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家情怯

 九霄环沛 2015-12-29

归家情怯

在社会上看进来仿佛头角峥嵘、虎虎生风,可是,很多人在内心深处其实都藏着一小片泥土和部落——我们土里土气的、卑微朴素的原乡。表面上也许张牙舞爪,心里其实深深呵护着一个青涩而脆弱的起点。

——余秋雨

 

母亲让我陪她回村。我带着几许的歉意没有立即痛快地答应。说不清为什么,一提到回村里,心里隐隐地有几丝怯意。是那种大路朝天偏有人不让别人走自己也不能畅行的胡搅蛮缠?是那些霸占了东家几米地界又强行侵扰西邻地边的蛮横无理?是说了这家长又道那家短的闲言碎语太扰人,还是婆说有理媳也有理的陈芝麻烂谷子太烦人?总之对种种在农村最正常不过的现象既不耳顺更不习以为常,可是只要一回去,就难免会有人问东问西说这道那,想不听都难。某日和同事聊起来,也是这样的感觉,愤愤不平里还有无可奈何。

回还是要回的。把母亲送到大姨家后,稍作停留,就随即返回。车疾驰在两侧长满玉米的乡间公路上,有一种决绝而去的感觉,仿佛要逃离什么。

如今的农村,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都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可是,如果你仔细地观察,会发现很多老年人的脸上依旧是一幅苦大仇深的表情。这种杂糅着辛苦劳累,心愿不能达成的不甘心,又被现实强拖着前行的无奈,镌刻在皱纹里,融入了日渐稀少的花白头发里,凝固在被阳光晒黑的皮肤上,停驻在有些浑浊的眼睛里,垂挂在弯下去的嘴角边。人老了,对生活的各种欲望并没有减少,为儿女成家立业忙碌,为孙辈走出农村奔波,其实这些全不在他们的能力与职责范围内。社会发展了,岁数增长了,思维方式没有变,智慧眼光没有长,表现在言语与行动上就充满了种种不满与反叛,偏激一如第二次青春期的到来。想想真是觉得有些可悲与可怜。

农村依然有清晨的阳光,也多了各种鸟的歌声;有树木花草,有劳作的人们。依然有傍晚的彩霞,有掠过田野的清风,有狗吠和蝉鸣,有厚重的愿望。只是,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人已不再是年轻健壮的身影,多了几分佝偻与苍老,还有几分无力与无奈。年轻人是不屑于或不满足于被捆绑在几亩田地上的。他们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天地。胡同里街道边没有了小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场景,林间的蝉鸣鸟叫激不起他们一点儿的兴趣。如今的孩子从小被电子产品绑架,他们熟悉的是虚拟世界里的打打杀杀,动画片里的尔虞我诈,各种补习班的轮番轰炸。父辈们的童年与少年时期距他们遥远得仿佛一个童话,无聊得像一个笑话。

年迈的老人想了却几十年的回家愿望,明明进了村子却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成人见了也不相识。故人已逝,故园已没,眼前的一切不复年少的记忆,心愿没有了却徒增遗憾。偶尔返乡探亲的中年游子会觉得自己曾经成长的农村太冷寂萧条,想要回来寻找些什么却发现失落得更多。求学回家的少年适应熟悉了城市里简单的人物关系,面对邻里街坊忘记了该如何称呼。城市里生长早已隔代的小孩回归父母的故乡眼神里不是新奇而是多了几分嫌弃,躲在车里双脚不愿意落地。不曾沾过故乡地气的孩子啊,哪里来的乡土认同感?

我们家的老房子有十来年无人居住,院里几场雨过后青草没膝,绿树葱郁,荒芜中透着生机。这座三十多年的旧屋,虽门窗完好,也难掩衰旧之势。周围邻里乃至全村荒废的院落大抵如此,长满荒草,甚至屋檐坍塌,围墙倒落。一面是城镇的建设与繁荣,一面是农村的破败与衰落,切近得就在咫尺,望过去,又仿佛隔山隔水,新生与毁灭都这样毫无遮掩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无论是背井离乡还是守住家园,无论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还是被时代潮流裹挟着前行,都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我们不想改变当年的淳朴自然亲切和谐,却不由自主地被迫改变着;我们想改变村子的落后贫瘠愚昧乱象,又感到无能为力。不论情愿与否,我们曾经成长、生活多年的村庄,正在如蚁溃堤一般 ,一点点败落。这种败落像刺,深深地扎进肉里,看不见伤口,却是硬生生的疼。时间一长,还会用偶尔的疼痛来提醒败落的延续。我们既留恋着成长的温情,又怨恨着它多年的贫弱,看起来什么都变了,又好像一切都没有变。家乡渐行渐远,乡土观念越来越淡薄,到了四海为家的时代,偶见炊烟时是否有人会在心里生出丝丝缕缕的乡愁?日暮时分会不会有人能想起乡关何处?

年轻人离开了,孩子的成长也是为了离开走得更远。弯腰拄杖的老人眼睛望不到远方,土地是唯一的守望。逝者躺在黄土里,永远听着岁月里鸟的鸣叫。叶落了,有的被风吹向远方,有的终究还是要归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