炒出来的,而是用自己睥睨千古的军事天才,在群雄的盛宴中强行分走一杯羹,谱写了一首让人击剑长叹,感慨万千的人生传奇。

记住韩信的,不仅是他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还有许多在历史上闪闪发光的著名成语:一饭千金,胯下之辱,月下追信,国士无双,妇人之仁,筑坛拜将,解衣推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推陈出新,传檄而定,大张旗鼓,背水一战,威震天下,拔帜易帜,各自为战,先声后实,为民请命,置之死地而后生,十面埋伏,三足鼎立,群雄逐鹿,人心难测,肝胆涂地,肝胆照人,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个古人能和一个成语联系起来,就足以垂名青史,何况有这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韩信想不出名都难。对于韩信来说,他在意的并不是垂名青史,而是垂名当世。人活一世,何必图万世虚名,能在当时的一方天地中证明自己的伟大,或许足够了吧! 

无论是名垂当时,还是名垂青史,韩信都做到了。两千二百年前,韩信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自汉以后,韩信一直以来都是不可思议的“现象”,直到现在依然如是。

历代帝王将相如过江之鲫,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能被历史牢牢记住的又有几人?但历史却牢牢记住了韩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