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蓝天不远,治霾镜鉴|时事话题

 东皮小屋 2015-12-28

又是年末,鉴往知来的时日,都在总结、在预判,好像不这样就不算到了年关。然而世界太大,事情太多,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烦恼和心愿,而那些媒体无论大牌的、严肃的、诙谐的、自媒的,无论怎样回顾、剧透,都满足不了社会大众的小心思。2015到底有啥烦恼?2016究竟有啥心愿?老百姓的“大概率”心愿应该是:2016,多点蓝天,让霾散了。

这样的心愿在百年前英国也曾有过。伦敦的雾霾曾在历史上名声远扬。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中描写了“从烟囱顶冒出来的烟低垂着,黑漆漆的,就像飘洒的细雨,煤烟末很大,就像飘荡在天空的鹅毛大雪”。那时候的景况同现在有不少相似,反对污染的活动人士当时还试图把大众动员起来,但是自下而上的治霾效果微乎其微,直到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在城镇建立“无烟区”。家庭的煤炉也被电暖器和天然气代替。几十年过去了,伦敦已经摘掉了“雾都”的帽子,煤炉在城市里早已消失,但空气依然有污染,越来越多的汽车成为新的污染源之一。

霾的产生同人类活动有关,治霾也要从人类活动做起,以史镜鉴,人们愈发意识到,治霾是一项十分不易的任务。环顾世界,当一个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疾奔,如果疏失了对环境的敬畏,那么生活富裕的满足感将遭遇雾霾的烦恼。

美国也遭遇过空气污染。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一团高气压停留在工业城镇多诺拉上空,导致长达5天的黄色烟雾污染。城里近一半的人都因此感觉不适。为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的工厂建了更高的烟囱。他们的想法是让烟雾飘到更远的地方,这样不会在本地造成问题。但这带来了另一个污染问题:酸雨。这个问题困扰了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部分地区很多年。直到1990年,美国对形成酸雨的污染物实施了限额排放交易措施,这个问题才得到了认真的应对。

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现在美国的一些城市,空气污染的问题也经常见诸报端。在洛杉矶,烟雾问题几十年缠绕市民生活,当局的种种措施和法规都不能有效解决。发达国家之外,在南亚、东南亚、拉美和一些非洲国家,雾霾困扰也挥之不去。

雾霾主要源于排放,这逐渐成为共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原因各有区别。在洛杉矶,经过科学家多年追踪研究发现,烟雾的主因是“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造成的,其中含有氮氧化物、臭氧和醛类物质以及细微颗粒物,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而在东南亚,科学家发现笼罩一些地区的深黄烟霾,很大程度上是木柴燃烧造成的。研究显示,形成这种深黄色烟霾的灰粒中,有2/3都是生物燃料燃烧产生的,只有1/3是化石燃料的产物。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印度,很多家庭靠焚烧木柴和动物粪便来取暖和烹调食物。这种小规模但是大面积的焚烧是空中产生深黄色烟霾的主要原因。

雾霾很大程度上缘于人类的各类排放,降低排放就会有效治霾,但难题在于减排往往与社会、经济的进展和人们追求的生活舒适有冲突。比如减少汽车排放,最近十年,全球不少大城市出台限制汽车的政策,人们知道这是对的但并不是人人情愿;在美国以及欧洲很多国家,政府力推的环境法规,往往遇到企业的抵制。其实当社会舆论为雾霾的治理多方讨论之时,治霾的方向和路径并不难厘清,关键是环保的集体意识与政府与民众对绿色发展的理念默契。

历史与今天,自然与人,“霾”是一个大有故事的主体。当年我们曾羡慕西方工业国家的发达,指评他们对环境的糟践,并且信誓旦旦不走他们的弯路。今天,是否大自然正以“霾”的语言告诉我们,发展、进步、索取、回报,都要适度,都要协调,同自然对话,人类未必可以过分强势,天人合一是质朴的理念,也是人类发展的真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