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金海老师应邀为《印学研究》制印

 品味流年德之贵 2015-12-27

近日,金石印坊艺术总监苏金海老师应学术年刊《印学研究》主编之邀请,为该书制书名印一方。下面,金石君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印学研究》这本印学专业刊物和苏金海老师的新作品。



《印学研究》以印学(印学史研究、玺印、封泥、印迹陶文研究,印人、印谱、印论研究,篆刻艺术创作等)及相关学科(古文字学研究,甲骨、金文、简牍、瓦当、古泉等与印学的关联研究,书法艺术与印学的关联等)为研究对象,汇集当代印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旨在推动印学学科建设,促进印学研究的深入展开。《印学研究》创刊以来,先后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山东印学研究专辑”、“陶文研究专辑”、“民国印学研究专辑”、“印谱研究专辑”,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了“邹振亚先生纪念专辑(附秦刻石研究)”,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古玺印研究专辑”等,在学术界与篆刻艺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2013年7月,《印学研究》转由山东省博物馆主办,山东博物馆成立了印学研究中心,中心以《印学研究》作为学术馆刊,仍由吕金成主编。




2015年5月,苏金海老师在《印学研究》第七辑“印外求印专辑”发表了一篇名为《“印外求印”新解》的文章,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这篇文章随后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很多读者被苏金海老师睿智而率真的文字所打动。苏金海老师对当代印人生存环境给予了理性和客观的剖析,并提出了影响当代篆刻家发展的五大因素。他认为在现有的国情和体制背景下,篆刻家如欲获得成功,除了具备精湛高超的技艺之外,还必须在供职单位、居住城市、职务职称、书法成就和社交能力诸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民间或草根印人的广泛赞同。




苏金海老师为《印学研究》刻的这方印,堪称佳构!此印仿汉印为之,布局工稳大气,端重肃穆,非常符合《印学研究》在印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及权威性。虽然是仿汉印风格,但却又不完全拘泥于汉印,特别是在篆法处理、疏密布置上有着明显的个人艺术风格,其线条刚健沉稳,节短势猛,起笔收笔及转角处均不避锋芒,“印”字下方的大面积留红与究的九部右上留红遥相呼应,可见作者在创作这方印时的匠心独运。这种不避锋芒,不走寻常路所表现出来的气质,恰恰符合《印学研究》刊物的史料性和前瞻性。无论是篆刻创作,还是理论研究,苏老师总是深耕传统,表现严谨,但从来不会深搬硬套、照猫画虎,他的作品常给人一种沉着浑厚、不拘小节的感觉,这和他尊古而不泥古的创作态度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期待苏金海老师创作出更多好作品、好文章。




苏金海,字博生,号河西外史。1952年生。江苏南京人。室名盋山精舍、长虹唫馆。擅长篆书及甲骨文、金文治印。现为金石印坊艺术总监、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南京印社副社长、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书法篆刻作品参加全国及国际性展览百余次。1983年获《书法》杂志主办的全国首届篆刻评比一等奖。1986年获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优秀作品奖。2001年获南京市人民政府文学艺术奖银奖。2005年随南京市书法家代表团访问韩国。出版有《齐白石丁二仲经亨颐简经纶来楚生印风》、《苏金海印集》、《当代杰出书法家系列作品集·苏金海卷》、《当代名家印谱·苏金海》。

本文为金石君原创,如果您愿意支持更多原创精品文章,请不吝打赏,金额不限,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