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神经麻痹

 51我影随风 2015-12-29
面神经麻痹
【处方 1】 当归、川芎各 10g,蜈蚣 3 条,蝉蜕、甘草各 6g,鲜地龙 10 条(焙干酒炒同煎),乌附片(先煎半小时后再加其他药同煎)、防风、钩藤、僵蚕各 13g。
制用法 将上药水煎 3 次,分 3 次温服。每日 1 剂,饭后服。
疗效 用上药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瘫)患者 24 例,其中,治愈 20 例,无效 4 例。治愈者最少服 3 剂,最多服 12 剂。
【处方 2】 斑蝥 3 只,巴豆 3 枚(去壳)。
制用法 将上药共研成粉,用食用植物油调成糊状。选择外地仓、下关穴(据笔者体会,医者用手指牵拉患侧颜面部不同部位,观察鼻唇沟稍移向患侧,或用手指牵拉太阳穴附近,观察眼闭合至最小时以指压处定为贴药部位,疗效更佳),将药物涂于无菌敷料上约 5 分
硬币大小,夏秋季保留 5 小时,冬春季保留8 小时。每次敷两个部位。取去敷料后,即可见大小不等之水疱,此时勿用水冲洗,待其自行干燥,结痂脱落。每 7 天敷药 1次,3 ~ 5 次为 1 个疗程。
疗效 用上药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 13 例,其中,1 次治愈者 1 例,2 次治愈者 5 例,3 次治愈者 6 例,好转 1 例。注 贴药部位需选好,但不一定在穴位上。药物稀稠适宜,以稍稀为度。敷药期间,切忌颜面部再受风寒。
【处方 3】 斑蝥 1 ~ 3 只,巴豆仁 2 ~ 3 粒,麝香 0.02g,鲜柳枝头(带叶 3 ~ 5 片)1 枝,鲜生姜 1 块(约 5 ~ 10g)。
制用法 将上药共捣烂为泥,贴患侧下关穴或太阳穴,颊车穴。向左歪贴右侧,向右歪贴左侧。当患者贴药处有热性刺痛感时,即将药物除去。起水泡后,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水泡之下端,流尽毒液即可,每隔 7 ~ 10 天贴药 1 次。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疗效 用上药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 75 例,其中,1 次治愈者 43 例,2 次治愈者 22 例,3 次治愈者 5 例,3 次有效者 3 例。无效 2 例(贴药中断或转诊者),总有效率为 97.3% 。从临床病例观察中所得,病程越短,治愈越快;相反,病程长者,治愈则慢。老年人、儿童治愈慢。
【处方 4】 牛蒡子 30 ~ 40g,白芷 6 ~ 10g。
制用法 可根据病情,用量由小逐渐加大。先煎牛蒡子,沸后煎 1 小时,再加入白芷同煎 3 次,每次煎 30 分钟左右。每剂煎汤量宜多些,至少 600ml,每次服 200ml,1 日 3 次温服。每日1 剂,直至痊愈。除个别患者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 1 ~ 2 次外(不需停药,继续用药 2 ~ 3 天,大便次数可恢复正常),未见其他的副作用。服药期间,不配合其他中西药物或针灸等疗法。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好;病程越长治疗效果越慢。
疗效 用上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 20 例,均获痊愈。治愈率为 100% 。治愈天数为 15 ~30 天,平均每例服药 25 剂。
【处方 5】 牛筋草、马鞭草各 30g(鲜品加倍,更佳),钩藤、葛根、菊花、防风各 15g,白芷、当归、僵蚕各 10g,蜈蚣 3 条,生甘草 5g。
加减 病久,风痰恋络者,加天麻、白芥子;气虚者,加黄芪。儿童剂量酌减。
制用法 每日 1 剂,水煎服。
疗效 用上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53 例,其中治愈 50例,好转 3 例,总有效率为 100% 。
【处方 6】 黄芪 15g,赤芍、川芎、地龙、白附子各 10g,归尾、桃仁、红花各 6g,蜈蚣 1 ~ 3 条。
加减 风寒客经络者,加桂枝、防风、白芷;风邪中经络者,加防风、荆芥;风热犯经络者,加桑叶、菊花。
制用法 将上药水煎 3 次后合并药液,分早、中、晚内服,每日 1 剂。
疗效 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面神经麻痹 39 例,其中治愈 35 例,有效 3 例,无效 1 例,总有效率为 97.4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