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大才子们奇特的科场遭遇

 抡才书院 2015-12-30


古代大才子们奇特的科场遭遇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可惜,孔子这话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连他自己都未必相信,但凡有才学的人都能当官。某些时候,越是有才的人,越是人类历史上的超级天才,越往往命运多舛,仕途多舛,甚至和仕途无缘。这些落第的大才子们大都是文场得意,科场失意。本文撷取其中几例,以飨读者。

 

  ☆张继: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落榜生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落榜生当属唐代诗人张继。张继,字懿孙,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仅仅因一首落榜诗而名声大振。相传,张继落榜后,想着同窗好友个个金榜题名,自己却名落孙山,心情非常失落苦闷,便前往苏州散心。诗人投宿在寒山寺旁的客船里。从傍晚到夜里张继一直站在船头望着苏州城的夜色,心境亦如那晚风凄清寒冷,于是他随口吟出《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不但让寒山寺出了名,而且还使后人知道了有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张继。

 

  ☆唐伯虎:涉嫌科考作弊,锒铛入狱

 

  明代江南第一才子唐寅唐伯虎,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早在16岁那年,唐伯虎便一鸣惊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了秀才。后来,参加乡试,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了解元。如此,连中两元,真是羡煞旁人。以唐伯虎的聪明才学,考个状元肯定不在话下。

 

  唐伯虎自个也觉得状元迟早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为了尽快将状元收入囊中,唐伯虎到京城后,和富商徐经一起遍访权贵,结交考官,招摇过市,惹得其他考生愤恨不已。偏偏考官程敏在阅卷时,失口认定那两张文笔不凡的卷子就是唐伯虎和徐经所作。

 

  此语传出,考生哗然。大家纷纷上书弹劾唐伯虎和考官程敏沆瀣一气,内外其手。明孝宗龙颜大怒,钦令彻查此事。大理寺立刻对唐伯虎和徐经二人立案审讯。那徐经是个财主,他哪里受得了牢狱之苦,一审就招,承认自己买通了考官程敏的家童,获得了考题,然后与唐伯虎对试题进行了研究讨论。

 

  一桩科考作弊案就这样坐实了。此案的结果是,徐经被废为庶人,程敏郁郁而亡,唐伯虎锒铛入狱。

 

  ☆汤显祖:不为权贵折腰,就是考不上

 

  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科场遭遇也颇为奇特。

 

  汤显祖出名很早,5岁能诗,14岁为县学诸生,21岁考中家乡江西省的举人。如此顺风顺水,恐怕连老天都要嫉妒他。

 

  正应了那句话,人怕出名猪怕壮。由于名气太大,汤显祖被权贵盯上了。22岁时,汤显祖进京,意欲在全国进士科考中大显一下身手。可是内阁辅臣张居正却让他给自己的儿子当陪考,并许他高中鼎甲。宁直不弯的汤显祖断然拒绝了。他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

 

  张居正当然不是好惹的。不跟他合作的后果是严重的。汤显祖这样做的结果是,从1571年到1577年,他一连参加了三次京城大考,都榜上无名,名落孙山。他大显身手的梦想破灭了。但他在戏剧领域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徐文长:以死相挟,考中秀才

 

  徐渭,字文长。中国艺术上诗画全才,世不再出的大才子。

 

  作为孔夫子的好学生,徐文长好像命里注定不是当官的料。学再优也难入仕。第一次参加科考,他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

 

  情急之中,徐文长给主考官写了一封信,要求给自己一个复试的机会,否则,便“负石投渊,入坑自焚”。什么意思?面对徐文长的以死相挟,考官妥协了。多录取一名秀才,只不过多了一个名额而已,可若不然,闹出人命,那于己于人都不是好事。于是,考官决定不但给徐文长复试的机会,而且还录取了他。就这样,20岁的徐文长考中了秀才。嘉靖二十二年,23岁的徐文长参加乡试,不中。此后,他一连考了八次,一直考到40岁,仍然没通过乡试。

 

  本来就有点神经质的徐文长受此打击,精神经常处于癫狂状态。他几次想自杀,未遂。他曾愤笔作诗一首:不愿文章中天下,只愿文章中试官。文章自古无凭据,唯愿朱衣暗点头。

 

  然而,事与愿违,命与愿违。处于这种状态,徐文长当然通不过科举考试,但却在艺术上达到了巅峰状态。他的文章中了天下,却始终没有中试官。

 

  ☆归有光:屡战屡败的落榜生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落榜了八次。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出身于江苏昆山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归有光自幼十分聪明,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酰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开始时对举业满怀信心可是,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三十五岁时才以第二名中举。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纵观三代两汉之文,遍览诸子百家,上自九经二十一史,下至农圃医卜之书无所不博。

 

  归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诗歌、张子宾的制艺被誉为“昆山三绝”。当时主试江南的张文毅谓归有光是“贾(谊)、董(仲舒)再世”。以归有光的才学和声望,考取进士应是胜券在握了。在乡试高中的同年冬天,归有光雇上车马日夜兼程北上,准备应第二年的礼部会试。谁知这次会试竟是名落孙山。南下还乡后,他移居就近的嘉定安亭江上,开始了一边读书应试,一边谈道讲学的生涯。四方学士纷纷慕名而来,少时十几人,多时百余人。归有光纵论文史,谈经说道,一时间弟子满门,海内学者文士皆称归有光为震川先生。《项脊轩志》是其代表作。

 

  ☆李渔:科考途中遭遇土匪

 

  明末清初戏剧天才李渔的科场遭遇更为奇特。李渔生于浙江兰溪,江南水乡。自幼聪明,才气冲天,赋诗作文,一气呵成。父母都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有一天能高中榜首,光耀门楣。25岁时,李渔一举中魁,高调通过了童子试,成为秀才,迈出了科举的第一步。

 

  崇祯十二年,29岁的李渔到省城杭州参加乡试。不料,赶赴省城的途中,他在萧山被一群土匪打劫。虽然侥幸保得了性命,但这一吓,可吓坏了李渔。长这么大,他哪里见过什么土匪?心里忽忽跳个不停,夜里睡觉也不踏实,神情恍惚,意志迷离。虽然他安全到达了省城,参加了乡试,但终归名落孙山,铩羽而归。才子落榜了。三年后,李渔再赴省城参加乡试,却正逢明末天下大乱,闯王李自成造**,大明朝行将完蛋了,还考什么试啊?保全性命要紧,李渔审时度势,放弃了乡试,回家乡避难去了。

 

  此后,李渔没有再参加科考,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功名。但是,李渔是个大才子,却是举世公认的。

 

  ☆蒲松龄:才华横溢的落榜生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