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林州  合涧三岩

 博物洽闻 2015-12-29

  合涧三岩  

  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岩”是巨石突起形成的山峰。而我们林州人,则常把山体回缩的部分和伸出的下方称“岩”。林州多山,带岩的地名自然也不会少,稍加数算,知名者也有二三十个。这些五花八门的名字,有的与人文历史有关,有的和自然形态相连,有的则和神话故事搅到了一起。现以“合涧三岩”为例作一说明。

  仙人岩

  仙人岩位于合涧村西七里栖霞谷内,名称源自一个历史故事。

  据《太平寰宇记》《颜修内传》等史籍记载:“周朝末年,隆虑道士卢子綦,在隆虑山栖霞谷仙人岩无忧洞隐居,教友人乔顺之子乔璋、乔瑞二幼童习练清虚之术,服‘飞龙丸’千年不饥,师徒三人皆可白日飞升。”“仙人岩”一名即此而始。

  在充满迷信色彩的封建社会,这个消息无疑是惊动朝廷的特大新闻。三国魏文帝曹丕的著名诗词:“西山何其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指的即是此地。隋唐时期林虑(林州前称)两次改名“岩州”,金代水冶设隶属林州的“辅岩县”,以及宋、明两代林州内设“仙岩乡”,民国时期,合涧大桥定名“仙岩桥”等,均与此事有关。

  仙岩

  我市有两个仙岩村,一个在合涧镇,一个在任村镇。合涧镇仙岩即今日的合涧村。村名来自村西栖霞谷内的仙人岩。《河南省古今地名词典》云:“仙岩村,古村名,地处山口。村西有栖霞谷,故地即今林县合涧村。”

  栖霞谷内的仙人岩出名之后,慕名而至者络绎不绝。因该岩地处深山,交通极为不方便,加之谷内人烟稀少,出山之口便成了人们进山朝圣的必经之路和集散之地。据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雍氏祖碑记载,当时这里就已有了村落。因此地距仙人岩只有六七里路程,人们便将此村称作“仙人岩”,简称“仙岩”。

  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这种玄虚之事越来越怀疑,至明朝年间,便产生了改名的想法。因该村地处诸山涧合流后的出山口,便将村名改为了“合涧村”。明嘉靖《彰德府志》云:“自是谷深四十里,二山相合,中有溪流,谓之合涧。谷前有居民数百家,谓之合涧村。”

  合涧地处晋东南和林县的交通要冲,是林州著名古集。林县人将小麦、棉布运往山西壶关、平顺等地,换回土豆、小米、豆类;山西人将铁货、麻、煤炭运至合涧,再将小麦、棉布带回。在通往山西平顺县花园梯的台阶上,至今仍留有昔日行商脚夫艰难跋涉的痕迹。

  看金岩

  看金岩位于合涧村西金牛山上。此名来自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有个老奶奶,整天赶着一头金牛,在山岩内拉着金磨磨金豆子,一天能磨一斗一升。老奶奶常拿着这些金豆子,去救济来往过路穷人。那时候,林县的土地产粮不多,有的穷人便从山西挑来粮食,到合涧集上卖,从中挣个苦力钱。有一次,一挑夫走到看金岩下,天下起雨来,便进岩里避雨。这时候,看金岩老奶奶出来了,端着个金簸箕,赶着金牛拉金磨,一边磨一边唱:

  金牛金牛你莫站,磨下金豆救穷汉,

  穷汉穷汉你莫贪,贪心没够海没边。

  唱着唱着,金磨上“滴答儿”掉下一个金豆子,老奶奶捡起来,交给挑夫。挑夫回到家,用金豆子换了头大骡子,驮粮食,开粮行,没过几年便发了家。他老记着老奶奶的话,不贪不义之财,过了一辈子平安日子。

  打那以后,看金岩出了名,许多人都来看金岩烧香磕头,希望老奶奶也施舍给一个金豆子。可是,老奶奶却从没露过面。不知又过了多少年,看金岩下来了个响子班,有敲鼓的,有打锣的,有吹号的,有捧笙的。他们是从山西“行事”回来,路过这里的。到了看金岩下边,下起了大雨,十几个人都淋成了落汤鸡。看金岩老奶奶看他们挺可怜,就现出了真身,笑盈盈地端着金簸箕,赶着金牛拉金磨,一边赶牛一边唱:

  金牛金牛你莫站,磨下金豆救穷汉,

  穷汉穷汉你莫贪,贪心没够海没边。

  正唱着,又“滴答儿”一声掉下个金豆子来。还没等老奶奶拿起豆子,他们就乱了套。打鼓的说,金豆子是他先看见的,该归他;敲锣的没等他说完,伸手就去抢;吹号的没吭声,转身就去牵金牛;捧笙的把笙也扔了,双手抱住金磨不丢……老奶奶一看这场面,一挥手,“咕咚”一声响,岩洞门合住了,把响子班的人全关在了里边。从此以后,看金岩的门再也没开过。当地传说:每逢阴天下雨,还可以听到响子班在岩里奏乐,奏的是“哭皇天”的调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