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捐献大家孙瀛洲和他的陶瓷世界

 天宇楼33 2015-12-29

当代中国文博界,被人称之为专家甚至“著名”专家好像不太难,但称得上“大家”的不多,孙瀛洲先生即是一个。

早在20世纪30年代,孙瀛洲先生就对历代瓷器了如指掌,先于他人准确鉴别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以及元代至明代的永乐、宣德、成化、弘治瓷器。

陶瓷专家、孙先生的弟子叶佩兰女士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件事: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有一次孙先生让人们把宋代官窑、哥窑、汝窑瓷器及一些明清的仿品放在一起,他背过身,人们打乱摆放次序,他闭上眼,转过身来,用手摸,一一准确地说出各自的名称。


孙瀛洲先生是我国明清瓷器科学鉴定的奠基人。

明清时期的墓葬出土瓷器很少,带纪年的更少;造型不像唐宋及更早期的瓷器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标准;明清各个朝代的年限不长,瓷器的品种又繁杂,连续性又较强,因此明清瓷器的鉴定有自己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精确的断代是非常困难的。

陶瓷专家李辉柄先生指出:孙瀛洲先生以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作为标准器,把不同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不同时代特征排比出来,经过研究归纳,将这些“鉴证”提到理论化的高工再用以指导鉴定实践,为明清瓷器的科学鉴定奠定了基础。

孙瀛洲先生是我国采用类型学方法对明清瓷器进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他使明清瓷器的鉴定从朦胧走向清晰。

孙瀛洲先生还是一位真诚待人、诲人不倦的教育家。

身为古陶瓷界德高望重的大专家却从不摆架子,热心培养青年一代,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同行。有时生病在家休息,还让学生到家中听讲。

叶佩兰女士回忆说,孙老曾鼓励她和同事王丽英说,你们将来就是新中国第一代女陶瓷鉴定专家。孙老还要求她们要打破对做学问的恐惧,拿起笔写论文。对年轻一代寄予莫大的期望。

孙老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一大批文物鉴定人才,其中既有耿宝昌先生这样堪称古陶瓷鉴定“泰斗”级的专家,也不乏为数众多、各领风骚的中青年栋梁之材。孙先生和他门下几代弟子的为人、学风和成就,已成为中外文物研究界令人瞩目、使人敬仰的卓越学术群体。

大家孙瀛洲(1893~1966),出生于河北冀县一个贫苦的家庭。1900年到北京“同春永”古玩铺作学徒,后又到“聚宝斋”、“铭记古玩铺”任职。学徒期满后任采购、司账。他聪明好学,积累了丰富的文物基础知识。

1923年,孙瀛洲在北京东四南大街开设了敦华斋古玩铺,以经营、鉴定、收藏、研究明清瓷器闻名于世,成为一名出色的古陶瓷经营、收藏、研究者。

鉴定器物之真伪关系到古玩行中人的荣誉,甚至是身家性命。1930年,北京老古玩商刘东轩因将一块真田黄石看成假的,既丢了面子又少赚钱,竟活活气死。所以古玩行人都极其认真钻研鉴定方法,苦练鉴定基本功。他们长期实践,师徒相传,日积月累,形成了一整套鉴定经验,有些人成了此行专家,孙嬴洲即是代表。

作为北京著名的古陶瓷经营者,孙瀛洲经常亲自到各地寻访收购,由于为人诚实,随和,给价公道,行里人都愿意与之打交道,因此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明清瓷器,他对经手的文物仔细观察、记录,进行比较研究,尤其是对明清瓷器更是深入钻研,认真分析其工艺特征及真伪规律,甚至为深入研究明清瓷器制作工艺,弄清鉴定真、赝的规律,曾多次到景德镇仿烧明清瓷器。

孙瀛洲的生活是朴素的,平日一身素衣,一日三餐也是极其简单,每星期只吃一次肉——二两猪头肉。过春节,自己动手给孩子们作糖葫芦吃。可是,为了收购绝世珍品成代斗彩三秋杯,孙瀛洲一掷就是40根金条。旧北平古玩商会会长要高价收买,孙瀛洲不为所动,坚决拒绝。

孙瀛洲的子女曾说过,觉得父亲好像就因为文物才来到这个世界,全身心投入到文物当中,生活在文物当中,就像嫁给了文物,就像他只有文物。正是这种对陶瓷的热爱,使得孙瀛洲收藏了一大批高质量的陶瓷精品,从晋唐名瓷,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到明清瓷器,无所不包,自成系列。

1950,为抗美援朝,孙瀛洲拿出一批珍贵文物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献国家;1956年以后,出于热国热忱,孙瀛洲毅然将毕生精力收藏的文类文物精品2900余件全部捐献故宫博物院,仅陶瓷一项即占2000多件,其中25件珍贵瓷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56年,孙瀛洲受聘到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鉴定工作。面对故宫数以万计的陶瓷藏品,孙先生如鱼得水,他曾说:“活到60多岁,没想到还能为人民做一点事,内心是很乐意接受这一工作,并愿意把我几十年在文物认识上的一点经验贡献给祖国的文化事业”。在故宫陶瓷的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孙先生对自己在古陶瓷鉴定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先后发表了《谈哥汝二窑》、《明嘉靖青花加彩鱼藻罐》、《成化官窑彩瓷的鉴定》、《我对早期青花原料的初步看法》、《试谈永乐、宣德景德镇官窑瓷年款》、《元卵白釉印花云龙八宝盘》、《瓷器辨伪举例》、《元明清瓷器的鉴定》、《元明清瓷器的鉴定(续)》等有关瓷器研究鉴定的论文9篇,另有未刊遗稿《论古月轩瓷器》1篇,文章中归纳的鉴定经验,对古陶瓷鉴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孙瀛洲先生从毕生实践中提炼出的精辟独到的见解,通俗易懂,非常实用,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说:孙瀛洲先生“从学徒到经营者,从经营者到收藏家,从收藏家到文物鉴定专家,从文物鉴定专家再成为文物捐赠大家,这是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也是由小我到大公的升华过程”。

2003年8月21日,孙瀛洲先生诞辰110周年前夕,“孙瀛洲捐献陶瓷展”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开幕,展出的150件(套)稀世瓷器珍品,是从孙先生生前捐给故宫的3000多件文物中精选出来的。

这个迟到了的展览,展示的不仅仅是瓷器了。


孙瀛洲与成化斗彩三秋杯

北京故宫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对极为名贵的成化斗彩三秋杯,如脂的胎体极为轻薄,薄到手指轻轻压着胎体,可以从另一面看到指纹。

要知道,这对罕见的三秋杯正是古陶瓷鉴定大师孙瀛洲连同另3000多件文物一并捐献给祖国的。这是一次裸捐,孙先生将几乎全部的财富、一生的心血无偿地送入了北京故宫博物馆。直到今日,我们在景仰孙瀛洲这位鉴定大师的同时,更对大师的爱国之情萌生敬意。

40根金条换回两个小杯

时光倒回到半个多世纪前,上世纪40年代初的北京城正处于日伪时期,经济萧条。一天,在东四牌楼开着敦华斋古玩铺子的孙瀛洲听说后门桥附近有一家当铺倒闭了,将清货底子还债。孙瀛洲清楚,后门桥一带住着不少清宫的遗老遗少,他们为了持续不劳而获的奢靡生活,常会拿些宫廷遗物套现,这家当铺就收到过不少这样的物件。

孙瀛洲来到当铺时,货已经清得差不多了,见没看中的东西,正欲离开,当铺老板及时打开了保险箱,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明黄色的锦盒并打开,围着锦盒人们顿时眼前一亮――终于见到传说中只要有点风就会刮跑的薄胎小杯三秋杯了。但见杯上,淡雅的平等青直接画就了山石与兰草。山石只有平涂,没有皴法。兰草从山石缝隙长出,釉上的红彩点出碎花――这随意的一点,竟然开了斗彩点彩的先河。

反复鉴赏后,有买家试探性地表示愿意出一根金条购买,主人坚决地拱手拒绝了。现场俨然成了一场小型拍卖会。但当价位升到20根金条时,再也没有人加价了,当铺老板无奈地长叹一声,又将宝物放回了保险箱。

夕阳西下,淘换东西的人们陆续离开当铺,最后只剩下当铺老板,孙瀛洲两人。孙瀛洲表示自己诚心要,请告诉一个最低的割爱价。老板毫不犹豫地伸出了4根手指,并说40根金条,少一点就不卖。对学徒出身的孙瀛洲而言,40根金条是个巨大的数字,这几乎要了孙瀛洲全部的积蓄。可就这一次,常年粗茶淡饭的他,毫不犹豫地以天价买下了这对小杯。


宋瓷收藏者的学习交流平台!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右上角将喜欢的文章“发送给朋友

》请朋友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宋瓷收藏”:

》如喜欢请关注订阅号:宋瓷收藏

》或添加私人微信号:XuChineseAr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