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电影里的反派总是死于话多?

 昵称678887 2015-12-28


   文/科学家种太阳 (公众号 sunplantist)

  这是一篇严肃的装逼文。

  全文约3000字,阅读约需7分钟。

  注:首发于“果壳网”,曾授权“罗辑思维”转载,有删改。

  你一定会对这样的场景十分熟悉:

  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高潮部分,最终大BOSS手拿武器对准躺在地上满身是血的主角。他/她/它(当然)并没有立即终结主角,而是(如你所想地)侃侃而谈:“想当年,我可是……”

  此处省略八百字小学作文,然后突然间“砰”的一声,大BOSS果然还是被自带光环的主角干掉了。

  为什么这些大反派,最后总是要死于话多呢?

  嘿!绿胖子,放开我们家小洛基!

  [ 01 剧情要求 ]

  首先,这事儿得问导演啊!

  一方面,正面主人公做事儿不能太顺利,“主角光环”只能在关键时刻用一下。如果全程都是无敌的,那还看个毛啊?

  反过来,坏人可以占尽优势,但必须“邪不压正”。你要是让坏人最后赢了,光电总局肯定不答应啊。

  不过,话说回来,艺术来源于生活。真正的生活,可比电视剧狗血多了。

  “坏人死于话多”这事,还真不全是导演编的。

  [ 02 真的死于话多的坏人 ]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科学调查组创始人雷斯勒写过一本很著名的书,叫《FBI心理分析术》,详细记录了自己为FBI工作的过程和细节。

  他提到,自己曾经跟上世纪70年代纽约一个著名的连环杀手大卫·柏克威兹(David Berkowitz),做过深入的谈话。

  这个柏克威兹自称“山姆之子”,总是在深夜伏击情侣,隐藏在暗巷中趁情侣们缠绵时从车窗口向女方射击。

  作为“FFF团”早期的核心骨干,他实施罪行后还很高调地给当地媒体写信,讲述自己的故事。

  截止被捕,他一共杀死了6个人,击伤7人,罪行累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心狠手辣的杀手,他却告诉雷斯勒了一个此前所有心理学家、刑侦专家、卷福都没有想到的信息:

  凶手在行凶之后,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回到案发现场。

  很快,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个现象后来被运用到刑侦工作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美国小说家帕拉尼克在名作《肠子》里也提到过类似的桥段:

  警探会在谋杀弃尸的现场藏一个麦克风,然后监听这里的情况。因为几乎所有凶手都会回到案发现场跟受害者说话。

  所有人都有倾诉的需求。而杀人者只能与那个被杀死的,也就是永远都不可能出卖他的人,分享自己的罪行。

  可是为什么呢?

  [ 03 消解认知失调 ]

  行凶者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情跟我们的认知发生了冲突。

  比如我们会有一个基本认识:“杀人是不对的”。行凶者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杀人之后,都不会心甘情愿地承认自己的罪孽。所以,他必须要通过将杀人行为“合理化”,来建立心理防御机制。

  最经典的杀人借口就是,“他就是该死”。

  在《黑客帝国》里,Agent Smith要毁灭人类的理由如此充分:

  “你们人类一直以为你们自己是哺乳动物,其实你们不是。

  地球上没有哪种哺乳动物像你们这样生存:每到一处,尽力耗尽那里的资源,榨干那里的财富,直至那里一无所有,然后和那块地方一起死掉。

  你们人类繁衍的唯一方式就是换一块地方,重新掠夺。地球上只有一种生物像你们这样生存——病毒。

  你们人类是地球的瘟疫和灾难,而我们——电脑——是解药。”

  所以坏人为什么不直接下手把正面人物干掉?

  因为他需要在动手前,先告诉对方自己作恶的合理借口,更要说服自己,消除自己作恶时由于内化的道德和外显的行为不相符而产生的认知失调,实现“认知失调消解”。

  可是找借口就借口嘛,你在心里默默找不好嘛?电影里脑补旁白不好嘛?为什么一定要说出来呢?

  这就牵扯到心理学的另一个机制:通过获得外部反馈,而提升自我评价。

  [ 04 提升自我评价 ]

  提升自我评价有两个途径:自我效能感,社会认同感。

  “自我效能感”简单来说,就是“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希望我相信伸手就能摸到天”。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能让人感觉异常良好。坏人也是人,也遵循人类共有的心理规律。

  把众人眼中威风凛凛的正义化身踩在脚下,恶棍们一边回顾自己的“光辉”历史,一边夸耀自己超凡的实力,自我效能感简直要爆棚了。

  臭名昭著的“黄道十二宫”杀手,就曾炫耀性地主动寄给当地报社一些自己编写的密文,来获得自我效能感。其中“340密文”至今仍未破解。

  “社会认同感”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群体,并且通过群体成员的身份来获得价值和情感意义。

  影视剧里的大坏蛋们,在毕生追求的野心即将实现之际,如果不把这一系列阴谋诡计全盘托出,世人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才是“天下第一大恶人”呢?

  这无异于锦衣夜行,实在是让人太失落了。而这种自我标榜自我吹嘘的做法,本身也是追求社会认同感的极端表现。

  可是就算坏人必须要找借口,而且必须滔滔不绝地说出来,也不代表正面人物就一定能有机会“逆袭”啊?

  [ 05 有限认知 ]

  人的认知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当我们专注地做某一件事时,别的信息可能我们就注意不到了。

  装逼的说法是,“不在我们核心关注范围内的外界信息,由于无法进入我们的认知加工环节,或者在加工环节中由于缺乏认知资源的分配而过早衰减,从而导致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况”。

  1999年,美国心理学家西蒙斯做过一项实验:在向观众播放视频时,让一个工作人员扮成大猩猩从人群前大模大样地走过,居然至少有一半人会注意不到大猩猩的出现。

  同样地,当坏人以为胜券在握而开始专心吹牛逼时,他们被本来已经倒地不起的主人公逆袭,也就很正常了。

  由此可见,言多必失。

  你们这些反派呀,naive。身为一个高素质的人设,一定要“闷声发大财”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