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暗洒闲抛却为谁——林黛玉的“泪”与“情”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x 太虚幻境亦有联云: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而绛珠仙子的转世投胎,正为“还泪”而来,进而导演出一场木石情缘。 只可惜,这场爱恋的双方,一个是摆脱不了家族束缚的贵公子,另一位却是寄人篱下的弱小姐。也许这场爱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会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但却牵动着一段“还泪”的传说。 自荣禧堂初会贾宝玉,林黛玉就注定着要违背幼时那癞头和尚的劝诫,履行着她曾经“还泪”的誓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红楼是诗的雅集,诗意的美,诗性的纯,注入了《红楼梦》中的每一个细密关节。而黛玉为宝玉的“泪”,伴随着对宝玉的“情”,一并流于笔端、书卷之上: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空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酿成《题帕三绝》,却又是无一首不在说“泪”,无一句不在说“泪”!黛玉的“泪”,其实正是对宝玉“情”的点点滴滴的表白。木石前盟的坚贞,也正是从“泪”中表达出来。 也许我们诚然无法排除宝钗对宝玉亦有某种内容上的“情”,但这种“情”与宝黛之“情”却有着不容置否的差别。宝黛之间,已经达到了心灵的共通,达到了理想的合一,这是宝玉与宝钗之间远远无法企及的一点。 有个鲜明的情感心理比较,就反映在元春省亲游大观园,当场命宝玉拟诗以试其才。宝钗与黛玉,在这一次事件中无不是为宝玉出了一把力的。然而,这两种帮助从现象到本质,都是炯然不同的。宝钗以“世事洞明”的敏锐目光,看出了元春娘娘的喜好,于是劝宝玉改易“绿玉”一词为“绿蜡”,如此更好迎合娘娘心意。而林黛玉呢?则是索性暗自为宝玉拟写一首,甚至以“投递”的冒险方式暗助了宝玉得一番褒奖。这段文中字里行间已经解释得相当清楚了。宝钗关心宝玉,是出于让深合身为“试官”的贵妃娘娘心意的指导心理;而黛玉关心宝玉,则完全是出于“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一番心思全为宝玉着想上了! 然而,由于始终并不完全知会宝玉的心意,黛玉也时时为“情”而流“泪”,并由此导致了宝黛二人之间的几次生分。但在第三十二回目“诉肺腑心迷活宝玉”的一段情节中,黛玉无意中听得宝玉的真情告白,终于由此结束了她对宝玉感情的一再猜疑,却又由此同时引向了一个新问题: 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黛玉的这一番内心独白,是极其耐人寻味的。当双方的误会顿消,这份真实情感的无人主张,无疑已经是最为紧要而又无奈的问题。当然,为了这份感情的兑现,父母双亡的黛玉,也一直在为此事暗自张罗。在她对薛姨妈与宝钗这对母女建立起信任之后,她似乎看到了一线可能的希望。第五十七回目“慈姨妈爱语慰痴颦”,黛玉居然认下薛姨妈为“娘”了,这个时候薛姨妈便拿黛玉开起玩笑,说要出面将主张将黛玉许配给宝玉。此后便有了这么一段很是惹眼的文字: 紫鹃忙也跑过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薛姨妈哈哈笑道:“你这孩子,急什么,想必催着你姑娘出了阁,你也要早些寻一个小女婿去了。”紫鹃听了,也红了脸,笑道:“姨太太真个倚老卖老的起来。”说着,便转身去了。黛玉先骂:“又与你这蹄子什么相干?”后来见了这样,也笑起来说:“阿弥陀佛!该,该,该!也臊了一鼻子灰去了!”薛姨妈母女及屋内婆子丫鬟都笑起来。婆子们因也笑道:“姨太太虽是顽话,却倒也不差呢。到闲了时和老太太一商议,姨太太竟做媒保成这门亲事是千妥万妥的。”薛姨妈道:“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 从这一段文字来看,黛玉似乎确是已经开始对薛姨妈抱有了一丝希望。而紫鹃与黛玉两心亦有所通处,便没有放过薛姨妈随口一句“顽话”,定要抓住这一回好让薛姨妈兑现。然而,薛姨妈打心里其实是不会这样做的,所以她并没有接上紫鹃这一招,倒是绕过这边拿紫鹃打趣寻开心臊皮了一回。后来婆子们又重新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薛姨妈便含糊其词,还是不肯许下承诺的。其实,我们在后来也完全清楚地意识到了,薛姨妈自始至终也不曾将这件事放在心上,是压根儿没有向贾家提及过的。她这次在黛玉面前的言辞,确是最实在不过的玩笑,也是注定根本不值得半点信任与依托的。 就这样,黛玉在一次次努力找寻的过程中失落成空。于是,情至深处,又给她频添了多少份心理承受的艰难,在失望与无奈之际,唯有以“泪”来抒发这份抑郁的情感了。这也正是黛玉“泪”的全过程。直到有一天,“欠泪的,泪已尽”,也就最终决定了黛玉的命运流向与精神归宿。 在黛玉后来所填《唐多令》词的下半阕中,已经清晰无余地表达了内心的这份哀伤: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