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固始教育网

 第三初级中学 2015-12-28
    一看这题目大家可能会感到诧异:难道还有我们不知道的课程?其实,这里的“课程”指的是综合实践活动,“不该遗忘”只是为了强调而已。另外也是因为我们有很多学校没有真正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甚至不少学校领导和老师不知道它是一门独立的课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我们对《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的不够,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真正重视起来;二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课程改革时,国家只颁布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没有编印统一的教材,由于没有教材这门课上起来难度就很大。三是这门课不是中招、高招考试的范畴,因此,一些学校、老师、学生学不学自然也就无所谓了。笔者于2013年11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国培计划(2013)——河南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有了一些明确、清晰的认识,下面就谈一下对这门课程学习培训的体会,供参考。
    一、 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教学层面或某一学科的一种教学活动,而是与学科课程处于同一层面且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从这一层面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各种经验、社会实践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课题或项目)的形式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其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改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强调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的亲历和体验。所以,它又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的特点加以具体指导,学校根据本校所具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实施。这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教师和学生成为主体,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能体现学校的特色,同时也能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在对课程概念的把握中,还应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的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特征和功能,应该说,它是国家课程,但要校本化实施,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哪一级的课程。
    二、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旨在让中小学生改变长期以来一直恪守的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即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在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改变学生只是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他们的学历;改变学校教育始终围着考试转的局面,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决不在新设一门课程,而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育人模式的重大挑战,它将是中国基础教育有史以来最深刻的革命性变化。所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按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一)研究性学习;(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信息技术教育。这四个是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都可以不断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也可以和各学科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 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
    除指定领域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非指定领域。当然,非指定领域活动必须具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即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否者,只是一般的活动。
    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对象是综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这样一个综合性。第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是综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不是单纯从知识传授着眼,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应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情感、能力和认识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也是综合的。在内容安排上,应与社会现实生活、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强调学科间的渗透。第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活动方式也应是综合的。在方法上,提倡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特别是重视运用多种现代传媒技术,重视知识、经验、技能的综合运用。
    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因此,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动脚动手又动脑,如果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局限在学校内,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活动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活动作为教育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放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已经不是仅仅限于在学校的操场、教室等有限的时空内,学生可以打破原有班级、小组的限制,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重新编成各种活动小组,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精神。可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实验室动手实验,采访专家、群众,上互联网搜集信息,学生接受新信息的时空得到极大的扩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也不受原课时限制,可以一节课,也可以几节课,甚至一周、数周。此外,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也不仅是学校的教师,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放大。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估也打破了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传统模式,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同时通过文件分析、实地考察、课堂观察、问卷、访谈、测试等多种形式,对综合活动课程成效进行评估,主要是进行过程评估。
    自主性。自主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至关重要的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四点: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指导教师;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已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能力。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师生的互动。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选择专题。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点拨和帮助,不包揽学生的工作,真正发挥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并且在指导学生活动中努力实现教师自身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要改变那种由教师设计好活动方案,学生“按图索骥”的活动模式,活动的全过程都必须由学生自主参与,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不要求追求尽善尽美,只要学生所选的主题具有符合学生兴趣和知识储备的特点, 所选主题具备探究性学习的客观条件,对学生身心没有危害,都可以作为探究的课题,由学生自我探究,教师不可过多的干预。自主性不能理解为“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理解为“放任”,在体现自主性的同时还要坚持活动的教育性。
    生成性。生成性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决定的,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随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兴趣的迁移,新的目标不断提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从而使活动更富有成效。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别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存在本质区别:学科课程是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开发的,掌握必要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获得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鹄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它各门学科课程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综合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体验、感悟、学习方式等等不仅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也运用于各学科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体验与学科课程中所获得的体现于学科知识、技能中的间接经验,二者是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
    在实践中,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但是,学科中的综合实践性活动不能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但又是需要校本化开发来实施的课程。
    校本课程由学校自行决定。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由学生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老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一般活动的区别:一些人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没什么两样。应当说,1992年以来活动课的研究和实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最突出的就是在学习活动方式上,“活动课”没有强调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其基本的活动方式还是晨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等,而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等。我们应该谨防新瓶装旧酒,谨防穿新鞋走老路,谨防用过去的活动课的理念和做法来同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一)学校层面的要求
    1、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或主抓业务的副校长任组长,教导处、教研组、共青团、少先队及骨干教师为成员。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管理和评价、指导等工作。
    2、调配专兼职教师。各学校应根据情况安排好教师,以兼职教师为主,规定每位教师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任务,列入考核目标,确保课程的真正落实。
    3、各中小学校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期或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
    4、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列入课程表,按教育部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初中、到高中每周平均3课时。
    5、各学校要将教师承担和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务情况与教师业绩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工作挂钩,确保该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6、各中小学都要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情况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该课程在实施中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确保该课程的生命力。
    7、各学校要加强综合实践课程评价工作的研究,遵循课程评价的多元性、整体性、过程性,从课程实施效果、教师工作质量、学生素质发展三个层面建立评价机制。制定“校本化”的评价方案或制度。
    (二)教师层面的要求
    1、教师要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及有关文件要求,学习掌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方法和策略,熟悉业务,丰富知识,更新观念,做一名合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
    2、任课教师要根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制定本班课程实施方案,可以是指导一个主题的活动方案,也可以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方案。
    3、搞好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由学生进行自主选题、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选题,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进行选题;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如怎样收集材料、怎样测量、怎样实验等;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主动学生写总结报告,进行交流等。
    4、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很多活动是在校外进行的,需要家长和指导,还有安全的问题,都需要家长的配合甚至是陪同学生一起完成。
5、及时评价。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要及时评价,及时纠正错误。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表现情况要进行公证评价,以鼓励先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层面的要求
    1、学生要积极参与活动,要改变观念,特别是考试的影响,要全面发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要搞好合作。活动过程中,主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所以,同学之间一定要相互配合,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任务。
    3、开展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自己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同学之间要相互检查、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相互鉴赏,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