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香集—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之李世民 2

 愚雅轩 2015-12-28

 

 


墨香集

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

李世民书法《行书.晋祠之铭并序》

 唐碑 唐太宗御制御书《晋祠之铭并序》

  唐太宗御制御书《晋祠之铭并序》,刻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一块行书碑,也是目前唯一传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书法真迹碑刻。碑文为唐太宗感慨千秋伟业所作。

  唐太宗御制御书,刻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一块行书碑,也是目前唯一传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书法真迹碑刻,素有中国第一通行书大碑之称。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要立这块碑,这块历经千年的碑上记述了些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19595月,新中国的开国元帅陈毅副总理来到晋祠视察。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当时正值春季,这里鲜花盛开、古木参天、泉水淙淙、殿阁巍峨,陈毅元帅不禁感叹晋祠的美景。在一行人的陪同下,陈毅走进唐碑亭时,一下子就被眼前这块流经千年的石碑所吸引,他在唐碑前驻足细看,更是感慨万千,当即写下了《游晋祠》的著名诗篇:“周柏唐槐宋献殿,金元明清题咏遍。世民立碑颂统一,光义于此灭北汉。帝王兴废长已矣?人民世纪金不换”。

  《唐碑》,也被称为《晋祠之铭并序碑》或《晋祠铭碑》,这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碑刻,能够令陈毅元帅如此钟爱呢?

  位于太原西南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的晋祠,原名为王祠,是人们为纪念晋国开国君王唐叔虞而建的祠堂。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唐叔虞姓姬,字子于,名虞,是西周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叔虞被周成王封为唐诸侯后,他到了唐后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创建了唐国的强盛,成为唐人拥戴的领主。叔虞死后,其子燮父继位,因唐地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在晋水源头建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公元645年底,唐太宗在第一次东征失败还师后,来到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养病。唐太宗在游览晋祠时,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他由西周先人建国创业的丰功伟绩,回想起了自己戎马一生,和父皇李渊一起生死血战,建立唐王朝的艰辛,再憧憬大唐的千秋伟业和永保江山,唐太宗更是感慨万千.....于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唐太宗激情满怀,当即奋笔疾书,挥毫写下了《晋祠之铭并序》,并把它镌刻在石碑上,这就是现在仍然矗立在太原晋祠的这块唐碑。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书写了一篇《晋祠之铭并序》,并将此镌刻在石碑上,立于山西太原的晋祠之中。后来的人们将此碑称作唐碑,晋祠也因此更加名扬天下。然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晋祠内突然又出现了一块新的唐碑,那原来的唐碑哪去了呢?     

  清朝乾隆年间,前来游览晋祠的人突然发现,晋祠内又出现了一块新的唐碑,原来的唐碑哪去了?是被偷了?还是被毁了?其实都不是,它是被人精心保护起来了。要说明这件事,首先要介绍清代书画家杨二酉这个人。      

  杨二酉是太原晋祠旁边的南堡村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05年,雍正十二年考中进士,进入朝廷翰林院,后被授予编修之职,乾隆三年受命担任清朝巡台御史,作为钦差大臣,赴台湾巡视,兼理学政。他在台湾任职的两年中,发现人才,整饬吏治,受到宝岛人民的欢迎和爱戴。    

  乾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51年,杨二酉因得罪了朝廷的皇亲国戚,被乾隆皇帝下令“原品休致”,也就是职级不变,提前退休。他29岁入仕,47岁回乡,从此再没有离开过家乡。自打回乡,杨二酉就致力于对晋祠文化的研究。一日,他来到《唐碑》前,见由于年代久远,风雨漫漶,碑身上有些地方已有剥蚀,颇为心疼。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唐碑》,杨二酉决定复制一个唐碑,于是他会同太原知县周宽,重金买来最好的〈唐碑〉拓本,邀请当时的大书法家杨堉,摹勒上石,复制出了一块几乎可以乱真的赝品唐碑。   

  同时,杨二酉扩建了〈唐碑〉亭,再由知县周宽写一匾额挂在碑亭之上,匾上书有四个字:贞观宝翰。复制完成后,新旧两块几乎一样的《唐碑》被重新搬进晋祠,安放在碑亭里。    

  现在,晋祠内摆放着两块唐碑,一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真迹,一块就是清朝书画家杨二酉、杨堉复制的唐碑,这两块碑相互陪伴,共同经历春去秋来,让后人永远记住唐王朝统一强盛的那一段历史。      

  后来,《晋祠之铭并序》被后世书家认为是仅次于《兰亭序》的行书作品。唐太宗还曾把《唐碑》的拓印本作为礼物赠送给友人,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对这部作品的得意与喜爱

 
 
 
 
 
 
 
 
 

 
 
 
 
 
 
 
  

 
 
 
 
 
 
 
 
 
 
 
  
 
 
 
 
 
 
 
 
 
 
 
 
 
  
 
 

《晋祠之铭并序》原文:

前篇

  夫兴邦建国,资懿亲以作畏;分圭锡社,实茂德之攸居。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是知功侔分陕,奕叶之庆弥彰;道洽留棠,传芳之迹斯在。惟神诞灵周室,降德酆都;疏派天潢,分枝璇极。经仁纬义,履顺居贞。揭日月以为躬丽高明之质;括沧溟而为量体宏润之资。德乃民宗,望惟国范。故能协隆鼎祚,赞七百之洪基;光启维城,开一匡之霸业。既而今古革运,舟壑潜迁。虽地尽三分,而馀风未泯;世移千祀,而遗烈犹存。玄化旷而无名,神理幽而靡究。故歆祠利祷,若存若亡;汾世匡民,如显如晦。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干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树。若夫崇山亘峙,作镇参墟;襟带边亭,标临朔土。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霞无机而散锦,峰非水而开莲。石镜流辉,孤岩宵朗;松萝曳影,重溪昼昏。碧雾紫烟,郁古今之色;玄霜降雪,皎冬夏之光。其施惠也,刚和凤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故以众美攸归,明祗是宅。岂如罗浮之岛,拔岭南迁;舞阳之山,移基北转,以夫挺秀之质,而无居当之资。故知灵岳标奇,托神威而为固。加以飞泉涌砌,激石分湍。萦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住方圆以成像,体圣贤之屈伸。日注不穷,类芳猷之五绝;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阴涧怀冰,春留冬镜;阳岩引溜,冬结春苔。非疏勒之可方,岂瀑布之能拟。

后篇

  至如浊泾清渭,岁岁同流;碧海黄河,时时一变。以夫括地之纪,横天之源,不能泽其常,莫能殊其操。信乃兹泉表异,带仙宇而为珍;仰神居之肃清,想徽音其如在。是以朱轮华毂,接轸于坛衢;玉币丰粢,连箱于庙阙。氤氲灵气,仰之而弥高;昭晰神光,望之而逾显。潜通玄化,不爽于锱珠;感应明征,有逾于影响。惟贤是辅,非黍稷之力馨;唯德是依,岂筐篚之为惠。昔有随昏季,纲纪崩沦,四海腾波,三光戢曜。先皇袭千龄之徽号,膺八百之先期,用竭诚心,以祈嘉福。爰初鞠旅,发迹神邦。举风电以长驱,笼天地而遐卷。一戎大定,六合为家。虽膺?受图,彰于天命;而克昌洪业,实赖神功。故知茫茫万顷,必俟云雨之泽;巍巍五岳,必延尘壤之资。虽九穗登年,由乎播种;千录耸日,本藉崇基。然则不雨不云,则有炎枯之害;非尘非壤,则有倾覆之忧。虽立本于自然,亦成功而假助,岂大宝之独运,不资灵福者乎!故无言不酬,无德不报。所以巡往迹,赛洪恩,临汾水而濯心,仰灵坛而肃志。若夫照车十二,连城三五,币帛云委,珍羞山积,此乃庸鄙是享,恐非明神所歆。正空竭丽水之金,勒芳猷于不朽;尽荆山之玉,镌美德于无穷。召彼雨师,弘兹惠泽;命斯风伯,扬此清尘。使地祗仰德于金门,山灵受化于玄阙。括九仙而警卫,拥百神以前驱。俾洪威振于六幽,令誉光于千载。岂若高唐之庙,空号朝云;陈仓之祠,虚传夜影!式刊芳烈,乃作铭云。

铭文

  赫赫宗周,明明哲辅。诞天降德,承文继武。  

    启庆留名,剪桐颁土。逸翮孤映,清飚自举。   

    藩屏维宁,邦家攸序。传晖竹帛,降灵汾晋。   

    惟德是辅,惟贤是顺。不罚而威,不言而信。   

    玄化潜流,洪恩遐振。沉沉清庙,肃肃灵坛。   

    松低羽盖,云挂仙冠。雾筵霄碧,霞帐晨丹。   

    户花冬桂,庭芳夏兰。代移神久,地古林残。  

    泉涌湍萦,泻砌分庭。非搅可浊,非澄自清。   

    地斜文直,涧曲流平。翻霞散锦,倒日澄明。

  冰开一镜,风激千声。既瞻清洁,载想忠贞。

  濯兹尘秽,莹此心灵。猗欤胜地,伟哉灵异。

  日月有穷,英声不匮。天地可极,神威靡坠。 

   万代千龄,芳猷永嗣。

 
 

 

精美闪图 - 網ㄓ飝 - 網ㄓ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