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缘何脾之大络设为大包

 wyfx100 2015-12-30

编者按:昨日有范姓同学问及脾经本有络穴公孙,为何又设大络大包?一时间难倒我了,经查阅文献,感觉此篇文章讲解深意,可以解惑,拿来共享!

大包其意有二:一曰穴位,位于渊腋下三寸;二曰络脉,十五络脉之一。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脉,走向表里经,以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足太阴脾经已有足太阴之络公孙,为何又有脾之大络大包?现就此浅论如下。

大,广大也。包,包容,包罗,周遍也。指广大之人体,为先后之气所包罗,由于先后天之气,可以荣敷周身,故能“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内观经》)。杨上善曰:“脾为中土,四藏之主包裹处也,故曰大包也”。意为脾土居四藏之中,有如受四藏所包裹,故曰大包,大包为脾之大络,其经气行经,由周荣斜抵胁肋,交贯肝胆心包各经,又与心肾脾胃四经接近,“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肋”(《灵枢、经脉》),十二经中独此经与他经接连最广,故以脾经为总统十二经络,称其最终斜行一段经线为脾之大络,而名其大络之末,穴为大包,寓于大包容,通达周布之意也,《针灸大成》曰:“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经灌溉五脏”。故其治病之义可知,而大包之意可见矣。

大络有别于络,足太阴之络是四肢部的络,别走足阳明,沟通足太阴与足阳明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属于“经”的分支,脾之大络则是躯干部的络,其“布胸肋一一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通于“脏”,突出脾与四肢百节的联系,故称为脾之大络。

五脏中大络唯脾脏所独有,因脾居中焦,与胃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中胃只起受纳作用,而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灌溉五脏,洒陈六腑,濡养百骸则必赖脾的健运。正如:“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察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太阴阳明论》),其目的就是强调脾胃的重要性。人们会问《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脏象何如……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为何胆经不出一大络,如何理解“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对此各家看法不一,有胆主决断说;有胆气助正抗邪说;有肝主左而升说;有胆寄相火说;有少阳为枢说;有胆主春生之气说。决断乃为判断之意,只有中正无偏私,才能判断正确,故言十一脏取决于胆,即十一脏判断于胆,或胆封断十一脏,判断十一脏与四季气候的配合正确与否,归根结底,就是天人相应的关系,非脏腑之间功能的关系。

五脏中有脾之大络一一大包,六腑之中亦有胃之大络——虚里。因虚里不属补泻之类,故不在诸络之列。如《针灸聚英》所说:“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脉宗气也,而不系于补泻之列,盖中焦之气盛衰,而宗气为之盈缩,取之三里以下其气,而宗气之盈者消,调之三里以补其气,而宗气之耗者滋,则其气未尝不补泻也,特以非别走他经,故不在诸络之例”。

人体有任脉络沟通腹部经气;后有督脉络沟通背部经气;侧面则有脾之大络,出腋布胁,沟通胸胁部经气,这样躯干的前、后,侧三部各有一络,加上四肢部的十二络,使人体上下左右,内外后前,紧密联系,组成一有机整体,所以足太阴脾经既有四肢部一络,又有躯干一络,公孙属于四肢部十二络之一,脾之大络大包属于躯干部三络之一。

正如清代张隐庵注解所云:“夫脾之大络者,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灌溉于五脏四旁,从大络而布于周身,是以病则一身尽痛,百节告纵,而血络之若罗纹,以络于周身;足太阴之大络者,止并经而行,散血气于本经之部分,是以足太阴脾脏有二络也……曰足太阴之大络,曰脾之大络,分脾脏、经气而言也。

以上所述,仅为个人看法,其中错漏难免,望读者斧正。


本文作者为许建阳、胡黔生,导师 张和媛、路绍祖,本文刊于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二期45-46页。尊重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