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将进入规模化阶段

 赵东华 2015-12-28


  编者按:面对国际资本、东部产业“双转移”给湖北带来的发展机遇,湖北应该如何选择招商地区和行业、选择承接区域、如何创造必需的软硬环境,是湖北当前极为迫切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为此,本报联合湖北经济学院、综合开发研究院 (中国·深圳))共同组成“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湖北产业承接的机遇研究”课题组,于2008年10月对我省襄樊、黄冈、孝感、荆门、枝江等5个城市展开了实地调研,编制完成了《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湖北产业承接的机遇研究》总报告和相关地市分报告。有关专家认为,这份报告对湖北承接“双转移”具有一定针对性、实用性、指导性。自今日起,本报以特刊形式,分三期陆续发表报告主要内容,请广大读者关注。

  东南沿海地区是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现在成为第四轮产业转移主动力源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成为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在本轮承接产业转移的近30年中,共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91年,外国企业在华投资还处于小规模、试验性投资阶段,而香港大部分轻纺、玩具、钟表、消费电子、小家电等轻工和传统加工业等以加工贸易方式开始转移。

  第二阶段:1992年~2001年,主要是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的电子、通讯、计算机产业的低端加工和装配的大规模转移,我国引进外资重点转变为外商直接投资。1996年~2001年,FDI每年维持在400亿美元~500亿美元的水平。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中国进入承接产业转移的高速增长阶段。欧美日以IT、汽车为主导的产业,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转移。东南沿海地区已集中了全国80%左右的加工装配工业。

  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日益庞大。截至2007年底,全国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约62万家,合同外资金额 135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662亿美元。

  通过承接第三轮产业转移而获得高速增长、经济实力大为提升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现成为方兴未艾的世界范围内第四轮产业转移的主动力源。理论上看,经济高速发展的东南沿海城市已经形成了充分的产业集聚效应,而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集聚区内非贸易品价格居高不下、地价上升、环境污染等拥挤成本,造成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使得某些产业率先脱离该产业集聚区,转移到新的地理区位。从实践上看,正在启动的第四轮产业转移,具有以下几个主要趋势特征。

  主要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比例不断上升,中国依然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目的地发达国家继续保持产业外迁势头,中国在较长时期内依然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目的地。据不完全统计,在前三次产业转移中,由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而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的全球共享型生产规模已超过8000亿美元,大体上相当于世界制造业贸易的30%。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第四次生产能力转移的比例开始不断上升。国际数据公司统计显示,美国IT业转移到海外的职位比例,从2003的5%上升至2007年的23%。日本近年来也将技术含量不高的模具件业务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欧洲则不断通过转移高端家具制造业来占领当地市场。

  与此同时,第四轮国际产业转移中,除了制造业外,服务业也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显示了较为广阔的前景。据世界银行预测,至2010年全球业务外包市场将达20万亿美元,是1993年的四倍,是当前跨国公司产值的五倍。

  依托上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效应和逐步完善的投资环境,中国继续成为第四轮产业转移的首选目的地。历史趋势显示,自2002年进入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阶段起,我国利用FDI在5年内高位增长了60%,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势头迅猛。2002年FDI突破500亿美元,2004年突破600亿美元,2006年接近700亿美元,2007年一举突破800亿美元。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上半年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达138亿美元,同比增长58.2%,占实际吸收外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0.6%上升至43.2%。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大型跨国公司摩托罗拉、爱立信、英特尔、思科、新加坡电信等对我国市场依然保持高度的信心,认为未来增长潜力广阔。据调查,约800家在华日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比例已达50%以上,三分之一的韩资企业则希望在中国内销或转口。

  东南沿海地区将进入产业转移规模化阶段,至2010年粤浙闽沪转移产业总值达14000亿元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尚处于启动阶段,但随着时间推移将进入产业转移的规模化阶段。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第四次产业转移的策源地主要来自于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外向型经济活跃圈层。珠三角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之一,近年来产业转移总量虽小,但步伐已经加快。

  从珠三角港资企业看,根据香港工业总会2008年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香港公司在珠三角投资的工厂达5.75万家,其中37.3%的港资加工贸易企业已有意将全部或部分在珠三角的生产活动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或者越南。

  从珠三角主要城市看,根据2008年综合开发研究院的调研数据可知,A城市2007年到期注销和吊销企业909家,涉及外资金额10亿美元,占全年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的4%;其中外迁企业数量为40家。2008年1-9月,A城市企业关闭数已达到1464家,比2007年全年关闭企业数增加了61%。据研究,珠三角五个城市倒闭、转移和停产企业2008年1-9月达到4359家,其中外迁企业数量也有一定增长。

  截至2006年6月,B城市已经外迁或有计划外迁的企业达119家,涉及工业总产值90亿元。截至2007年6月,B城市的四个辖区中,计划外迁的企业达522家,其中已外迁499家,外迁企业数同比增长至少338.7%。2006-2008年2月间,在21590家样本工业企业中(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8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7%),B城市已整体外迁的工业企业共有566家,多为中小企业,合计涉及工业总产值约107.6亿元。截至2008年6月5日,B城市共有324家工业企业有计划进行外迁,涉及工业产值209.4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拟搬迁企业涉及的工业产值比已搬迁企业涉及的工业总产值大幅提高,提高幅度达95%。在324家拟搬迁企业中,外资企业131家,涉及工业产值184.2亿元;内资193家,涉及工业产值25.23亿元。

  此外,根据国内各地前往B城市招商引资趋势也可看出企业外迁现象正在加速。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政府组团来B城市招商,共签订经济合作项目超过800个,涉及金额2200多亿元;B城市贸促会2008年下半年举办的国际投资洽谈会签约项目也超过1000个,其中大部分是B城市投资内陆项目。

  虽然当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速度正在加快,根据研究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总值将增至14000亿元,因而发展前景广阔。

  
(责任编辑:谢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