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州诗词第16期(五)

 博物洽闻 2015-12-29

林州诗词第16期

(五)

 

采风散章

寻诗乌云山

尚珍法

 

近日,有幸同作家协会的文友们一同赴乌云山采风。正是仲春时节,又值乡间雨后,清新之风扑面而来,长期以来消失殆尽的写作灵感,也一下子油然而生了。

看惯了尘世的喧嚣,携着爱美的诗心而来,才发现乡间是处可为诗。你看吧,麦苗嫩绿,油菜花金黄,视野之内俨然是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画卷。看着如此醉人的美景,几首小诗的雏形在我脑海里逐渐形成:

其一

正是莺歌燕舞时, 重来旧地踏芳枝。

眼前谁制丹青卷, 红满山原绿满畦。

其二

麦苗葱绿菜花黄,桃杏芳菲蝶舞狂。

一抹青红如画里,浓妆重彩进山乡。

一路驱车,我们首站来到座落在采桑镇棋梧村村北的弘法寺。只见正殿上书梵王宫三字。走进梵王宫,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几根又高又粗的青石立柱,高两丈许,腰径合围。柱身虬缠龙绕,且多为独石雕成。如此浑然大气,着实令人叹为观止。此时,我心中的又一首小诗诞生了:

形象孤高傲不群, 擎天立地展雄浑。

梵王殿下仰头看, 疑是龙宫定海针。

第二站,我们在该镇柏峪村的石岺庵稍作停顿后,便径直来到此行的第三站,乌云山的山脚下。这里依山傍水,南临淅河,红旗渠水从山脚下流过,又一个风景宜人的世外桃源。山野上,桃花、杏花、梨花开得正艳,白的像雪,粉的似霞,引来众多的蜂吟蝶舞,芬芳迷人。这时我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边的两首诗:

其一

远去尘嚣又一村, 山乡物候焕然新

菜花灿灿蜂蝶舞, 麦垄青青欲醉人。

其二

无涯花海斗妖娆, 白是雪梨红是桃。

香气袭人人欲醉, 歌声和着笑声飘。

沿着新修的盘山公路,我们乘车来到距乌云山山顶数十米的停车场。仰看乌云山,一峰独秀,山顶金碧辉煌的建筑直插云霄。我忽然想到,那句一寺擎天的描写好像不是柏尖山的专利,这里乌云山上的宏伟建筑给人以同样的感觉。进入山顶庙宇,我们逐一游览了院内的文物建筑。这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副十分精美、十分工整的对联,一副是:金炉不灭千秋火,玉盏常明万岁灯。另一副是:“x x堂前风扫地,x x山顶月为灯。对此,我是玩味不已,经久难忘。

站在山顶,俯视脚下的诸多山岭,宛如群龙舞动,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翘起的龙首共同托起了乌云山之巅的神圣建筑——琼霄祠。山风中,细细听来,隐隐有虎啸龙吟之声,不绝于耳。此情此景,不由我诗兴大发,吟出下面一首诗来:

身临绝顶好观光, 雨后清风扑面凉。

一寺擎天听鹤唳, 群山拱首看龙骧。

佛堂不灭千秋烛, 禅院长焚四季香。

济世荫民真菩萨, 人间岁岁送安康。

一路浏览,耳濡目染,再加上同行生动的描述,任你是多么不信佛的人也不可能不为之心动。你听吧,某某村一身患绝症之人由于积德行善,竟能神奇的康复;某某村某某人许愿不还愿,受到神明的惩罚;抗战时期,人们到乌云山上避难,每当此时,山上便会雾霭蒙蒙,村民们可免受日军伤害。凡此种种,又促使我萌动了诗心。俄而,一首小诗在脑海里酝酿而成:

正是采风三月天, 空山雨后入岚烟。

寻诗初到兴福寺, 览胜遥来石岺庵。

救难神明真善举, 显灵菩萨匪讹传。

民间多少跷蹊事, 留待千秋作美谈。

尝听村民们讲,乌云山寺庙的建立,不仅给人们修善行好提供了好的去处,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村的村风建设。以前随处可见的不善待老人、邻里不和的现象基本上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村风淳正,家庭和睦。有感而发,我又写了下边几首诗:

其一

人至佛前心益诚, 毕恭毕敬叩神灵。

愿君素日多行善, 万户千门树好风。

其二

乌云山下起新歌, 梓里乡间善举多。

为有我佛传大爱, 千村万户送和谐。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采桑镇也和其他乡镇一样,叫响了旅游兴镇的口号。眼见得别的乡镇旅游业搞得红红火火,而采桑镇才刚刚起步。作为一名采桑人,宣传家乡的风景名胜,向外界推介自己的家乡,肩上觉得多了些许责任。于是,我又写出了如下几首小诗:

其一

文化繁荣振采桑, 镇村万户盼宁康。

旅游独道此山好, 瑞气祥云罩四乡。

其二

亘古一山负盛名, 千年宝刹焕新容。

今朝唱响旅游戏, 明日家乡百业兴。

其三

秀美山川名胜多, 长渠百里漾清波。

旅游若待能兴镇, 乐为家乡去放歌。

乌云山是诗。早年,它曾经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今天,为了采桑镇的经济发展,它又在书写着一部美丽动人的旅游篇章。期待着,期待着我们再次走进乌云山,去寻觅更多更好的诗章。

 

 

作品欣赏

一代诗风领邺城

——读张之老师的《慰芹庐韵语》浅析

郝顺才

自牛揆友转来《慰芹庐韵语》之后,每每捧读,相偕觅句,确有久旱逢甘露之感,使余爱不释手,诗兴倍增。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孕育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是中华文学中的瑰宝,源远流长。林虑山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曾留下过很多像王庭筠、元好问等著名诗人的足迹。

张老师在《叙例》中述:迄供职林虑山中,承山水施惠,稍积篇章,颇欲倾力事此,而有所追求。

林虑山是一处恬适之所,青山绿水,田园稼禾,晨曦夕霞,竹篱茅舍,鸡犬桑麻,风情民俗,这纯朴美好的大自然,使人感到可爱可亲,更使诗人找到了精神寄托,成为创作的丰富源泉。

云淡风闲菊正开,庭筠千里杖藜来。

牵衣碧草欲相问,振翅山鸡似见猜。

暮色早临犹倚槛,梵音自荡复登台。

读书选在黄华寺,寺里争留应奉材。

这首《黄华谷》是张老师运用今韵写黄华谷风貌的佳作,语言清新,情意恬淡,意绪缠绵,感慨情深。

云淡风闲菊正开。黄华谷地处林虑山中,位于林州市区西行二十五里。张老师赴黄华谷时,当是天高云淡的风清气爽深秋季节,满山遍野秋菊盛开,在艳阳映辉下,满目金黄。进入黄华谷,并没感到静谧和幽邃,而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此谷金黄铺就的独特艳丽景色。

  庭筠千里杖藜来。从黄华寺内王庭筠遗留的石刻墨迹,便联想到了金代官宦的相互厮杀。王庭筠大定十六年进士及第,临政有声,调馆陶主簿,因御史胥持国诬其犯脏,远离京城,拄着拐杖,千里迢迢来到黄华谷。自号黄华老人”“黄华山主”“雪溪翁。留世有诗词、书画和碑刻。在黄华山,寺庙古迹数不胜数,而张老师却首先着笔于百年文章公主盟的王庭筠。余想其因素有二:一是王庭筠在金代文坛上享有的极高地位;二是张老师对王庭筠发自内心深处的崇敬。

牵衣碧草欲相问,振翅山鸡似见猜。当时登黄华山,必须沿着山草茂密旺盛的羊肠小道而行,路上的藤蔓蒿草,常常会牵扯住行人的衣裤。在张老师的视野和思维中,好似在向行人求知相问,而卧于草丛中的山鸡,受到惊吓后,振翅飞往远方的山坡,却仰头望着山径,在猜测着来人的意图。

这静动有致的山野,如同一个安静的港湾,会抚平诗人烦躁的心绪。诗人在这种境界中,是那么地关注,那么地珍爱,那么地留恋。对于身边的一切,无论是动态与静止,都会细致地去观察,去研究,去探讨。诗人能与大自然相互融洽,是出佳句、出好诗的基本功。

“暮色早临犹倚槛,梵音自荡复登台。在尽情忘怀地饱览黄华谷的风光风情风物中,不知不觉夕阳早已临近西山之巅,好似踏进了归家的门槛。此时此刻,却从山野寺庙里传来了一阵阵朗朗吟经声。这梵音勾起了再次登临山腰寺庙的情趣。身处慈爱温馨之境,山鹊欢唱,柿果流丹,万物欣欣向荣,一切都在和谐相处的氛围之中。

黄华谷,竟是那么地融洽,暂时使人脱离了烦杂的井市之所。

读书选在黄华寺,寺里争留应奉材。王庭筠迁居黄华寺后,创办黄华书院,在寺内授徒教书,咏诗作画。十年后,被召为应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复为修撰。当时,林县人多选在黄华书院读书,在王庭筠赴任之时,书院内外人等,皆挥泪挽留。因王庭筠出身于渤海望族,文学世家,在诗词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在张老师的诗句里,借寺里争留应奉材之句,不乏流露出了其对王庭筠复出的欣喜之情。

林虑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给张老师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又何止黄华谷一处呢!我们再看张老师的《桃园谷》其二。

谷里桃花醉欲眠,白云出岫不知还。

清风偏送堰头水,盘绕青山好灌田。

桃园谷是一处神奇的地方,山桃树遍布整个山谷。每当桃花盛开之际,使人陶醉,催人欲眠。而在遍野桃花映面红的美景中,又从谷底升起了朵朵白云,被微风轻轻托起,沿着山崖,越过山峰,直上九天。形成了一幅春暖花开,云挂山腰的仙境图,使人置身于这幽美胜景之中,乐不思蜀,留连忘返。

桃园谷的田园风光,常常给人一种进入世外桃园的视觉。一股潺潺清泉,在谷中盘绕回旋,一直流上了北山坡,然后流进插满稻秧的山田,一阵阵柔弱的山风,将流水掀成了片片碎波涟漪。

《太行雨》是张老师亲眼目睹的真实写照,是长期住在林虑山的亲身体验。该诗反映出了林县人山村五月正农忙,盼雨不雨望太行的焦急心情。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连年干旱的事实志书多有记载,从明正统元年(1436)到中华人民共和成立的1949年,其间514个春秋,自然灾害100多次,连年大旱,河干井涸,颗粒无收,民不聊生,悬釜待炊,其中人相食者竟达5次之多。

在这种绝人生路的境况下,林县人扶老携幼,纷纷走上了逃荒之路。张老师的诗句:太行诸峰排斜队,牵衣携手走北荒。以鲜活的镜头纪录下了逃荒路上的悲惨境况。

茫茫雨,阶下响;一觉起,迎朝阳。喜雨降临,从房檐上落下的雨水,溅起了一串串水泡,发出了一阵阵清脆的响声。已经劳累得精疲力竭的山民们,乘阴雨之机,倒头便睡起了大觉。一觉醒来,云开日照光灿灿,早已是雨过天晴,红日高照,晴空万里。一场大雨,使整个林虑山成为点金铺翠仙人乡了。

麦茬既翻秋得种,一场喜雨过后,农民将收割过的麦茬翻埋于地下,以充使一次底肥,然后种下秋季的种子。行见五谷千斯箱,太行雨,谢苍苍。一场降落在太行山上的喜雨,使农民犹如看到了五谷丰收的希望。

从上面的诗看,张老师的诗取材广泛,风格独特,笔调活泼,自然动人。而且参酌而定,取弃审慎,使得诗句纯深尔雅。

张老师说:余偕内子执教林虑山中有年,时助房东农作,亦自种果蔬,物态人情,甘老是乡矣。因身处林虑山,与山民和泥土打交道,无形中就沾上了泥土的芳香和气息,也可在张老师的诗中觅到。

从下面《农家杂咏十二首》再看张老师的田园生活片断。

锄地归来饭又加,午休不卧碧窗纱。在教书之余,会常到田里去干些家活。一响劳动过后,荷锄归来,竟发现饭量又增加了许多,且饭后午休,并不进屋上床,却在树荫之下席地而卧。

春天来了,气温渐暖,艳阳天气亮新装,人们脱掉了破旧厚重的棉衣,换上了爽快的夏装。林虑山土薄石厚,是种植红薯的最佳选择,因此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便各自奔赴坡北坡南插薯秧,种下了求生存的希望,扎下求生存的根基。

张老师在林虑山的那段岁月里,可以说是无行不涉。打麦扬场时,妇女在下风口扫麦糠,麦落于背,新麦的芳香和尘土的气息扑鼻而来。对这组画面,张老师着意进行了精心刻画,珍珠敲背夕阳里,嗅得麦香兼土香。

读张老师的诗,不难看到他对农时谚语的娴熟和精通。由于常年与农民打交道,才写出了年前雨雪墒情足,不到清明麦藏鸦的诗句。谚语冬天麦苗盖雪被,来年产量增一倍。正是对张老师诗句的佐证

寸土必争,见缝插针。这是农民对土地的挚爱,张老师在教书之余,也加入到了拓荒之列,所以便写出了佳句路移岸下地开边,补种邻翁尚未闲

日月轮回,地存人易,大概是指人际的变迁吧。由于张老师的一部《红楼梦新补》问世,使其离开了原来的栖息地--林虑山,但心中却永远留下了对故地的留恋和怀念。如今早逾古稀之年,且于目疾时作《怀林虑山》一首以寄情怀。

人间藏绿朔风扬,林虑音容两渺茫。

水绕山环吟草在,秋收春种梦魂忙。

依依嘉树听鹈鴂,怅怅沧云下夕阳。

此际洹源汊湾里,寒烟淡淡晚餐香。

这首七律是张老师对林虑山的思念之作,从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地的深沉怀念,人间藏绿朔风扬,林虑音容两渺茫。在人世间,只要是为了求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就只好选择一处避风港。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故地,与故友暂时分离。虽然见不到故友,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故地的山水美景,永远铭刻在了心灵深处,时常都会提起;故地的民情民俗,春种秋收,常常会在梦中显现。水绕山环吟草在,秋收春种梦魂忙。正是诗人对故地的怀念和追忆。

依依嘉树听鹈鴂,怅怅沧云下夕阳。不但从大的方面对山水民情民俗的怀念,而且对树上的鸟鸣和西天的夕阳晚霞,使人乐而忘暮,陶醉于自然风光之中。

此际洹源汊湾里,寒烟淡淡晚餐香。张老师所思念的故地,在诗中虽没有点出是林虑山,但却指出了洹源汊湾里的寒烟、"晚餐,不看题目也晓所指。从这首七律看,张老师对故地的怀念,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一个人和某一件事,而是广泛的,全方位的。

至于张老师能写出那么多的好诗,是与他有丰富的阅历分不开,而阅历就是对社会和大自然挚爱的专注,是胸腔深处积蓄新潮的源泉,是采撷诗情走向诗海的港湾。

从《慰芹庐韵语》中可以看出,张老师长期生活在林虑山,丰富了阅历,积累了素材,才写出了陶情冶怀的千古绝唱。而且把时代气息的主体精神,灌注于他的诗词之中。

从《慰芹庐韵语》中看,声调和谐,语句清畅;风格朴素,平易舒坦;纵横跌荡,直抒胸臆;情真意切,不加雕琢,是其特色和风格。

张老师的创作,立足于广阔的生活空间,探寻着诗的意义和价值,突破了狭隘的空间,进入更为广博深邃的哲思世界,将回忆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清晰的图景和声响。

我可以说,好的诗句与作者细密的思绪、天赋、灵性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尽力缩短生活与诉诸笔端的距离,当然这里还包函着观察与写作方面的眼力和笔力。张老师的诗词,正是体现了这方面的风格,犹如输入新鲜血液的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使得容光焕发,艳丽无双。

2013425

 

 

心得笔谈

押韵可以放宽到什么程度

——关于格律诗押韵放宽的学习札记

王用周

平仄须严守,押韵可放宽,如今已基本上成为诗界的一种共识。

顾名思义,所谓放宽,当然是在原来基础上的放宽。如果抛开或否定原基础,那就谈不上放宽,就是另起炉灶了。这个基础,我以为指的平水韵(即旧韵)。

因此,谈音韵放宽,就不能不谈到平水韵,以及它同现代新韵两者运用的难易比较。

为什么要放宽音韵?

平水韵具有历史性、权威性、公认性,这无可置疑。但它也确实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我们知道,平水韵的形成是在十三世纪中叶的南宋(金),距今已近千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好些字的读音(含声调,下同)发生了很大变化。单说”“二字,平水韵把它们分在了两个韵部,而且都还当了代表性的字——韵目,可见古时候这两个字的发音是不一样的。然而,如今我们多数普通的诗词作者实在读不出二字的区别在哪里。

又如,今天读来毫无差异,平水韵却把每组的前一个字分在一东部,后一字分在八庚部,可能连邻韵都算不上,不能通押(格律诗同韵相押,邻韵可通押)。

尤其是那个十三元,现在能说元、原、言与"林、魂、昏是一韵吗?古人到底是怎么读这些字的?不得而知。

由此看来,平水韵确实有不合时宜的地方,如果一字不易地照搬字表,用韵就困难。为了适应时代,贴近生活,方便用韵,押韵放宽的命题才应运而生。

关于新、旧韵的难易比较。

前面说了平水韵的不足之处,但这些问题都好解决,按现在的读音处理就行了。而且平水韵的最大长处是有入声字(发音短促疾收,韵母不拖长。)这些入声字不管它在汉语拼音中分到哪个声调了,我们一股脑儿当作仄韵来使用即可。而新韵的绝大多数字的读音适应现实,但它很大的一个难处是没有了入声字,分派到其它声调了,需要一一加以辨析其平仄属性。

二者比较,我认为平水韵相对好掌握。这话可能主要针对我们林州人,尤其是对汉语拼音不太娴熟的人来讲的。因为平水韵中的入声字和林州的本土方言读音是相同的,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语言环境中。我们每天张嘴说话,就带了入声字,就符合平水韵。而这些入声字全部归为仄韵,不须考虑,不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变成普通话,甚至过多地依赖查字典去衡量。再清楚一点说,我们林州人写作诗词,区分平仄,就用方言,不必改用普通话。这简直可以说是一条捷径。(林州方言前后鼻音不分,这是另外概念)。有资料显示,我国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口所说的方言都有入声字,海外华人大部分也如此。再说现在我们国家的语言导向也并不是推普废方

力主平仄须严守,押韵可放宽的启功先生就强调保留入声字,把入声字还给仄声;古籍整理专家程毅中先生也坚持旧入声字作另类处理,不宜与平声字通押

归到主题,押韵究竟可以放宽到什么程度?

需要结合一个具体问题。就是一东、二冬八庚、九青、十蒸这两组在平水韵不属邻韵的字,能否放宽成为邻韵而通押?如果能,在诗的第几句能?

有诗人对此有过研究,认为这五个韵部按普通话已归为一韵,现代人对邻韵的运用已经扩宽,只要是普通话归为一韵的,都可作邻韵使用,一般也认可了。

问题似乎解决了。

然而,仔细想来,觉得仍有学习和思考的必要。

普通话归为一韵的都可作邻韵使用,这不就完全成新韵了吗?那平水韵就经不起放宽,一放宽就彻底不存在了。因为普通话归为一韵的,平声中夹带了许多入声字。比如国、作、托、息、一……”,把这些字当平声写出的诗句:心头常记家国恨耕作下地有摩托到处氤氲新气息屈指又一年等等,不全是新韵诗吗?因而笼统地按普通话归韵,就全是新韵诗。而且,把这些入声字放到很关键的地方(二、四、六字,特别是韵脚),念起来真的不怎么好听。

我想此问题的表述似应加上一句原入声字除外。这样就保留了平水韵的基本面貌。

我还想,既然按普通话归为一韵了(除入声字),那就可以直接相押,不必称邻韵通押,也就是说放宽后只有同韵,而无邻韵之说了。

查《现代诗韵字表》:

已将东、冬、庚、青、蒸统归为中层

真、文、侵连同十三元中un韵母字如村、魂、昏归为今晨

寒、删、先、覃、咸、盐连同十三元中的an韵母字,如元、原、言归为仙凡”……

这就最大幅度地放宽了,只是要保留入声字。

说到放宽的程度,还存在一个不太大的疑问,有人提出,按普通话归为一韵的都可作邻韵通押,但只限于首句的韵脚。不知此论的根据是什么。为此我查阅了一些现当代名家的诗作,情况不是那样的,通押的地方不只在首句,其他押韵句也有。

综上,我对押韵可放宽以及放宽程度的初步理解是:

所有按普通话归为一韵的,除原入声字外,都可作同韵相押(或权称邻韵通押)。即保留入声字,入声字都仍归仄韵。

相押(通押)的地方不只限于首句,而是任何押韵句。

如果不是这样,押韵放宽还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附带重提,前后鼻音不能通押,无论新韵旧韵,无论从严放宽,都不可以。

这里要特别申述,我们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或对平水韵的掌握程度,各随其志,各就所近。能够规范地按平水韵的原则用韵当然为好,尤其是如果为了练写格律诗,不妨从严事之。享有诗侠之誉的钱明锵先生就认为:就目前而言,作诗一般仍要求严格遵照平水韵。不愿的,不能的,放宽也无不可。所谓可以放宽并非必须放宽,更非宽比严好。只是放宽了束缚少些,用韵容易些。现在提倡新旧韵双轨并行,愿用哪种用哪种,但在同一首作品中二者不能混用。这些无须多说。

以上认识,并无新意,只是学习此诗论的一些粗浅体会,只是我个人的偏见,但愿不会误导别人。

期待批评指正。

 

 

创作辅导

诗词的表现艺术

林从龙

给读者留点想象空间

昔年杨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庾信在《枯树赋》中将树黄比人老的喟叹,读之令人百感交集。

将树黄比人老的诗句,在唐诗中并不少见,我们可以从比较中领悟出一些创作手法的高下问题。

谢榛 《四溟诗话》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于言表。三位诗人都是以树之外景,从人之内情,韦、白之所以不及司空者,因为他们唯恐读者不理解自己以楸树衬老年,所以著力用将、已初、欲等字,强行援系;司空曙的两句则给人以非常洒脱之感。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写诗要相信读者,要给读者留一点想象空间。

发掘生活中的亮点

清代云贵总督岑毓英,是有名的武将。当地有些墨客文人,认为他只会武,不善文,便联合起来,请他吃饭;席间,主方突然提出,要求每人写一首诗,想刁难这位总督。主方各人把诗写成后,同声说:请总督题诗。心想这下肯定把他难住了。不料总督提起笔来,一挥而就:只习干戈不习诗,诸君席上命留题。琼林宴会公先到,塞外烽烟我独知。剪辫续缰牵战马,割袍抽线补征旗。貔貅百万临城下,谁问先生一首诗。读诗后,满座大惊失色:不但没有难倒总督,反而被他嘲弄了一番。诗的第一句显然是谦词。第二联嘲弄之意甚明。第三联是写军旅生活的绝妙佳句:剪辫续缰牵战马,割袍抽线补征旗。好在哪里?好在写真实生活体验。没有久经沙场的战斗生活,固然写不出这种好诗来,有生活没有诗才,同样也无法表现得这样形神俱备。发掘并抓住生活中的亮点,就可能写出好诗。

三境·三余·三昧

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巧妙地摘引了三句宋词以喻读书三境,颇发人深思。他说:古今之成大学问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是讲博览群书。高尔基说过,读书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只有广泛涉猎,望尽无穷的学海,才能扩大视野,开拓思路。

第二境是讲苦心思索。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只有上下求索,想得深远,甚至消得人憔悴,才能真有所得。

第三境讲的是豁然贯通。这种乐趣,只有勤学的人才能享受到。孟德斯鸡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孔子也说他学习时不知老之将至。此中真意,和情人走失、苦寻不遇、偶然见到的那种喜悦心情,是极其相似的。

整个三境的中心是读书,而读书是需要时间的。怎么解决呢?三国时的董遇,总结了很好的经验。有一次,他劝一个要拜他为师的人先回去读书,并告诉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对方说找不到那么多时间时,董遇便诱导他说当以三余,并且详细解释了三余的意思: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从此,人们就把挤时间读书称为学足三余。许多典籍也常把三余泛指劳动、工作的空暇时间。

三昧,本是佛经中梵语词汇的译音,意思是正定,即屏绝诸缘,专一虚寂的意思。人们通常用来借指正确、奥妙的道理,所谓诗家三昧作文三昧书中三昧等等。如能悟出书中三昧,也就进入了王国维说的读书的第三境了。

三境,三余,三昧,这三个典故出处虽各不相同,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却十分明显:只有学足三余,才能经历读书三境;只有经历了读书三境,才能了解书中三昧

 

 

文化广场

从妙趣横生的高考对联看对仗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陈寅恪教授命题。其中有一题对对联,出句为孙行者 陈寅恪教授的参考答案是祖冲之,可谓对仗工整,饶有趣味。有一考生则对以胡适之,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有一题对对子,出句祖国江山好,不知是哪位富家子弟,对了句父亲薪水高。第二题出句为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答题中有文通字顺,一位高人对句佳,颇为自负。还有一位考生,想到德州烧鸡,竟对以油烹火烤,一只烧鸡透骨香,令人笑倒。

广西卷对子题出句简单,为爆竹声声脆,相信考生大多对得好。也有考生别出心裁,对以学生个个乖,让阅卷老师哑然失笑。另有一句为满园春色好,有人答道同桌智商低。若是被同桌看到,该考生定难有好果子吃。

2009年重庆高考语文卷有一题旨在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题目是一幅孵蛋的漫画:一只母鸡扑在椅子上,而窝在椅子下,母鸡隔着椅子孵蛋。要求考生用整齐的句式表达出漫画的寓意。此题有一定难度,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有考生如此感叹:坐椅孵蛋,那只母鸡真逗;看图对联,这个题目太难。一丝无奈,溢于言表,但也颇为工巧。

 

作品点评

陈焕生原作   张光点评

习画诗

 

原 作

墙上藤萝画几枝,鸾惊蛇舞总移迟。

兴来笔墨随心去,不像青藤像素师。

改 作

案上挥毫画几枝,鸾惊蛇舞显风姿。

兴来挥墨随心去,不像青藤像素师。

点评:

这首七言绝句是表达作者习画藤萝的心境,这首诗可明显看出作者喜爱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并努力地刻苦学习。尾句表达的很明确,画学青藤,书法学怀素。青藤是明朝时著名画家,原名叫徐渭,是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开拓者。怀素是唐朝书法大家,以草书名贯古今。中国书画界历来讲书画同源,学习中国水墨画必须打下传统书法基础,才能使中国画作品达到更高的水平。这首诗基本上表达出一种境界,但在字词的运用上还不到位。如字为重字,个别字词做了适当的修改。

(据中华诗词学会通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