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中国神话史上,白娘子是怎么逆袭的?丨壹起读书

 真友书屋 2015-12-29

选自《中国神话史》

文丨袁珂

“白蛇传”也是很早就流传于民间的神话,大约产生于南宋时代。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说:“杭州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盖汴京遗俗也……若《红莲》、《柳翠》、《济颠》、《雷峰塔》、《双鱼扇坠》等记,皆杭州异事,或近世所拟作者也。”

作为说唱材料之一的《雷峰塔》即“白蛇传”,已于明代中叶为民间艺人所演唱,演唱的内容为发生在南宋年间的一个神话故事。在当时民间艺人演唱的那批节目中,所依据的材料,是古今小说评话。请注意古今小说评话的“古”字,是说除了一部分是“近世所拟作者”以外,还有一部分是自古相传下来的。《雷峰塔》即“白蛇传”神话,我们以为应当属于后者。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最早的“白蛇传”神话故事,就是收在明末冯梦龙所编《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其他如上面提到的“杭州男女瞽者”演唱的唱本《雷峰塔》,以及明代戏剧家陈六龙编写的戏曲《雷峰塔传奇》等,都已佚亡,不可得见了。

不过收入冯梦龙短篇小说辑本的这篇,我们切勿小视。冯所编辑的“三言”共收宋、元、明三个时代的小说一百二十篇,实是此三个时代小说的总汇,其中不少是经过他加工润色的。我们从“白娘子”篇中所写的社会生活情景,和宋周密《武林旧事》、罗烨《醉翁谈录》诸书所记的南宋风习相印证,知道此篇作品的雏形,应当在南宋时期就有了。或者便是南宋时的话本小 说之一,明代杭州瞽人得据以改编传唱者。冯梦龙将它收入《警世通言》,又作了一些应有的加工,这便是我们根据现在可考的若干材料所作的一些推测。如果推测大致无误,说明盛传于广大民间的“白蛇传”神话故 事的渊源,其实也是较早的。

这个故事的内容情节早已为大家熟知,本来用不着多说,不过为了 便于讨论,姑仍将《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大概情节节述如下

宋绍兴年间,杭州有李将仕生药店主管许宣者,于西湖遇美妇 白娘子及使女青青,同舟避雨。后因索还借伞至白家,白方寡居, 自媒于许。白许婚后,白屡现怪异,许不能堪。遇镇江金山寺寺僧 法海,予一钵盂,令持归罩其妻,白、青悉被罩钵中,乃千年成道 白蛇、青鱼也。法海遂携钵盂,至雷峰寺前,令人搬砖运石,砌成 十七级宝塔,名雷峰塔,留偈云: “西湖水干,江湖不起;雷峰塔倒, 白蛇出世。”

清陆次云《湖圩杂记》说:“雷峰塔五代时所建,塔下旧有雷峰寺, 废久矣。俗传湖中有青鱼、白蛇之妖,建塔相镇。”这座闻名遐迩的雷峰塔,实在是五代时钱俶为他的妃子黄氏所建,一九二四年倾圮。俗传为法海建此以镇白娘子,则纯系民间传说的附会。

神话开始产生时,大约只是一个因妖害而降妖、镇妖的记异闻的传说故事,《湖圩杂记》所说的 “俗传湖中有青鱼、白蛇之妖,建塔镇之”二语,已把传说故事的内容大概和中心思想表达尽致。后来在流传发展的过程中,群众对故事的主要人物白娘子寄予了莫大的同情,使她身上的妖气渐除,而增加了若干神话的因素,后来又渲染了她的神通和法力,添加了盗灵芝、水漫金山等动人心魄的情节,从而使故事成为内容比较完整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通过各种民间文艺形式——小曲、唱本、鼓词、宝卷、滩簧、地方戏及口头传说表现出来,至今尚未完全定型。

《警世通言》所载的“白蛇传”神话,大概是经过了冯梦龙的一番加工润色,正处在表达群众要求的转折点上,一方面白娘子还显示出一些怪异,妖气未曾尽除;另一方面她已经具有了相当的人情味。白娘子纠缠许宣,怪异处无非是盗窃官物以为许用,并没有危害许的意思;而对许的惓惓之情,却值得令人称赏;则法海钵盂之惩,未免手段过于毒辣了。

因而随着明清时代资本主义思想在封建社会母腹中的萌芽,群众的情绪自然逐渐转向为同情支持白、许富有浪漫色彩的爱情,而憎恨破坏这种爱情的封建势力代表者法海了。因而在他们口头传说和民间说唱艺人的讲 唱中,逐渐将白娘子塑造成为一个坚贞果毅、专爱不迁、具有神通法力的英雄人物,而对法海呢,则多方谴责之,甚至用遁入蟹腹以逃死、终于变成蟹和尚这样的故事嘲弄之,群众的分明爱憎,岂不是表现得很明显么?

“白蛇传”神话虽是开始产生于南宋时代,但在唐阙名撰的《白蛇记》 (《古今说海》及《旧小说》均收录)里,已可找到一点点它的影子。故事内容大略如下

唐元和中,陇西李璜因调选至长安,于东市遇一白衣女,招之入一旧宅,假贸易事,向李贷钱三十千,遂与女谐。李一往三日, 第四日归家,仆人觉李有腥臊气,李亦自觉身重头旋,遂病不起。 被底但觉身渐消尽,揭被而视,空注水而已,唯有头存。家人惊骇, 亟令人去寻旧宅所在,乃一空园,有一皂荚树,树上有十五千,树下有十五千,余无所见。问彼处人,云,往往有巨白蛇在树下,更无别物。

这当然只是妖怪变异之谈,是不能称为神话的。“白蛇传”最初的形态, 想必和这也有些相近:都是妖精害人,而害人的妖精恰好又都是白蛇变形的美女。所不同者,《白蛇记》的妖精害了人就算了,“白蛇传”的妖精则受到镇压。原型的“白蛇传”自然也是不能算作神话的,最多只能算是一个讲述妖怪变异之谈的传说故事。

《清平山堂话本》所收宋元小说有《西湖三塔记》一篇,写宋孝宗淳 熙年间,住在西湖涌金门的奚统制的儿子奚宣赞,遇见喜欢吃人心肝的 姓白的“白衣娘子”,为其所迷,往还半月余。两次她都要吃宣赞,幸被她的女儿卯奴所救。后来宣赞的叔父奚真人来降妖,白家三口全化异物: “只见卯奴变成了鸟(乌)鸡,婆子是个獭,白衣娘子是条白蛇。”奚真人便在湖中建造三座石塔以镇此三怪。

从这篇小说可见它更进一步地接近了“白蛇传”的原型:一是《三塔记》的奚宣赞和“白蛇传”的许宣(许仙) 名字相近,同是二十岁左右的少年,同住湖旁;二是“白蛇传”的白娘子 姓“白”,《三塔记》的白衣娘子也姓“白”,都是白蛇所变;三是两个传 说故事的妖精都受到了镇压。故说《三塔记》更接近“白蛇传”的原型。

但是,《白蛇记》和《三塔记》已经消隐而不彰了,“白蛇传”却在 特定的时代环境中经过群众的口传笔写得到了发展,由传说故事而成为 神话故事。白娘子这样一个妖异人物,在长时期的传述中,不但使她有 了更多的人性,也使她有了更多的神性,终于成为一个人性和神性水乳交融的光辉可爱的神话人物。这在神话发展史上,可算是一种群众性的创造,一种罕见的奇迹。

由此而使我们感觉到,神话和传说,常常也是这样水乳交融般地混合在一起,难以分出明显的界限。由于流传演变,有的可能会由神话逐 渐趋向传说,如“牛郎织女”;有的则可能会由传说逐渐成为神话,如这里所说的“白蛇传”。它们都并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定要在这当中勉强寻找界限,往往只能证明是自寻烦恼。不如用广义神话这个概念去考察、研究某些神话与传说之间中介性质的事物,更能圆转周到地说明问题。《中国神话史》

作者:袁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