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曾之道

 娜视花开 2015-12-29
      杨青云:范曾之道

           范曾之道

 

                                        杨青云(范曾研究学者,青年美术评论家)

 

      范曾的哲学就是在变化和阴柔的内心找到一个从“性灵”中对宇宙诗意的判断,同时对社会的俗见具有着决不苟同的、超越常伦的“风骨”。范曾这种超越本身恢宏的生命力是用画中诗的语言来代替和指认“范曾之道”的,并且出现了宇宙旋转的先知、实体的天道与老子的化身肉体。他使古典理性主义携带的独特文化符号,以及它主体的壮丽人格建筑的渐次丰满 。是我们应该承认,范曾风骚独领,为世代所推重。甚至我们推重范曾的《大丈夫之词》,可以看出他的词学修养与他搞学问的根底史学,以及他所追寻水至善的本性“上善若水”……

     范曾认为老子哲学是“阴柔的进取”奠定了理论的基础,而这种阴柔的进取,包含在他对于物质的转化、人生态度、处世策略、治国方针和古往今来治乱兴邦的基础上,这其中所体现的辩证思维,两千五百年来成了中国重要的思想宝库。老子的哲学是一座崇山,当您走进老子思维的王国,一种灵动,一种空明而智慧的天地大美。范曾研究老子,是基于对天道、对宇宙本质、对先天后天的认知与生发,它不是在那里空谈道德,是以天道与宇宙相融入的逻辑规范,甚至“使太阳无法给你投下影子/只有月亮亲近你的大智大德”。他高雅惟美的本质是一体两面,其中那矛盾性的逻辑思维,正是矛盾经验外化的伟大圣洁与他满耳充盈的诗魂书骨,都是因诗人艺术家的范曾返归知识谱系后的审视发生了变化,搀杂进质疑与否定的复杂情愫,揭示了老子哲学论述的更加清晰明了,不落空泛。从哲人视觉深远的潜意识空间汲取养料,表现内心微妙神奇的感觉、体验。如范曾“在书法的点划之中,有着老子所谓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第14章》)书法家的心灵倘使受到这冥冥之中宇宙本体的震动,也必能化入那‘惚恍’之境,那么他的书法也接近了宇宙的大美,书法而近乎道,则有‘书道’一种直抒胸意的艺术。”

      而范曾此时的感觉、体验更是神秘幽深,难以描述。加上诗人艺术家所表现又多是新感觉主义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以描摹物象为终极目标,而缘物寄情,物我两忘,以超然的意匠,飞凌于万象之上,在主客观交感中产生深邃的境界,这就是中国画能侧身于世界艺术之林而历千秋不衰的根本。范曾的绘画理念是以出古推新的心态而为,以捕捉新鲜的感受,获得更高层次的新领悟为追求。正是秉承这种内心的激情与沉静以及殊堪自信的非凡笔墨,是他造就了这独特“书道”的文化符号。也是他一直追随老子“复归于婴” 、“复归于无极” 、“复归于朴” 的圣人之缘。可以想象一个能理解圣人的书画家,他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化境于诗?他又是怎样在回归天然本性于醉后大叫,则可一扫愁眉,必有一种自足的快意睫在目前,是其书道本身来自造化,其笔力惊艳,使点划荡漾空际,回互成趣。把儒学思想亦能与释、道二者相合相溶,范曾高也。

     范曾的高明洞察还在于他以婉曲间接的水墨意象使“中国画人物”确有一种“谜”的味道。如他笔下常画常新的《老子出关》:欲追八大山人笔墨中的“省”笔“少”笔化境?一股古朴隽朗、舒然淡雅之气跃然纸上。人物神态变化精微,可谓是意象无穷,意永神隽。读者赏之获得一种情绪感染,而具体这种感染的情状如何却让我们回到老子时代的那种传说的伸延,或是寓言性的审美实体。喻化了艺术家想象力和虚构的神秘莫测,而在它里面隐藏着诗人艺术家幽闭的个人经验、内心的想象和潜意识等生命景观,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新文人画之精进。如同春天的新绿流向我们,或轻轻流出春天的水灵之气。他笔下的灵空是鲜活的,美艳的,是可以任你触摸的,亲近的,你可以感觉我们远古时期的老子,就在你的眼前徐徐走来……

      范曾把老子哲学延伸了“无为而治”的大纲领、大策略,那么需要有什么样素质的统治者或《老子》书中所称的“圣人提出了柔弱、不争、居下的一系列命题加以说明。这些命题的提出,仍旧依据着老子对宇宙万物观察的多付出,多舍弃,求上善至德,求上善若水的品格和行为方式。远离人类的小慧智,而去接近宇宙的大慧智。这就是范曾大儒的闪光之处。也是范曾之道的文人风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