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药科普类图书的出版回潮了吗?︱观察

 dadaman 2015-12-29
商务君按
自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对养生保健类图书出版标准进行严格规定以来,养生类图书一度暌违读者视野,但日益增长的生活压力使现代读者对真正的医学保健知识无比渴求,养生医药类的知识实用图书仍是每年图书市场真正惠及大众的“硬菜”。
今天就跟随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高标,一探当下医药科普类图书出版状况的究竟。

文/高标(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近十几年来,新书品种数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其中养生类图书是增长最迅速的类别,最甚之时被称作“疯狂的养生书”。在乱象丛生且饱受非议之后,新闻出版总署出“四记重拳”治理,2010年——可视作中国医药科普出版的分水岭,养生类图书的销量与新书品种数应声下跌(当年销售额下滑20%)。该类图书连续5年领衔整体图书市场增速的时代随之结束,取而代之是少儿类图书持续“一枝独秀”,实现了连续多年至今的高额增长。

全国新书在连续两年零售“负增长”后,2014年止跌(同期增幅3%,新书品种继续下降,但动销品种数继续增长,达132万种),被出版人称之“触底”“回暖”。时过5年余,与图书市场兴衰休戚相关的“养生”类图书是不是卷土重来了呢?

养生图书出版“回潮”了吗

本人手上暂缺确切数据,但从常理推断,养生图书出版“复苏”可能性很大,原因有如下几点。

图书市场最活跃的民营书商,在养生图书占据优势份额(超过90%)且能掀起风浪。在准入门槛和限定资质的条条框框下,民营书商偃旗息鼓,或蛰伏或暂时退出。但在市场需求的大手推动下,早有人预言其变相复出和“报复性增长”极可能会发生,本人也深以为然。早已对养生类图书抱以极大期望的有资质出版社(首批53家),之前苦于无法与民营书商竞争(效率、制度、敏感度、把握度和员工积极性均不具可比性),在总署从严治理下得到绝好机会,增加养生类图书的供应品种是自然而然的事。

养生图书市场需求依旧旺盛,甚至更高。2010年第8次中国人基本科学素养调查发现,82.7%的人对医学与健康知识感兴趣,遥遥领先其他科学知识。中国人有喜好养生的传统。但限于条件,以前只属于少数人,如今大多数普通百姓也有经济实力玩一把“养生”了。医疗供给仍相对短缺。很多读者自行“学习”医药知识,以求“真相”和少被蒙蔽,读养生书以“自救”。也有不堪医疗费用负担者,自学“成才”,自行诊疗(“亮瞎”眼球的是,有患者自己动手截肢、割瘤、除疡等)的报道已经不是个案了。这些人还真做了理论准备工作,知识当然来自于出版物。

近年,各级、各地政府倡导的国民读书运动、读书立法和各种科普促进活动进一步将医药科普图书市场的需求升温。民营书商绕开条条框框,曲线迎合市场,实现养生类图书的“王者归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国有出版单位如何抵制“劣币驱逐良币”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作为首批总署认定的53家养生医药科普图书出版资质的出版社,近年连续推出系列医药科普图书,并结合集团采购,把工作做到细微之处。我社每年都有一两套由一线临床医生亲手撰写的医学科普图书推向市场,以内容科学,质量上乘,并秉承“社会效益”优先考虑的思路。《前列腺疾病100问》先后4版10余次印刷。去年和今年,我社的《上海市民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读本》《上海市民食品安全读本》进入了上海800万个家庭。

总署的规定要求作者与出版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科技素养,作者须是医药专业人士,非医学编辑(或未经培训的编辑)不得加工养生保健类图书。违规出版和不合格的出版物有相应的处罚机制。这是制度保障,是前提。制度(管理缺位)与文化氛围(中国传统上缺乏逻辑思辨,易产生迷信)是产生伪科学图书的土壤,如果伪科学的成本低廉,消除又成本过高,“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就不会消失。

作者与出版者应该认识到:医药科普活动应该首先是科学家们的自觉行为,是社会精英的使命和责任。出版社也应该树立公益意识、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无论科普作品是否能给医药专家带来考核绩效,能否给出版单位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都要从民族的科学素质、全民健康和社会成本的节俭等高度投身医药科普图书的创作出版工作去。磨砥刻厉、脚踏实地为我国国民的科技素养的提升尽职尽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