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论坛/15期

 杏坛归客 2015-12-29

  

情景交融出好诗

谭连元

       清文学家叶燮曾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也就是说,写诗不能违背真实思想,要将真情实感融入景物之中,使诗的境界达到情景交融,这样的诗才能激起读者共鸣。

       唐天宝14年(公元755年),李白前往安徽泾县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以自酿美酒款待他。李白临走时,汪伦又来殷殷送行。于是李白写了一首留别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展示一副离别的画面。诗的后半是抒情,自己正要离岸乘船,看到汪伦来送他,触动了离人的情怀。他用比物的手法写出即使潭水深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的深情,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的情感,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也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晚唐时期,诗人杜牧去南京夜泊秦淮河,当他听到“亡国之音”时,写了一首借古讽今、寓意深远的七绝《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河穿过南京市区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贵族、官僚们享乐游宴的场所。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唱什么是由听者趣味而定。“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座中的欣赏者——贵族、官僚们。《后庭花》即乐曲《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创作。陈后主即陈叔宝(南朝皇帝),在位时荒淫奢侈,沉湎声色,终于亡国。因此,《后庭花》被后人看作是“亡国之音”。这首歌曲的音声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当时正是衰败的晚唐时期,触景生情,于是写出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佳句。

       公元1129年,时金兵入侵,南宋女诗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流亡南方,去芜湖,途经和县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想到项羽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于是咏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古喻今,对当时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行径,进行了无情的讽刺。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人活着就要活的英武有为,死也要死得慷慨壮烈。

       李清照的这首诗情景交融,堪称完美。

       1936年冬,陈毅同志在梅山被围,负伤痛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出,故留诗《梅岭三章》于衣底: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召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整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三首诗表明,陈毅是在极其艰难,濒于绝望的情况下,抒发出投身革命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的,即使死了,到阴曹地府也要召集旧部“斩阎罗”。这样情景交融的好诗,能不感人肺腑吗?

       以情感人,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写诗更不例外。单纯描景状物的诗词,古来有之,但难成佳作。只有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景物之中,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们军旅诗词爱好者,尤其是老同志,戎马生涯几十年,走遍大江南北,到过天涯海角,经历过风风雨雨,一定遇到过很多感人肺腑的事情,动人心魄的情景。诚望大家多写一些真情实感,情景交融的好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