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小花》诞生记

 donglin58 2015-12-29


作品名:红色经典诞生的台前幕后 作者:袁成亮
 “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 
二十多年前,电影《小花》伴着这首《妹妹找哥泪花流》不知使多少观众流下了动情的泪水。电影《小花》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战争年代兄妹情、战友情。这部电影是如何诞生的呢?本文试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一
  1978年,刚刚拍完《春天》的著名导演谢添看了反映1947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桐柏英雄》后,决定将其搬上银幕,并为此在很短的时间内搞了一个本子。不曾想,影片还没投拍,谢添便又将目光转向《甜密的事业》了。谢导中途改变主意,大家自是感到遗憾不已。无奈之中,大家想到了厂里另一名导演张铮。张铮在上世纪50年代在上影厂曾跟随老导演汤晓丹拍摄《不夜城》、《铁道游击队》等军事片,具有一定的军事片拍摄经验,何不找她来拍这部电影呢?说来也是凑巧,当时由于厂里缺乏好的本子,张铮也正苦于没事做,对于大家的要求自然也是欣然接受了。为谨慎起见,她特别找到谢添,问道:“《桐柏英雄》这部片子您还拍不拍呀?”谢添摆摆手说:“不拍了,我还要其它事要做呢!”在得到谢添肯定的答复后,张铮便向厂长汪洋提出接拍《桐柏英雄》,汪洋当即表示同意。这样,《桐柏英雄》的导演便由谢添变成了张铮。
  张铮是个很勤奋的导演,她一接手《桐柏英雄》便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桐柏英雄》反映的事迹发生在1947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个重要历史转折时刻。如果按小说主题拍,无疑又要拍成一部战争军事片。或许受到以前拍军事片惯性的作用,张铮起初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考虑的。一天早晨,她在外景地河边洗脸时,摄影师云文耀对她说:“张导,我觉得调动那么多部队拍战争场面何苦呢?拍得再好也超不过《南征北战》,完全没必要,为什么不试试其他角度呢?”
  “是啊,为什么不换个角度呢?”云文耀的一句话使张铮眼前一亮。在此之前,张铮曾做过几部译制片,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很感兴趣,在内心深处,她总想在自已的片子中融入这种在当时看来还是很时髦的情愫,这次何不尝试一下呢?他立即将剧组摄制组主创人员招到屋里热烈地讨论起来,并最终达成了共识:这部影片应有别于以前常规的军事影片,应着力通过妹妹找哥的曲折过程来反映兄妹之间的深厚情义,将人物命运(而非战略思想)作为影片的主要内容。
  “把军事影片拍成兄妹情义会不会出乱子呢?”当张铮将大家这个想法向厂领导汇报后,厂领导却有些犯难了。好在北影厂艺术顾问、老导演谢铁骊还有著名摄影师聂晶极力支持张铮的主张,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得知此事后,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老艺术家们的态度终于打消了厂领导的顾虑。
  主题变了,剧本也得改变。剧作者于是根据大家建议,把战争场面推到背景,不按情节逻辑结构剧情,而是围绕人物感情线,大胆省略与主线无关的情节事件。随着剧情的改变,电影的名称也由原来的《桐柏英雄》改为《觅》。剧本写完后,张铮又将其送给陈荒煤审看,陈荒煤看了本子后很是满意,并主张在影片中增加几场“人情味”的戏,后来影片上看到最感人的那段翠姑跪行台阶抬担架上山的部分还是根据陈荒煤建议增加的。
  剧本定稿后,下一步就是演员的选择了。张铮是个办事极认真的导演,为了拍好这部片子,他对演员筛选很是认真。在影片中扮演小花的陈冲便是他亲自挑选的。张铮之所选中陈冲,主要是因为她在谢晋导演的《青春》中饰演的那个淳朴的哑女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十八岁的陈冲还是上海外国语学院的一个学生,对于能出演小花这个角色,自然是喜出望外。然而,当她将此事向学院提出时,学院却一百个不同意。原因显而易见,拍电影不是三两天就能完事的,拉下那么多的功课怎么办?陈冲外婆怕耽误孙女的学业也极力反对。要是别人遇到这两只“拦路虎”恐怕也就知难而退了,但张铮却是个不轻易言弃的人。他得知此事后,亲自感到上海来回于学校与陈冲的外婆之间。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说服工作,双方最终同意了他的要求。陈冲因此得以“解脱”。事实证明,张铮是很有眼力的。陈冲虽然是第一次拍电影,但她那质朴、本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女主角定了,影片中的“哥哥”也有了着落,他就是当时刚刚结婚的唐国强,当时唐国强有点发福,与剧中的“哥哥”形象相差甚远。他为此苦苦锻炼了一星期,人瘦了不少,也黑了不少,显得更精神了,正好符合剧中人物要求。

   二

  看过小花的人对于片中刘晓庆扮演的翠姑印象一定很深,尽管她的戏不多,然而,影片中最美的一段戏却是非她莫属。在陡峭的山崖上,翠姑肩勒担架,用膝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磨着爬,膝盖磨出了血,头发被汗水拧成了绺,但她那张漂亮的鹅蛋脸,在阳光中依然灿烂着迷人的笑容……。其实,刘晓庆当时接到翠姑这个角色时还憋了一肚子气。当时《小花》副导演黄健中在给刘晓庆的电话中说要让她在戏中扮演一个主要角色,并称马上就将剧本寄来。刘晓庆接到黄健中电话后兴奋不已。但等了好几天,剧本还没寄来。出于对北影厂的信任,懒不住性子的她便直接北上来到北影厂。当时黄健中已到了黄山拍外影,北影厂要她第二天立即到黄山去拍外景。这次虽未见到黄健中,但刘晓庆却找到了剧本,剧本还没看完,她便气得将剧本摔在床上。原来让她演的何翠姑除了抬担架外,完全是一个活道具,这使刘晓庆对角色全然没了兴趣,也没了信心。第二天赶到黄山一见到黄健中,她便气呼呼地说:“你为什么不把剧本给我寄来?”黄健中笑着说:“我要是寄给你,你还能来吗?”其实,黄健中为刘晓庆安排的角色比剧本中增加了许多。刘晓庆得知内情后,反倒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了。
  刘晓庆是个要强的演员,为了演好翠姑这个角色,她可没少吃苦。至今,每每谈起当年拍小花情景,她还是感概不已:“当年为了拍《小花》抬担架一场戏,我每天在黄山的石梯上跪几遍,有时吃完饭上楼梯,也要跪着走几步。原来以为跪着走几步不是十分难,谁知一跪,疼得直龇牙。到后来膝盖又红又肿,跪下就疼得钻心。招待所的服务员看见我,还以为来了个神经病人。最初我对这场戏有别的设想,经过这一跪我突然明白了好多道理,我明白了翠始的高大所在。她是血肉之躯,那么她在跪的时候,一定是艰难之极的,到后来只能爬行。要是我,一定会走不到山顶。我按这样的想法拍了这场戏,结果很成功。”
  电影剧院《小花》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演员演得到位,也得益于导演张铮那高超的拍摄艺术。小花在拍摄方面打破了传统戏剧式电影剧作严格按照时间、空间先后的顺序进行叙述和描写的结构模式,它把战争推到后景,把战争年代里人民的生离死别作为主线,在人民革命的背景上,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兄妹情、母女情。影片较早地在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上进行了尝试,以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吸引了广大观众。它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法和时空概念,不按情节的逻辑叙事,而是将兄妹三人的情感以及他们意识中的闪念和回忆相互交织、穿插,以表现剧情。如小花从河边向连队跑去,脑海中回想起保安队抓壮丁哥哥跳窗逃跑等情景,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变换,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以一种明快的节奏烘托出小花焦急的心情,同时也向观众交待了赵永生两年前投奔游击队的情节。此外,影片还用短镜头和无技巧剪辑以及多次采用闪回来增加跳跃性和节奏性,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情境下人物的感情变化和意识流动。如赵永生父母的惨死是用小花的梦来表现的,越来越短的黑白镜头,穿插在彩色镜头之间,也正是这段情节,暗示了周医生和小花母女关系的可能性。这种用黑自片和彩色片互映互衬、以“意识流”的手法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利用电影声画对立和对位的关系来组接情节等手段使影片获得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看过《小花》的人,对片中那首主题歌《妹妹找哥泪花流》一定记忆犹新。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曲作者是著名的作曲家王酩。为了创作好这首歌,王酩跟着摄制组一同体验生活,日夜琢磨,王酩喜欢喝酒,这首歌就一次他喝得酩酊大醉时创作的。写完后,他连哼带唱,并找到刘晓庆试唱,然后录在小录音机上反复听,不断修改,终于使这首歌与片中的情节达到了完美的融合。王酩也因此获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配音奖。
  经过一番努力,小花终于收镜了。应邀前来观看的人对这部片子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使大家感到很高兴,只是对片名《觅》总感到有些不尽人意,觉得这个名字太生涩了,最好改一改。但大家讨论来讨论去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名字。张铮于是率人向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求救”。大家到钟老家时,刚巧他家的窗台上摆了一盆小花,钟老听了大家的来意,沉思良久,突然抬头看了看窗口那盆小花,说:“我看不如片名就叫小花吧,希望它是报晓中国电影春天的一朵'小花’。”

   钟老一席话说得大家不住地点头,电影《小花》的名字就这样定下来了。随着影片在全国的放映,《小花》也香遍全国,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在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奖中,电影《小花》一举夺得最佳故事片奖,陈冲还获得最佳女演员奖,此外,刘晓庆、陈冲、唐国强还以其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获文化部“青年优秀创作奖”。在第九届南斯拉夫“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上,陈冲还获得最佳女演员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