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喜感悟】那些过分的关心,其实不是关心

 无条件自信ing 2015-12-30
根本!不是!关心!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

  即当我们对某个人表现出过分的关心,或者对其某种行为表现出过度关注的时候,非但不会获得对方的感激,反而会遭到对方莫名其妙的冷处理,甚至抗拒与反感。

  此时,我们心里就会滋生出一种对方辜负自己好意,甚至完全不知好歹的委屈情绪。可真是如此么?

  当然不是。

  我们都知道,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都存在一个身体上安全距离,过了那个距离便会让人觉得不自在。

  同样,将之延伸到心理上,当然也存在一个心理安全距离。当你对别人的生活表现出关心时,其实就是你在拉近两个人的心理距离,开始还好,甚至还会让人觉得亲近与友善。

  可一旦逾越了心理上的安全距离,那就变成了过度的关心,其实质就是两种不同思维或者三观的的碰撞,而人格的唯一性便决定了只能存在一种,所以要么是对方摒弃自己的思维与三观,然后接受你的,要么就是将你的驱逐出去。

  而在生活中,除开那些原则性的问题外,在一些没有明显对错的选择中,或者说即便错了也无伤大雅的事情上,我们当然更倾向于依靠自己的思维去作出反应。

  通俗翻译便是大煌那句话:老子愿意,关你个鸟事!

  其实,生活本就艰难,与其花过多时间去关注别人,倒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充实自己。你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你所谓的关心,潜意识里最本质的目的便是想通过向别人反复兜售自己的三观,从而获得一种畸形的存在感。

  同样,你也需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获得存在感的正确方式,绝不是靠你对他人生活的介入,对别人过分的关心来完成。而是需要你不断地强大自身,激励与感染你周围的人群,从而达到他人无论从身体上还是思维上向你看齐靠拢的趋势。

  否则,你非但不能拉近两个人的距离,也不可能获得你想要的自信与存在感,反而最大的可能便是周围的朋友与你越来越疏远。

  所以,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对朋友的关心适可而止即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与原则,亦存在不同的思维与三观,给彼此一个安全的空间即是对彼此情感的尊重。

  因为那些过分的关心,其实根本不是关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