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008期:谈谈空镜头的情绪功能

 睡猫candy 2015-12-27

文|华冶夫


什么是空镜头?


弄清什么是空镜头前,先了解下电影画面中的三类戏剧元素,即人、景、物。如下图:


《黑泽明之梦》1990 黑泽明


“人”很好理解,画面中的人物嘛,比如上图中的小男孩;所谓“景”,指的的环境,比如上图中千姿百媚的花海;“物”指的是道具,小男孩手中驱邪的桃木剑,认识这些元素很EASY。


需要稍加注意的是,此处的“人”可以不是人类哈,如黑猫警长、狮子王或者西游记里的大师兄、二师兄等,都是算是故事里的“人”。


顺便插一句,任何故事都是关于人的!哪怕角色是动物、是一件商品(如汽车总动员)也一定是拟人化的,赋予他们人类具有的思考、情感等等,否则故事没法讲。


画面中的三类戏剧元素都齐了,那么问题来了?空镜头到底是怎么回事?答案是,画面中没有“人”的镜头。继续问,我买票进电影院不就是冲着演员去的吗,你不拍人搞哪样?或者从制片人的角度问,我花大价钱请明星来演戏,你为啥给我拍些没有人的镜头?


聪明的你应该掂量出来了,空镜头非常管用,某些时候甚至比拍明星还有价值!不然,为什么把明星晾一边不拍呢?好吧,下面聊聊空镜头到底有什么用。


空镜头的转场功能


空镜头经常被用来转场,作为两个场景切换的过渡,掩盖场景切换的跳跃感。还是举《黑泽明之梦》来说明吧:


影片开始,大山里深处一户人家,晴朗的天气骤然下雨,妈妈警告儿子,这种又出太阳又下雨的天气,狐狸精会举行婚礼,让儿子千万待在家里别出门。儿子待在门口,充满了好奇。大师就是大师,看看这构图,是不是令人耳目一新!


接着是一个空镜头,排列整齐的参天大树,暗示场景已经转换到森林里。


随后,是小男孩的中景,他独自一人走在森林里。


逆向思考一下,如果把中间的空镜头去掉,镜头直接从小男孩在家门口切换到小男孩在森林里的中景,是不是会很跳跃?对滴,所以说空镜头用来过渡场景,掩盖跳跃感,指的就是这么回事儿。


喝口水继续。


冶夫老师讲视听语言的原则是,管用,能在分析影片写影评时用得上!空镜头转场功能什么的,写影评没法用,就当听我瞎侃,开拓下眼界吧。下面讲影评用得上的,那就是空镜头的情绪功能


空镜头的情绪功能


要弄清楚空镜头的情绪功能,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记住空镜头的三种类型,一是自然环境空镜头,二是人造环境空镜头,三是道具空镜头。


先说自然环境空镜头,通过展示自然环境表现情绪。至于表现什么情绪,需要结合影片上下情境来理解。先看个例子,来自电影《孩子王》。


故事背景是文革,讲的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发生的故事。影片一开始就是一组固定机位的空镜头,记录了大山里从清晨到黄昏的光影变化。







这组空镜头以刻画了大山里的荒凉、寂寥,你看,整整一天时间,除了光影变幻,环境是完全静态的,没有任何变化,山还是那山,树还是那树,房子还是那座房子,路上则一个人也没有。


时间仿佛变得毫无价值,只剩下一天天重复的景物,这对原本充满活力的青年而言,无疑是是在以一种残酷方式的方式扼杀青春。


陈凯歌导演以这样的方式,在影片开头,即对这场运动提出了深刻的质疑。顺便插一句,陈凯歌的《道士下山》上映了,就冲他年轻时代的批判精神,去电影院支持下吧!


再来个例子,电影《高考1977》的结尾部分。这片子我爱用来举例,片中一些场景的设计还是很讲究的。


影片结尾,许多知青们通过高考改变了个人命运,而恢复高考这一事件本身,也对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设计结尾时,主创团队最初的方案是,用一组真实的照片,把当年通过1977届高考,后来成为社会中坚的人物展示在银幕上,结果经过几轮磋商,否决了这个方案,觉得太矫情。最后改为空镜头来表现。


最终的结尾是这样的,农场场长老迟(孙海英饰),在通过高音喇叭,大声宣读考取考学的名单,画面是一组空镜头。如下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