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9.咳血方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01 发布于山东

  219.咳血方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咳血方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青黛6克 瓜蒌仁9克 海粉9克(可用海浮石代) 山栀子9克 诃子6克  
加减;
1.咳甚者,加杏仁;
2.火热伤阴者,可酌加沙参、麦冬等清肺养阴之品;
3.咳甚痰多,加川贝母、天竺黄、枇杷叶以清肺化痰止咳;
4.痰多苔腻,可与蒿芩清胆汤合用;
5.去诃子、海粉,加青蒿、牡丹皮,治鼻衄亦效。
 主治;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病的咳血,属肝火犯肺者。咳血  1.肺结核咯血   2.支气管扩张咯血   肝火犯肺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 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咳血方  (《丹溪心法》卷2)
[异名]  肺血丸(《医林纂要探源》卷4)。
[组成]  青黛(6g)  瓜蒌仁(9g)  海粉(9g)  山栀(9g)  诃子(6g)
[用法]  上为末,以炼蜜同姜汁为丸。噙化。
    [功用]  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主治]  肝火犯肺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
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分析]  肝属木,肝脉布胸胁,上注于肺,而主升发;肺属金,位居于上而主
肃降。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肺金的肃降,有制约肝气、肝火上升的作用,使二者升降相
因,则气机调畅,此即金克木。如果肝火过旺,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亢逆上行,影响及
肺,使肝肺之间的生理关系失调,即可形成“左升太过,右降不及”的反克病理变化。
本方治证正属此病变范畴。肝木反侮肺金,必出现肝火亢盛及肺金被侮的两组症候群。
木火刑金,肺津受灼,炼液为痰,痰阻于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咳嗽;痰液受火
邪煎熬,则痰质浓稠,咯吐不爽;火热灼伤肺络,血溢脉外,则咳嗽痰中带血。此即汪
昂及吴昆所言:“肝者将军之官,肝火上逆,能烁心肺,故咳嗽痰血也”(《医方集解.理
血之剂》);  “肺者,至清之脏,纤芥不容,有气有火则咳.有痰有血则嗽”(《医方考》
卷3)。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均为肝火亢
盛之佐证。综上所述,咳嗽痰中带血,是本方主治之主症;肝火灼肺,为本方证之病机。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肝火灼肺的咳嗽痰中带血证。病位(标)在肺,病本在肝,
治当清泄肝火,令肝火一清,血不妄行,肺得安宁,则咳嗽减而血自止,成为清肝宁
肺,治病求本之法。方中青黛味咸性寒,专走肝经,善清泄肝经实火而凉血止血;止血
必兼降气,使气降则血降,栀子苦寒,人心肝肺经,有泻火除炳,止血降气之功。汪昂
谓:“青黛泻肝而理血,散五脏郁火;栀子凉心而清肺,使邪热下行,二者所以治火”
(《医方集解。理血之剂》)。两药合用,澄本清源,标本兼顾,为君药。痰不除则咳不止,
咳不止则血不宁,故又臣以甘寒人肺之瓜蒌仁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咸平人肺之海粉清
金降火,软坚化痰。二药同用,可使热清痰去,其肺自宁。诃子苦涩性平,人肺与大肠
经,功能清热下气,敛肺止咳化痰,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肝宁肺,凉血止血之
效,使火不犯肺,则肺气肃降有权,而痰化咳减,咳痰带血亦自止。
    此方虽未直接用止血药,而止血效果甚佳,堪称治病求本之典范。本方能有较好止
血疗效,实得力于清肝凉血的青黛、山栀,化痰止咳的瓜蒌、海粉、诃子。正如吴昆所
赞:“青黛、山栀所以降火,瓜蒌、海粉所以行痰,诃子所以敛肺。然而无治血之药者,
火去而血自止也”(《医方考》卷3)。
    本方配伍特点:寓止血于清热泻火之中,使火热得清,不致灼伤肺络,肺气肃降有
权,痰化咳止,血亦自安。
    本方主治肝火犯肺,咳痰带血,治法泻肝清火以治本,不止血而咳血自止,故名“咳血方”。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要用于肝火灼肺的咳血证。临床以咳痰带血,胸胁作痛,舌
红苔黄,脉弦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咳甚者,加杏仁;火热伤阴者,可酌加沙参、麦冬等清肺养阴之品;
咳甚痰多,加川贝母、天竺黄、枇杷叶以清肺化痰止咳;痰多苔腻,可与蒿芩清胆汤合
用;去诃子、海粉,加青蒿、牡丹皮,治鼻衄亦效。
  3.本方现代常用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病的咳血,属肝火犯肺者。
  [使用注意]
  1.因本方属寒凉降泄之剂,故肺肾阴虚及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2.注意服用方法:本方服法特殊,蜜丸噙化。噙,含在嘴里。噙化,即含化,使
药力徐徐吸收,药效持久,是治咳血的良好给药方法。
  [源流发展]  本方为元。朱震亨所创,见于(《丹溪心法.咳血十九》卷2),治咳血。
由于其药少力专,治病求本,疗效好,成为历代医家临床治疗肝火犯肺以致咳血的代表
方。后世不少清肝宁肺的方剂是从此方衍化而来。明代李梃《医学入门》卷6之诃黎
丸,系由咳血方去栀子,加杏仁、贝母、香附而成,主治肺胀,喘满气急,身重,及劳
嗽,干咳无痰等症;秦景明《症因脉治》卷2之青黛海石丸,由咳血方减去栀子、诃
子,并人川贝母组成,治肺经咳嗽,肺热有痰者。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1之
海青丸,即咳血方去栀子加入制香附、半夏而戍,治疗火郁肺胀,气急息重,咳嗽痰
少,面赤烦渴,脉洪数等症。祝补斋《卫生鸿宝》卷工之青蛤丸即取咳血方中之青黛、
海蛤粉二味,炼蜜为丸,睡前噙化,取其清肝泻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主治肝火犯肺,
头晕耳鸣,咳痰带血,咽喉不利,胸胁作痛等症。
、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的止血作用  历代医家皆认为本方是治病求本的典范,如吴昆谓:“然
而无治血之药者,火去而血自止也”(《医方考》卷3);汪昂日:“不用治血之药者,火
退则血自止也”(《医方集解.理血之剂》)。咳血方究竟为治本之剂?还是属标本同治之
方?我们认为应属后者,即标本同治,治本为主,兼能止血。本方之治本,已有定论,
此不赘述。其止血治标,可从二方面认识:一是青黛、栀子清肝泻火之中,寓有止血之
效,其止血功用在一些本草书中有明载,如李时珍称青黛“去烦热,吐血,咯血……”
(<本草纲目》卷16);栀子“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本草纲
目》卷36)。二是诃子味涩性敛,亦有止血之功,如《日华子本草》谓其能止“肠风泻
血,崩中带下……”;《长沙药解》卷3亦曰其“治崩中、带下、便血……”。由此可见
本方是清肝宁肺为主,凉血止血为辅之剂。
  2.关于海粉  海粉为蓝斑背肛海兔的卵群带,性味甘咸性寒,具有清热养阴,软
坚消痰之功,治肺燥喘咳,瘿瘤,瘰疬。明代《景岳全书》、《医方考》均用海粉,“青
黛、山栀所以降火,瓜蒌、海粉所以行痰”(《医方考》卷3)。到了清代,汪昂则将
“海粉”改为海浮石,“海石软坚止嗽,清水之上源”(《医方集解.理血之剂》)。海石性
味咸寒,清肺火,化老痰,软坚散结,治痰热喘嗽,老痰积块,瘿瘤,瘰疬。二药作用
相似,而海粉难觅,海石易得,故后世多用海石。
  [方论选录]
  l。吴昆:“咳嗽痰血者,此方蜜丸噙化。肺者,至清之脏,纤芥不容,有气有火则
咳,有痰有血则嗽。咳者有声之名,嗽者有物之义也。青黛、山栀所以降火,瓜蒌、海
粉所以行痰,诃子所以敛肺。然而无治血之药者,火去而血自止也。”(《医方考》卷3)
  2。汪昂:“此手太阴药也。肝者将军之官,肝火上逆,能烁心肺,故咳嗽痰血也。
青黛泻肝而理血,散五脏郁火;栀子凉心而清肺,使邪热下行,二者所以治火。栝楼润
燥滑痰,为治嗽要药(能清上焦痰火,荡除郁热垢腻);海石软坚止嗽,清水之上源
(能软坚痰,痰除则嗽止,肺为水之上源),二者降火而兼行痰。加诃子者,以能敛肺而
定痰喘也。不用治血之药者,火退则血自止也。”(《医方集解.理血之剂》)
    3.汪绂:“诃子肉苦酸涩,生用敛肺清金,降逆止咳;栀子苦酸,炒黑用,抑妄行
之相火,决三焦之水道,敛肺宁心,降逆气,止妄血;海石咸涩,补心敛肺,清金降
火,渗湿消痰;瓜蒌仁甘苦而能润,轻虚上浮,宁心润肺,泄逆清火,除痰去垢,开豁
膻中之清气,亦治咳要药。青黛辛咸,此补肝而泻肺,然辛行肝气,使肝木自畅,则相
火不致灼金;咸散肝血,则血各循经,而不至逆涌于上,且能解毒热。蜜亦润肺,能补
清高之气。”(《医林纂要探源》卷4)
    4.费伯雄:“咳嗽痰血,固属君相之火犯肺。此方但清火而不治血,乃去所扰则自
安之义。然业经失血,则肺已大伤,岂可置之不论不议?去诃子而加清养肺阴之药,始
为得之。”(《医方论》卷2)
    5.南京中医学院:“方中青黛泻肝凉血,与山栀凉心清肺,合为主药。佐以瓜蒌;
海石清热降火,润燥化痰,诃子敛肺,止咳定喘。本方证是肝火刑金,以致肺气上
逆而为咳,咳伤肺络,血溢于外,遂成咳血之证。此方旨意在清火而不在止血,盖
肝火清则肺得安宁,肃降有权,则咳嗽减而血亦自止,实为图本之法。惟既因肝火
灼伤肺络而为咳血,阴分亦必亏损,如再酌加清肺养阴之品,则更为全面。”(《中
医方剂学讲义》)
    [评议]  咳血方是清肝宁肺,止咳止血之有效方剂,因其药少力专,治咳血而不用
止血药,体现了治病求本之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对本方制方之旨,费氏概括为“但
清火而不治血,乃去所扰则自安之义”,乃点睛之笔。关于临床运用,费氏强调“加清
养肺阴之药”,以兼顾阴伤,实为临床有得之谈。    、
    [验案举例]  咳血  《黑龙江中医药》(1987,1:45):某女,60岁。患者以每日咳
血5--20口,咳嗽,胸胁胀痛,满闷约1月为其主诉而求诊。该患者少量、反复咳血病
史十余年。曾以胸部平片、支气管碘油造影及体证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每次病情发作与
季节、气候无关系,但遇怒及情志不遂后,往往要咯血,小量的咯血常持继数月。1月
前因大怒后,即觉胸闷,频咳阵阵,牵连胸胁胀痛,随之咳出鲜血约100ml。进某医院
急诊室,给予脑垂体后叶素10U静脉注射后,大咯血止。但每日晨起或咳血5—20口
不等。曾用安络血、维生素K3、青霉素、可待因等止血、抗炎、镇咳药,血量仍不见
减少,有时咳血量还增加。至今患者常为咳血不止所苦,同时伴有心烦,性情急躁等
症。查: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数。血压:170/100mmHg。胸部听诊右肺下可见小水
泡音。胸片示:右肺下纹理增粗、紊乱,散在边缘不清的点状阴影。中医诊断:咳血
(肝火犯肺型),即予咳血方加味治疗。方药:瓜蒌20g,诃子、山栀、海浮石、麦冬各
15g,丹皮10g,青黛5g(冲)3剂,水煎服。二诊:患者自述,服上方后,即觉胸闷、
咳嗽症减,胸胁胀痛减轻,咳血量减少,现每日可见2—3口。舌质仍红,脉弦数,继
续服上方3剂。三诊:患者面有喜色,胸胁痛明显好转,咳嗽减轻,大口咳血已止,仅
有时咳痰带少量血丝,嘱其再服原方3剂。患者咳血停,症状、舌、脉象正常,右肺下
水泡音明显减少。观察2月,未见咳血再发。3个月后又因情志不遂再次咳血,证同
前,给予前方6剂后,血停症消,1周后即可参加家务劳动。
    按语:此咳血每因情志不遂而诱发,并见胁胀、心烦、胸闷、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症,属典型的木火刑金证。故以咳血方清肝宁肺,加丹皮以助凉血止血之功;加麦冬兼
顾出血伤阴及热邪灼阴之患。药证合拍,故投剂辄效。
  [临床报道]
  1.肺结核咯血  用咳血方加味,治疗肺结核咯血30例。处方组成:青黛(另包先
服)、诃子各6g,瓜蒌仁(去油)、炒山栀子各9g,加白及、茅根各30g,三七1。5g,
阿胶(兑先服),茜草各12g,仙鹤草9g。水煎服,1日1剂。所有病例均经胸部X线
检查确诊。其中浸润性肺结核26例,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3例,结核性肺炎1例。
治疗结果:治愈(咯血止,1年内无复发)27例,显效(咯血未完全停止,但咯血量及
次数明显减少)3例。一般服药1—3剂,咯血即止L1j。
  2.支气管扩张咯血  以咳血方加味,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78例。处方:诃子10g,
瓜蒌仁10g,海浮石10g,黑山栀10g,青黛粉4g(包煎),墨旱莲10g,白茅根10g,
阿胶15g(烊化),白及10g,藕节2枚。水煎,1日1剂,每剂分3次凉服,5天为1
疗程。加减法:反复咯血夹有血块量多者,加参三七以活血止血;伴发热,舌苔黄腻
者,加银花、连翘以辛凉解表;咳甚伴大量脓痰,苔黄脉弦滑者,加天竺黄、竹沥、川
贝母、前胡等清热化痰之品;胸痛者,加郁金、广陈皮以行气止痛;潮热颧红者,加龟
甲、炙鳖甲、地骨皮等以清退虚热。服药期间需卧床休息,勿抽烟,忌酒、鱼、虾、大
蒜、辣椒等辛辣刺激食品。所有患者均经X线胸片,胸部C7扫描及支气管碘油造影等
检查确诊,其中左肺下叶37例,右肺下叶28例,双肺下叶3例,右肺上叶10例。治
疗结果:服用1疗程后,咯血停止,为显效,52例(占66.7%);服用1疗程后,咯血
量明显减少,为有效,17例(占21.8%);服用1疗程后,咯血量未见减少或见增多,
为无效,9例(占11.5%)。总有效率为88.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