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闻话语中的言语表征研究”中期沙龙纪要

 wangdong_9216 2015-12-30

  2010年6月9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新闻话语中的言语表征研究”中期学术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楼一楼门厅举行。本次学术沙龙由中文系副教授黄敏主持,并有校内外专家及研究生等参加。

\

  课题负责人黄敏副教授首先简单汇报了课题的进展情况,然后重点介绍了课题的一个子项目“新闻话语中引语的元语用学研究”中用言语表征建构媒体框架的情况。黄敏老师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新闻话语中重要的言语表征类型——引语的元语用功能,力图揭示记者如何在对他人话语的引述中叠加进自己的声音,如何在对他人话语再现的同时进行隐性评论的,以及在引述多方言语时,如何调动不同的引述方式以达到表面上均衡地呈现各方观点,但暗中却传达了一定的价值倾向的。

  其研究的主要观点如下:

  (1)新闻是一种典型的元语用话语。一个新闻报道一般包括两个内容:对事件的描述和对言语的描述,而在具有冲突性的报道中,关于事件所说的话比事件本身更重要。在新闻报道中,记者报道某个人物的言语,也就将一件过去的言语事件所具有的声音带到了当前报道进行的语境之中,新闻报道因此成为“双重声音”,被报道者和报道者这两个不同的声音在报道中被叠加。而在报道一个事关多方的复杂事件时,记者往往要将多个人物的话语有机地组织到一个报道中时,这个叙事总体就不仅是“双重”声音,而是“多重”声音。尽管Bakhtin将新闻报道之类的文体与小说话语中的被报道言语严格区分,认为在后者中作者意识形态视角对被报道言语的 “渗透”和“侵蚀”非常强烈,而在前者中,被报道言语的固定性、客观性和权威性使其能抵制作者的操纵,得以在外在框架上宣示自己的独立权力,但事实证明巴赫金显然低估了记者在报道中的能动性。

  (2)根据初步调查,新闻中的引语主要有: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切取引语等四类。从直接引语到间接引语到自由间接引语再到切取引语,这一系列的转换模式并不是一个中性信息渠道体系,而是一个渗入了报道者主体意识的操作体系,它既表达了报道者的看法和评价又没有伤害新闻的可靠信。正因为各类引语具有不同的功能,当特定语言中存在多种报道言语的方式时,选择其中一种而舍弃其他则往往蕴含着说话人一定的动机。

  (3)大多新闻报道往往不限一则引语,而是多条引语,记者在处理具体报道时有两个可操作空间:一是引语数量,二是引语模式。报道者可赋予某方以较多的引语源和引语数量,建构一个彼此支持和证明的事实性网络,尽管报道者没有明确断言某方为真,但通过不同引语源和引语之间的互相证明,以凸显某方的真实性。另外,报道者还可赋予不同引语不同的引述方式来间接地表达倾向性。

  (4)新闻报道实际上是一个单个的叙述声音讲述不同话语的混合物,报道者借助各类引语在文本中达成的双重甚或多重声音实际上是报道者对于人物语言的操纵后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报道者使人物言语朝着自己话语方向移动,“作者通过在本身已有并保持着其语意意图的话语中插入新的语意意图来利用别人的话语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被报道话语实际上是被建构的,貌似客观的引语实际上只是新闻意识形态的又一个指示器,通过媒体及记者的意识框架,人物言语常常被肢解、曲解并打上不同的情态色彩。

  沙龙的参与者就课题的工作进行了热烈而深刻的探讨,对目前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但认为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1)“言语表征”的范围还需进一步界定,比如是否可涵盖“思想表征”等边缘类型?(2)如何确定言语表征的语境?它们对言语表征的具体影响如何?(3)言语表征在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中是否存在差异?在不同类型的报道中建构新闻框架的策略是否一致?这些讨论不仅丰富了有关问题的认识,而且有助于课题研究的完善和结题,最后,整个学术沙龙在热烈而活跃的气氛中结束。
  
  
    2010年6月9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新闻话语中的言语表征研究”中期学术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楼一楼门厅举行。本次学术沙龙由中文系副教授黄敏主持,并有校内外专家及研究生等参加。

\

  课题负责人黄敏副教授首先简单汇报了课题的进展情况,然后重点介绍了课题的一个子项目“新闻话语中引语的元语用学研究”中用言语表征建构媒体框架的情况。黄敏老师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新闻话语中重要的言语表征类型——引语的元语用功能,力图揭示记者如何在对他人话语的引述中叠加进自己的声音,如何在对他人话语再现的同时进行隐性评论的,以及在引述多方言语时,如何调动不同的引述方式以达到表面上均衡地呈现各方观点,但暗中却传达了一定的价值倾向的。

  其研究的主要观点如下:

  (1)新闻是一种典型的元语用话语。一个新闻报道一般包括两个内容:对事件的描述和对言语的描述,而在具有冲突性的报道中,关于事件所说的话比事件本身更重要。在新闻报道中,记者报道某个人物的言语,也就将一件过去的言语事件所具有的声音带到了当前报道进行的语境之中,新闻报道因此成为“双重声音”,被报道者和报道者这两个不同的声音在报道中被叠加。而在报道一个事关多方的复杂事件时,记者往往要将多个人物的话语有机地组织到一个报道中时,这个叙事总体就不仅是“双重”声音,而是“多重”声音。尽管Bakhtin将新闻报道之类的文体与小说话语中的被报道言语严格区分,认为在后者中作者意识形态视角对被报道言语的 “渗透”和“侵蚀”非常强烈,而在前者中,被报道言语的固定性、客观性和权威性使其能抵制作者的操纵,得以在外在框架上宣示自己的独立权力,但事实证明巴赫金显然低估了记者在报道中的能动性。

  (2)根据初步调查,新闻中的引语主要有: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切取引语等四类。从直接引语到间接引语到自由间接引语再到切取引语,这一系列的转换模式并不是一个中性信息渠道体系,而是一个渗入了报道者主体意识的操作体系,它既表达了报道者的看法和评价又没有伤害新闻的可靠信。正因为各类引语具有不同的功能,当特定语言中存在多种报道言语的方式时,选择其中一种而舍弃其他则往往蕴含着说话人一定的动机。

  (3)大多新闻报道往往不限一则引语,而是多条引语,记者在处理具体报道时有两个可操作空间:一是引语数量,二是引语模式。报道者可赋予某方以较多的引语源和引语数量,建构一个彼此支持和证明的事实性网络,尽管报道者没有明确断言某方为真,但通过不同引语源和引语之间的互相证明,以凸显某方的真实性。另外,报道者还可赋予不同引语不同的引述方式来间接地表达倾向性。

  (4)新闻报道实际上是一个单个的叙述声音讲述不同话语的混合物,报道者借助各类引语在文本中达成的双重甚或多重声音实际上是报道者对于人物语言的操纵后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报道者使人物言语朝着自己话语方向移动,“作者通过在本身已有并保持着其语意意图的话语中插入新的语意意图来利用别人的话语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被报道话语实际上是被建构的,貌似客观的引语实际上只是新闻意识形态的又一个指示器,通过媒体及记者的意识框架,人物言语常常被肢解、曲解并打上不同的情态色彩。

  沙龙的参与者就课题的工作进行了热烈而深刻的探讨,对目前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但认为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1)“言语表征”的范围还需进一步界定,比如是否可涵盖“思想表征”等边缘类型?(2)如何确定言语表征的语境?它们对言语表征的具体影响如何?(3)言语表征在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中是否存在差异?在不同类型的报道中建构新闻框架的策略是否一致?这些讨论不仅丰富了有关问题的认识,而且有助于课题研究的完善和结题,最后,整个学术沙龙在热烈而活跃的气氛中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