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袖

 陋室书屋2 2015-12-30
郑袖
郑袖
郑袖
 
  郑袖,战国楚怀王宠妃。郑袖美貌而极妒,性聪慧。楚王宠爱魏美人,郑袖设计让怀王割了魏姬的鼻子。传说中,郑袖迷恋三闾大夫屈原而不得遂诬告屈原,令怀王疏远之,将之发配汉北。屈原终身郁郁不得志。郑袖还干预朝政,收受贿赂,放走张仪,令楚国终至“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人物简介

郑袖与楚怀王
郑袖与楚怀王

  郑袖,战国时人,楚怀王宠姬。魏王曾送给楚怀王美女。袖善待以示不妒。阴教美女见王时要以手掩鼻。王问之于袖,袖以“恶王之臭”对。王乃割去美女鼻子。后王欲张仪求美女,袖恐,乃贿张仪以多金。张仪以“遍行天下,未尝见如此美者”以对,而作罢。

  郑袖美貌而极妒,性聪慧。楚王宠爱魏美人,郑袖设计让怀王割了魏姬的鼻子。传说中,郑袖迷恋三闾大夫屈原而不得遂诬告屈原,令怀王疏远之,将之发配汉北。屈原终身郁郁不得志。郑袖还干预朝政,收受贿赂,放走张仪,令楚国终至“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生平事迹

版本一:《内储说下》·掩鼻计

  魏王遗荆王美人,荆王甚悦之。

  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爱为之。

  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养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夫人知王之王不以己为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

  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知之也。”王强问之。

  对曰:“顷常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夫人先戒御者曰:“王适有言,必亟从命。”御者因刀而揄刀而劓美人。

版本二:妒妇害美,诱妾掩鼻

  《战国策·楚四》和《韩非子·内储说下》记述了楚王夫人郑袖妒害美人而采取的掩鼻之计。魏王给楚王送来一位美人,楚王非常喜爱。夫人郑袖顺承楚王之意,也很喜欢新来的美人,她为美人购来衣服玩好,备下宫室卧具,一任美人选择,其喜爱美人的程度超过了楚王。楚王知道郑袖不嫉妒美人,很感激她。这时,郑袖对美人说:“大王很喜欢你的漂亮容颜,但不喜欢你的鼻子,你以后见了大王,就用手掩住自己的鼻子。”美人照郑袖说的办了。楚王见美人一到自己跟前就掩鼻子,就向郑袖询问原因,郑袖遮遮掩掩地回答不知道。楚王一再逼问,郑袖回答说:“不久前她曾说大王身上有臭味,她闻见难受。”楚王听了非常生气。次日,楚王又召郑袖、美人三人同坐,郑袖事先告诫楚王身旁的人说:“大王今天如有命令,必须立即执行。”三人坐下后,楚王让美人靠前,美人又遮掩了鼻子,楚王勃然太怒,下令割掉美人的鼻子,身旁持刀人立即执行了命令。

  郑袖的掩鼻计是出自妒妇的陷害。郑袖先以讨大王更为欢心的名义诱骗美人掩鼻,然后又向楚王另说一套,诬陷美人掩鼻是遮掩楚王臭味。在郑袖的引诱煽动下,美人和楚王对掩鼻各有了不同的理解,美人为讨楚王欢心,每见楚王辄掩鼻,楚王则将掩鼻看成是对自我尊严的严重伤害。可以想像,没有鼻子的美人再也难得楚王宠爱,郑袖除掉情敌的图谋于是乎靠楚王实现。

  和费无极借刀杀郤宛一样,郑袖的掩鼻计也是以讨人欢心的名义首先引诱被害人做出某种动作,然后又从中作祟,把这种动作故意解释成是对被讨欢者的伤害,借势力强大的被讨欢者之刀除掉讨欢的弱小者,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施计的整个过程中,郑袖作了如下三步的配合:第一,施计前顺承楚王之意对美人百般照顾,骗取美人的信任,又向楚王留下不嫉妒的印象,这样就消除了美人和楚王对自己的任何戒备,为计策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第二,当楚王向她追问美人掩鼻的缘由时,她故意遮遮掩掩,做出知而不答的姿态,引诱楚王一再逼问。当她以佯示不得已的形式回答楚王、诬陷了美人时,楚王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陷害,反而以为郑袖的原初本意是要保护美人,从而彻底相信了郑袖的诬陷,不知不觉地坠入了郑袖的圈套。第三,郑袖挑拨得楚王心怒美人,她情知楚王将要惩罚美人时,适时交待身边人必须迅速执行王令,使楚王的惩罚美人之令没有纠正回旋的余地。割掉美人鼻子的命令一旦发出,楚王息怒之后想收回成命也来不及了。

  郑袖陷害美人这类宫中夺宠的事情本身并无值得人们重视研究的必要,但体现于该事情中的计谋却值得人们借鉴深思。掩鼻计反映着一种陷害阴谋的共同特点,它也是在双方受骗人互不沟通的前提下得以成立的。善良的人们应该常常注意消除该类计策得以成立的前提。 (本段作者:冯立鳌)

郑袖与魏美人的智谋故事

  多年以后,郑袖总结出来一句台词:不要相信男人,但要爱他们。

  通过某个男人证明了自己的魅力,于是就对这个男人开始眷顾。许多女子就是以这种方式去爱的吧。史上那些后宫嫔妃,一辈子只有皇帝这么一个男人,他就是天,就是地,就是光,就是电,就是神的旨意,大家都产生了幻觉,以为自己是在等待爱情,其实不过是等着证明自己。

  郑袖是战国时代楚怀王熊槐的宠姬,开始还天天腻在一起,后来魏国为了讨好楚国,送来了一个美女,容貌压倒了郑袖,喜新厌旧的楚怀王从此专宠专爱魏美人,不再理会郑袖.。于是,郑袖就常常挽着魏美人的手,陪她逛街、买化妆品,时不时送她香水版,借给她香薰灯。郑国送的香云纱,陈国送来的奈良绸,齐国送来的翡翠簪,郑袖总是挑好的给魏美人。只要能见着楚怀王,郑袖总是在说魏美人的好话。虽说“多智近妖,多仁近诈”,但人家魏美人不过是个小姑娘,还当郑袖是闺中腻友呢。也乐得投桃报李,常在楚怀王面前为郑袖美言。楚怀王对郑袖非常满意,觉得她贤良淑德,把她树为后宫楷模。

  其实,郑袖也不好过。越是挨得近,就越是清晰地看到另一个人是如何得宠、快乐、尊荣,就越发不堪忍受;一边笑着,一边心碎,好在,早有目标了:她就是要让这个美人消失。

相关记载


  读《战国策·楚策》,读到一个人物的三次出场,她就是楚(怀)王(亦称荆王)之夫人(妾)郑袖。再加上《韩非子·内储说下》、《史记》、《资治通鉴》等典籍的有关记载,使郑袖这个人物的形象,远较其同时代许多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清晰、丰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先看《战国策·楚策四》里“魏王遗楚王美人章”: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古人早就在贯彻落实节能减排精神,惜墨如金,且不用标点,现在看引文中的两个“爱”字似有引号。郑袖的一个“似”字,一枝暗箭,却把恶名推给了楚王。对比前面“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可见郑袖将取先与的心机之深。白居易诗云:“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妻为参商。”显借此典。世人啊,要警惕!郑袖还活着,还将长存,当然今天她老人家所牵挂的已经不是我们的鼻子,而是别的东西,她的表演也不再是以“衣服玩好”、“宫室卧具”为道具,而是其他数不清的言语和姿态。

  《韩非子·内储说下》中叙事内容几乎相同的两段如下:

  荆王所爱妾有郑袖者。荆王新得美女,郑袖因教之曰:“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美女入见,近王,因掩口,王问其故,郑袖曰:“此固言恶王之臭。”及王与郑袖、美女三人坐,袖因先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亟听从。”王言美女前,近王,甚数掩口,王悖然怒曰:“劓之!”御因揄刀而劓美人。

  魏王遗荆王美人,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爱为之。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养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夫人知王之王不以己为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知之也。”王强问对曰:“顷常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夫人先戒御者曰:“王适有言,必亟从命。”御者因刀而揄刀而劓美人。

  注意,郑袖“先戒御者曰:‘王适有言,必亟听从/从命。’”这是《战国策》里没有的。但对比一下会感觉,《战国策》文字更简洁,文采更好,把郑袖花言巧语、心狠手辣的一面表现得更突出。

  《战国策·楚策三》叙述:

  张仪之楚,贫。舍人怒而归。张仪曰:“子必以衣冠之敝,故欲归。子待我为子见楚王。”当是之时,南后、郑袖贵于楚。

  张子见楚王,楚王不说。张子曰:“王无所用臣。臣请北见晋君。”楚王曰:“诺。”张子曰:“王无求于晋国乎?”王曰:“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张子曰:“王徒不好色耳?”王曰:“何也?”张子曰;“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楚王曰:“楚,僻陋之国也,未尝见中国之女如此其美也。寡人之独何为不好色也?” 乃资之以珠玉。

  令人谓张子曰:“妾闻将军之晋国,偶有金千斤,进之左右,以供刍秣。”郑袖亦以金五百斤。

  张子辞楚王曰:“天下关闭不通,未知见日也,愿王赐之觞。”王曰:“诺。”乃觞之。张子中饮,再拜而请曰:“非有他人于此也,愿王召所便习而觞之。”王曰: “诺。”乃召南后、郑袖而觞之。张子再拜而请曰:“仪有死罪于大王。”王国:“何也?”曰:“仪行天下遍矣,未尝见人如此其美也。而仪言得美人,是欺王也。”王曰:“子释之。吾固以为天下莫若是两人也。”

  当楚王对张仪“资之以珠玉”,要“见中国之女如此其美”时,“南后、郑袖闻之大恐,”各以金千斤、五百斤“资”张仪。一个“大恐”,一个资张仪的实际行动,说明在保住“贵于楚”的位置、防止“彼郑、周之女”妨碍其利益这件事上,南后、郑袖二人多么清醒、慷慨。

  一些资料,如《辞源》,及曹尧德先生《屈子传》中,将南后与郑袖视为同一人,与《战国策·楚策》记载显然不符。

  《战国策·楚策二》叙述: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王之幸夫人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丽好玩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欲因张仪内之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曰:“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张子得出,德子无已时,秦女必不来,而秦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贵,外结秦之交。畜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郑袖遽说楚王出张子。

  郑袖也不是事事有自己的主意,也有“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的时候,但当她知道秦女之“惑”楚王影响的“非布衣之利”时,仍是非常果断,“遽”说楚王,放了张仪。

  以上见于《战国策·楚策》中郑袖的三次出场,时间先后与文字的前后排列可能相反,即《楚策二》所述之事之发生,显然应早于《楚策三》中所述之事,而《楚策四》中所述可能最早发生。

  《资治通鉴》载:

  秦惠王使人告楚怀王,请以武关之外易黔中地。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张仪闻之,请行。王曰:「楚将甘心於子,奈何行?」张仪曰:「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郑袖,袖之言,王无不听者。」遂往。楚王囚,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将以上庸六县及美女赎之。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於是郑袖日夜泣於楚王曰:「臣各为其主耳。今杀张仪,秦必大怒。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王乃赦张仪而厚礼之。

  这段话又有以上几段更早的记载未曾提及的细节,如“郑袖日夜泣於楚王”,“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不知所本,想来司马光先生有条件查到较诸当今更权威的资料,但也不能排除,因为要“资治”,措辞上有自己特殊的选择。无论如何,郑袖在这里的表演与《战国策·楚策二》里是一致的,这里交代得更清楚,而前人用一个“遽”字,生动则生动矣,过于简略了。

  曹尧德先生和其他一些人认为,屈原与南后或郑袖有浪漫佚事,恐亦非广为接受。网上有一种意见:

  “传说中,郑袖迷恋三闾大夫屈原而不得遂诬告屈原,令怀王疏远之,将之发配汉北。屈原终身郁郁不得志。他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最令人关注,因为屈原对她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眷恋与爱慕。从诗中可以推断,此女美貌惊人,而且比屈原拥有更高的地位;她因为种种限制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其实‘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国;‘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与其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人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十几年后,楚怀王驾崩,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

  对此可以进一步分析,不能作为定论。历史上一般认为,湘君及湘夫人为楚人祭祀的湘水之神,或演绎为及其妻娥皇女英(尧女、湘妃),说好听的,将这两顶帽子戴到楚王及其夫人头上,已属牵强,再构拟出屈原与郑袖的暧昧关系,想象力就更让人佩服了。说不好听的,那就成了一些网友表达的感受,像是“心头遭泼一瓢污水”。某些文字匠人们,该给想象力加缰绳了!

历史探密


  郑袖的甜言蜜语

  2007-11-25 02:50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战国时候的楚怀王是个彻头彻尾的迷糊蛋。他娶的老婆叫郑袖,妩媚又有心计,哄得怀王一愣一愣,什么都听她的。她说屈原不好,怀王就把屈原赶跑,她说自己亲戚可以当官,怀王就乖乖任命,一来二去,楚国基本上就成了她的天下。

  可是怀王毕竟是男人,会出成龙大哥一样“男人都会犯的错”,有一年,魏国为了讨好他,给他送来个美女,怀王激情一来,就把人家姑娘给办成了小蜜。这下子麻烦了,小蜜睁着水汪汪的大眼睛,非要他给个名分,他也舍不得这个新鲜的MM,想来想去,终于一咬牙,男人了一把,把小蜜安排到了后宫。他没想到,他还藏着掖着呢,郑袖已经带着几件漂亮衣服来看小蜜了。一见面,她就对小蜜亲热得不得了,怀王一看这架势,彻底放了心,把小蜜交给了郑袖。小蜜也没想到自己还挺受欢迎,这个天真的小兔子,没过几天,就向郑袖露出了可爱的兔牙。郑袖看时机已到,有一天就秘密和小兔子说悄悄话:“妹妹啊,你可不知道,咱们大王可喜欢你啦。就是觉得你鼻子太塌噢,有一点不够漂亮噢。”小蜜一听急了,眼圈都红了:“姐姐姐姐,那怎么办啊。”

  郑袖虽心里恨得咬牙,表面上可不动声色,拉着她的手讲:“其实很简单的啦,每次见了大王,只要用袖子掩住鼻子,这样子大王看不见鼻子,就OK的啦。”这一番甜言蜜语彻底打动了单纯的小蜜。从此后小蜜每次见到怀王都会用袖子掩鼻。怀王刚开始没有留意,日子久了就发现这小蜜不对啊,怎么每次都这样啊。他想问小蜜,又觉得跟人不熟不大好意思,就来问郑袖。郑袖卖关子不说,怀王小心伺候了几天,郑袖才带着怜悯的眼神告诉怀王:“您这个人啊,就是对人太好太老实,一点心眼也没有,不是我背后说她的啦,您对她多好呐,只差摘下天上的星星给她了,可她居然嫌您有口臭,见了您就捂鼻子,您说,就这点事,她至于吗?”

  可怜怀王从小众星捧月饱受宠爱,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他还一直相信自己是因为长得帅才赢得了小蜜的心,和小蜜是真爱呐,没想到就因为那几天多吃了点葱蒜没刷牙,人家就嫌弃他了,看来小蜜明显是因为自己超有钱才来腻嘛。这一下子面子和爱情自尊心同时受挫,怀王悲愤异常,立马下令把小蜜拖出去,第一时间削掉她的鼻子!

  历史没有告诉我们这个毁了容的女子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但是那样的时代里,一个连哭鼻子的本领都没有了的女人,还能奢望什么样的人生!

  觉得自己聪明的大男人,一定要小心啊,有个小女人,正在虎视眈眈盯着你呢!

  屈原与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有私情被谋杀
屈原
屈原

  对于屈原的死因,所有的史料都记载是因为他被放逐之后,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当楚国被灭之后,忧愤过度投汨罗江自尽。而用以证明这一事实的唯一证据,是他被放逐后所写的那篇著名的诗作《怀沙》。在这首诗里,屈原流露出要自杀的心迹,并且还暗示出自杀的方式:向汨罗江忿然一跃,去拥抱江底柔软的泥沙。

  事实真是这样吗?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研究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怀沙》并不是屈原本人所作,而是一篇偷梁换柱的仿作,理由是《怀沙》的某些语言不符合屈原的风格。那么,为什么有人要伪造这样一份屈原的自杀遗书呢?研究者认为: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转移人们的视线,以掩盖其被谋杀的事实真相。

  那么,是谁跟屈原过不去而要痛下杀手呢?研究者经过认真分析,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屈原与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有私情,而那个接替楚怀王登上王位的顷襄王,是屈原与郑袖的私生子。这才是屈原引来杀身之祸的根本原因。如此之说,并不是凭空猜想,而是有着让事实成立的论据,其证据便是那篇引人注目的“湘夫人”。一些学者经过对“湘夫人”研究后发现,在文章中,屈原对这个神秘的“湘夫人”投注了异乎寻常的情感和迷恋。

  在《湘夫人》一文中,虽然屈原使用了极其隐晦的曲笔,来描写和赞美这位使他无比钟爱的“湘夫人”,但还是露出了令人生疑的蛛丝马迹。

  其一:通过屈原谦卑的态度判断,“湘夫人”拥有很高的地位,而且超过了屈原本人,很可能是一个王室成员;其二:“湘夫人”有着惊人的美貌;其三:“湘夫人” 是位已经出嫁的、受道德礼教制约的女人,她不能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跑到荒郊野外与其秘密幽会;其四:标题“湘夫人”中的“湘”代表楚国,“夫人”就是妻子。对照王宫里的所有有身份的女人,符合“湘夫人”这四个特征的只有楚怀王的宠妃郑袖。

  有道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尽管屈原在文章中,非常小心地采用了较为隐晦的笔墨,来描写心中那个女神,但是,他还是没能骗过楚怀王的眼睛。楚怀王坚定不移地认为,文中的 “湘夫人”就是自己的宠妃郑袖。堂堂一国之君,岂能容忍自己的女人被他人揽入怀中。愤怒的楚怀王将屈原放逐到了遥远的南方,使这对苦命鸳鸯永世不得相见。

  时光荏苒,十几年之后,即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了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楚人正式立太子为王,是为顷襄王。耐人寻味的是,心灰意冷的屈原闻听此讯后却由不住的欢欣鼓舞、心喜若狂。人们不曾会问:一个被罢官流放的人,一个与政治完全脱离关系的人,屈原对这事为什么会如此敏感而兴奋呢?只有一种解释:屈原相信他的老情人“湘夫人”会想尽办法说服顷襄王,让他这个真正的父亲重返京城,再握权柄。然而,屈原高兴的太早了,他的那些政敌们不会轻易让他这个潜在的危险人物东山再起。政敌们想尽办法封锁消息,不让顷襄王知道自己的身世,并立即派出刺客,追杀屈原。于是,汨罗江上上演了一出残酷的悲剧:刺客们如狼似虎,乘龙舟追杀屈原,屈原则乘另一龙舟仓慌逃跑,一个文人怎能逃过那些武艺高强的刺客的追杀。

  屈原被逮住后,刺客们毫不犹豫地将屈原装入麻袋,用绳索捆了,抛入了波浪滚滚的汨罗江。随后,政敌们又炮制了那篇屈原的自杀遗书《怀沙》,在全国各地散发,捏造了屈原自杀的舆论。

  尽管政敌们煞费苦心地制造了种种假相,但是,纸里包不住火,当时有不少人还是知道屈原被谋害的事实真相,然而,由于恐惧,由于怕引火烧身,他们不敢直接了当地说出,于是便想出了每年在屈原遇害的那天举行祭典活动。用赛龙舟来隐喻当时追逐与逃亡的激烈场景,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结局。其中,米馅象征屈原的身体,粽叶象征装他的麻袋,外面的粽丝象征捆扎他的绳索,而将粽子投入水中,则象征屈原被人投江淹死的真相。

  我们再看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同样暗含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端”就是端正、澄清的意思;“午”就是“忤”的通假字,指违反真相的谎言。有此可见,端午节就是一个澄清谎言的日子,一个让后人有机会重演和目睹屈原遇害时的情景的日子。

  此外,吴郁芳先生也曾撰文,列举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史实,深入考证后指出:“否定屈原自杀,但不否定其‘自沉’。”吴先生这里所说的“自沉”,指的是“赐死”的一种。而“赐死”是古代君对臣经常使用的刑罚手段,只是所“赐”的死法不同罢了。屈原正是由于某种原因触怒了龙颜,才使的楚王下达了对其“赐死沉江的命令”。

  两千多年过去了,一代英豪屈原的真正死因恐怕再也没有人能够说清,只有那唯一能够见证历史真相的汨罗江水,一如既往地滚滚流淌着,用人类不懂的语言诉说着当年的那场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