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界限和安全感的建立...

 中外比上 2015-12-29
                          自我界限和安全感的建立 2015-12-29 10:41 阅读(30)
 导语: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有的时候,你是否会遇见这样的人。他很随便的使用你的东西,在没有和你招呼之前就轻率的使用。然后之后又不和你说一声。或者在爱情之中,你觉得自己属于对方,而对方的感情直接影响了你。而在心理咨询中,经常有一些初学咨询的朋友遇见这样的情况,就是那些来访者先说了一大通之后,接着问咨询师,“帮我出出主意吧!我全靠你了!”.............
  这些现象其实包含着什么呢?
  在当今客体关系理论的研究中,这是属于自我和他人的界限混乱的概念。类似的概念之前还曾经出现在格式塔疗法的界限或者界限的概念中。
  界限一般是指一个的行政范围或者一个区域,在区域和别的区域之间有着一种界线的划分。当我们看见以上事例时,我们会发现其实在其中界限的划分被混淆了。

  界限混淆不仅存在于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咨访关系中,同样也存在于亲子关系中。

  前几日一位妈妈带着她13岁的女儿来咨询,妈妈问:“为什么我们与孩子沟通那么难,经常与父母吵架。
  最近因为参加一个课外社团的事情,与父母发生冲突,在自己的手上划出道道伤痕伤害自己,手臂上的伤痕还没有完全好,今天早晨竟然从自己家两楼的阳台上跳了下去,幸好下面是草地,孩子没有摔坏。
  我们对她那么好,事事都为她考虑,从小到大每件事情都是我亲自为她安排好,为什么孩子还要这样做?我真的不明白!”
  这位妈妈一口说完,眼里含着泪。妈妈伤心、委屈,自己付出了这么多,非得没有得到一丁点的回报,相反却换来孩子极端不领情,竟用轻生来惩罚父母。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来看看女儿的想法。
  女孩说:“我感觉生活没有意思,我想自己做决定吧?心里又很害怕,听爸爸妈妈的选择吧?我又不甘心,那不是我喜欢的。
  就刚才妈妈说的那个社团问题,妈妈想让我选择诗歌社团,因为妈妈非常喜欢诗歌,但是我喜欢摄影社团,妈妈说那个对学习没有什么帮助,非要我选择诗歌社团,我很生气,但是没有勇气对抗妈妈。
  我从小就这样,妈妈喜欢的事情我就去做,这样妈妈会高兴,如果我做了妈妈不喜欢的事情,妈妈就会不高兴给我脸色看,我就很害怕。
  一直这样过了这么多年,我够了,我不想过妈妈喜欢的那种人生,我想过我自己的人生,但是今天我才发现我没有这个胆量和勇气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觉得这样活着没有什么意义。”
  这个案例中,妈妈以爱的名誉入侵了孩子的界限中,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妈妈却事无巨细地替孩子做了,孩子在过父母的人生,不是自己的人生。
  父母的这种跨越界限的爱,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孩子层层围住,孩子想挣脱网,却又害怕危险,不挣脱网,却又不甘心。
  尤其是青春期来临自我意识觉醒的孩子,这种矛盾冲突是导致孩子做傻事轻生的主要原因。
  当孩子幼小的时候,一切都是由父母代劳,父母决定孩子的一切。
  当孩子开始走路的时候,孩子摔了一跤,父母会立刻奔过去,把孩子抱起来。在这件事情上,孩子摔倒是自己的事情,孩子需要自己想办法爬起来,但是我们的父母却把这件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立刻扶起孩子,这一举动,父母就越界了。
  而孩子呢?就会习惯于本是自己的事情当成父母的事情来依赖父母,这样下去,随着年龄的增长,睡觉成了父母的事情,吃饭成了父母的事情,学习成了父母的事情,甚至长大后选择什么对象与谁恋爱都成了父母的事情……
  孩子从未自己选择过,面对独立选择,他们的心中怎能不害怕呢?如果害怕只有选择逃避,轻生就是最好的逃避方法。
  当孩子开始上学的时候,父母的行为常常跨界,把本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全部义不容辞地承担下来,因此孩子本能地认为这些事情都是父母的事情,不是自己的事情。
  比如:帮孩子背书包、接孩子上下学、给孩子买生存之外额外的东西等等,如果有一天父母忘记做了或者漏做了什么事,孩子会冲着父母发火,全然没有感恩之心,还嫌父母做的不够多不够好。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孩子的心中没有界限感,父母的越界付出模糊了这种界限,孩子认为这些事情都是父母的事情,不是自己的事情,而事实是这些事情恰恰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溺爱出的孩子几乎都是白眼狼的缘故。
  当孩子长大成人,开始考大学的时候,缺乏界限感的父母又把这件事当成了自己的事情,上什么大学、填什么志愿、学什么专业、选择什么城市等等,都成了父母乃至家族的事情。
  大人们热心的帮助孩子选择,却全然忘记了这件事情的主角——孩子,没有人问孩子是否愿意,孩子的意见是什么?父母把自己当成了那个考大学的人,界限模糊的分不清谁是主角。
  这样培养出的孩子走上社会后,也缺乏界限感,他们不知道怎样融入集体,不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干的事情,什么是别人干的事情,往往给上级一种没有眼色,工作被动不积极等负面印象,对孩子将来的前提有很大的影响。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上,也很难觉察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用自己的意识去猜测他人,造成人际关系的困难。
  更可怕的是这样界限模糊的育儿模式会传给下一代,造成又一个痛苦亲子关系的轮回。
 
  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渐形成的。胎儿在母亲体内,他感觉到他和母亲是一体的,母亲就是他,他就是母亲的一部分。出生以后,虽然在肉体上与母亲已经分开,但在心理上仍然是连在一起。没有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他一天也活不下去。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与母亲的心理距离也就越来越远。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与母亲在心理上分离的过程。分得越开,也就意味着成长得越好。
  遗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与母亲一部分分开、另一部分还连在一起的状况,这是一种不完全的成长。换一种说法,就是:处于这种状况的人,他的自我与母亲之间的界限不清楚。
  这种界限不清楚的状况会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际关系中。具体表现是:
  一方面,他会过多地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分地渴望他人了解自己,并过度地依赖他人,希望他人在本来该自己做出决定的方面代替自己做出决定;
  另一方面,他会过多地想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以便获得与别人融为一体的感觉,还想别人依赖自己,希望参与别人即使是很私人化的决定等等。
  在自我界限不清楚的人的内心里,总是存在着成长与不成长之间的冲突。

成长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

曾经有科学家做过植物成长的力量的试验:用一些较薄的铁条捆住小南瓜,小南瓜慢慢长大,轻而易举就把铁条绷断了。然后逐渐增加铁条的厚度,直到铁条的厚度到了预计值的十倍时,才没有被绷断。植物的成长的力量都如此惊人,人的成长的力量就根本无法测量了。
  想想一个一岁的小孩能做什么,再想想一个三十岁的男人能做什么,就知道成长是怎么回事了。
  但是,不成长的力量同样也是很大的。
  这是因为,不成长有很多的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孩童式的安全” 
 
小孩在学步的过程中,走几步就回头,抱住妈妈的腿,那是为了安全;
 再长大一点,打开自己家的房门,看见有陌生人走过,把门一关,又跑回来抱住妈妈,那也是为了安全。在孩子心中,只要与妈妈融为一体,就什么都不怕了。
这种心理会保持到成年,一个没有充分成长的成年人,他会下意识地感到,只要跟另外一个人变成一个人,就会有安全感,这是一种共生的模式,自我界限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了。
 成长从来都是以突破安全感为前提的,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人对食物和性的需要,所以对安全感的追求,可以强大到与成长的力量抗衡的程度。
 
第二个好处是:可以获得想象的、虚假的温情

  从生理的角度看,在我们用手触摸边界很清楚的物品,比如表面光滑的硬物时,我们的感受是它是它、我是我,较少有交流的体验。但当我们触摸一件软的、毛茸茸的物品时,我们就会感觉到与该物品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和某种意义上的温情。
  心理上也是如此,在我们觉得与一个人没有边界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地感到来自他的温情,即使这些温情是我们自己想象的,也可以暂时帮助我们抵御人世间的风寒。
 

第三个好处是:可以控制他人

  当然,这种控制感也是想象的、虚假的。需要这种控制感的原因是,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都不太自信,他不能肯定别人会对他好,所以需要控制他人的态度,这样可以让自己感到有信心一些。
  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这些好处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好处。
  如果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身上,这样的安全感是很不稳定的;假想的温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露出其本来的面孔,结果是更令人难以承受的冷漠;
  而假想的控制感,会使人觉得自己对他人有巨大的权力,这迟早会导致关系的破坏。不仅如此,在他控制别人的同时,他自己实际上也失去了自由,他时常会有被别人控制的感觉,言行举止都会过多地考虑别人会怎么想,就好像在为别人而活着。

成长本身才会带来真正的安全感

     
因为这种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所以它非常稳定可靠。当然,即使是一个成长得很好的人,也会需要温情,但是他所感受到的温情是真实的,不带任何虚情假意。
  至于控制感,他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理性的控制除外),他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别人对他的态度的好坏,对他的自信心没有任何影响。
  要在心理上划清与他人的界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久的努力。
 

  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在哪些看法、情感和行为上与别人的界限不清楚。
  然后一条一条慢慢地在那些不清楚的地方画上清楚的线。
  这样做会有一些痛苦,但也会有更多的成长的喜悦。
 

  自我界限清楚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别人,也就是说,他并非在任何情形下都自己承担一切,拒绝别人在情感上和行动上的支持。
   自我界限清楚意味着,一个人与他人接近,但没有近到他失去自己的程度,也没有近到把别人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的程度,他还是他,别人还是别人;与此同时,他也不会离别人太远,不会远到丧失爱自己想爱的人的能力和可能性,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他会从别人那里获得不虚假的安全感与温情。 
   即使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朋友之间,每个人也都应该有清楚的自我界限。 
   那种消弭了自我界限的情感,迟早会对身处这种情感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造成伤害。也许有人会说,在这样亲密的关系中把界限弄得那么清楚,会不会使关系变得很冷漠?回答是不会。
  因为自我界限清楚,并不意味着没有情感。而且,两个都有着清楚的自我界限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深厚、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
  让我们近一点吧,因为我们都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不要近得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或者我们互相离远一点吧,但是不要远得在我们彼此需要爱的时候,听不到对方的声音。
  就像一个宏伟的宫殿,所有的柱子都是独立平行独立的,才能更好稳定的承载重量。
  
  
为你的亲密关系建立该有的界限吧,无须太远不会太近,因为只有你的自我成长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感。

  
家长朋友们,明白了界限感之后,在我们养育孩子时,一定要给孩子明确什么事情是孩子的事情,什么事情是父母的事情,然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种界限感要从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的时候就开始了。给孩子形成明确的界限感,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和责任心,还能让孩子拥有一颗温暖感恩的心。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