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6.鸡鸣散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6-28 发布于山东

276.鸡鸣散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鸡鸣散 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槟榔7枚 橘红30克 木瓜30克 吴茱萸9克 苏叶9克 桔梗15克 生姜15克   
加减;
1.若见自汗恶风,脉浮缓,属风湿偏盛者,加桂枝、防风以祛风胜湿;
2.若见无汗身痛,脉沉迟者,属寒湿偏盛宜加肉桂、附子以温散寒湿;
3.若脚气冲心,胸闷,泛恶者,可去紫苏、陈皮、桔梗之升散,加用肉桂、沉香、附子、制半夏以温散寒湿,降其逆气。 
[主治] 1.湿脚气。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行动不便,或挛急上冲,甚至胸闷泛 恶。 2.风湿流注。发热恶寒,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 运用本方以足胫肿大重着,麻木冷痛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疼痛、水肿,丝虫病所致的象皮肿,慢性肾炎等而见上 述症状者。 1.脚气 2.湿脚气  3.咬舌证  4.咳嗽  [临床报道] 1.丝虫病所致象皮肿  2.不安腿综合征  
3.五更泄泻  4.糖尿病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1)
    [组成]  槟榔七枚(15g)  陈皮  木瓜各一两(各12g)  吴茱萸二钱(3g)  紫
苏茎叶三钱(4g)  桔梗半两(6g)  生姜和皮半两(6g)
    [用法]  上为粗末,分作八服。隔宿用水三大碗,慢火煎,留一碗半,去滓;用水
二碗,煎滓取一小碗。两次以煎相和,安顿床头,次日五更分二三服。只是冷服,冬月
略温亦得,服了用饼饵压下。如服不尽,留次日渐渐吃亦可。服此药至天明,大便当下
一碗许黑粪水,即是肾家感寒湿毒气下来也。至早饭前后,痛住肿消,但只是放迟迟吃
物,候药力过。此药不是宣药,并无所忌。
  [功用]  行气降浊,宣化寒湿。
  [主治]
    1.湿脚气。足胫肿重无力,麻木冷痛,行动不便,或挛急上冲,甚至胸闷 恶。
    2.风湿流注。发热恶寒,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
    [病机分析]  脚气病是以足胫肿重无力,行动不便等症为其特征。因病从脚起,故
  名脚气。《外台秘要》卷18云:“此病初得,即先以脚起,因即胫肿,时人号为脚气0”
  又因其两足缓纵不随,而名“缓风”、“脚弱”以及“软脚病”等。其病因不外三方面:
  其一,外感风寒湿邪,尤以湿邪为主。如感受水湿雨雾风毒之邪气,或久卧湿地,湿邪
  乘虚袭人皮肉筋脉,故此病在水湿低洼之区,及长夏湿土主令之时较为多见。《诸病源
  候论.脚气病诸候》卷13云:“凡脚气病,皆由感受风毒所致。”其二,饮食失调亦是其
  原因之一,饮食过度或多食肥甘、酒醋乳酪之品,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湿流注下
  焦,聚于足胫,壅遏经脉,发为脚气。其三,不服水土。《备急千金要方》卷7说:“自
  永嘉南渡,衣缨士人,……不习水土,往者皆遭。”又说:“夫风毒之气,皆起于地,地
  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所以风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脚。”以上三种因素相
  互影响。其病机是由于寒湿之邪壅阻下焦经络,气血不得宣畅,故发为足胫肿重无力,
  麻木冷痛;寒湿上扰于胃,脾胃升降失调,则胸闷泛恶。初感风湿之邪,伤于肌表,则
  恶寒发热;湿性重浊粘腻,流注经络,故见脚痛不可忍,筋脉浮肿等证。
    [配伍意义]  根据脚气病发病证候不同,临床上分为湿脚气、干脚气两大类。胫足
肿大重着,软弱麻木者,为湿脚气;足胫不肿,反见枯瘦,麻木酸痛者,为干脚气。前
者多属寒湿,后者多属湿热所致,然总以湿邪壅滞为主要原因。所以,其治疗应以宣通
为法,正如杨大受所说:“脚气是为壅疾,治以宣通之剂,使气不能成壅也”(录自《证
治准绳.杂病》卷4)。本方所主治的脚气,是为寒湿所致,故当以温化寒湿,宣通气机
为治。方中以槟榔为君药,取其质重下达,具行气逐湿之功。《本草从新》卷10云:“槟
榔苦温破滞,辛温散邪,泻胸中至高之气,使之下行,性如铁石,能坠诸药至於下极,
攻坚除胀。……水肿脚气,脚气冲心者尤须用之。”《温疫论》卷上亦曰:“槟榔能消能
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可见槟榔是治脚气病之要药,以之为君,
甚切病机。臣以木瓜化湿舒筋;陈皮理气燥湿,以助槟榔行气除湿之功。《本草经解》
卷3谓:“木瓜气温味酸无毒。主治湿痹脚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本草秘录》卷
5又称木瓜“人手太阴、足厥阴之经,气脱能固,气滞能和,平胃以滋脾,益肺而去
湿,助谷气,调荣卫,除霍乱,止转筋,去脚气,禁水利。…乃人肝益筋之品,养血
卫脉之味。”故本方用之,有强筋而治“脚弱”之意。方中佐以紫苏茎叶、桔梗宣通气
机,兼可散表邪,使邪有出路;更佐以吴茱萸、生姜温化寒湿,降逆解郁,祛“肾家感
寒湿”之气。王子接曰:“紫苏色赤气香,通行气血,专散风毒,同生姜则去寒,同木瓜
则收湿,佐以桔梗开上焦之气,广皮开中焦之气,妙在吴茱萸泄降下逆,更妙在槟榔沉
重性坠,诸药直达下焦,开之,散之,泄之,收之,俾毒邪不得上壅人腹冲心而成危
候”(《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全方共奏行气解郁,温散寒湿之功。适用于寒湿壅滞,气不宣通的湿脚气。
    方名鸡鸣散之意,是指本方在五更鸡鸣时服药效果最佳,一则取其空腹,药力
易行;一则借其阳气升发,使寒湿之气随阳气升发而散之,使药物更好的发挥疗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行气祛湿药为主,温散寒邪药为辅,又佐以宣通气机之品,共
奏温宣开上,降浊导下之功。
    [临床运用]    ,
    1。证治要点  运用本方以足胫肿大重着,麻木冷痛为辨证要点。    .
    2.加减法  若见自汗恶风,脉浮缓,属风湿偏盛者,加桂枝、防风以祛风胜湿;
若见无汗身痛,脉沉迟者,属寒湿偏盛,宜加肉桂、附子以温散寒湿;若脚气冲心,胸
闷,泛恶者,可去紫苏、陈皮、桔梗之升散,加用肉桂、沉香、附子、制半夏以温散寒湿,降其逆气。
    3。现代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疼痛、水肿,丝虫病所致的象皮肿,慢性肾炎等而见上述症状者。
    [使用注意]
    1.干脚气以及湿热脚气不宜使用本方。
    2.服本方后泻黑粪水,乃槟榔之力。《本草纲目》卷31记载:槟榔能“治大小便
气秘”。因其有缓泻通便的作用,用量稍重即可引起腹泻,故脾虚便溏者,又当慎用。
    [源流发展]  本方出自《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又称为《集验方》,是指书中所载之
方多为选录各家验方,及来自民间的验方。朱氏在原书注明本方为“淮头老兵方”,说
明是来自民间,而非朱氏本人所制。追本溯源,唐.王焘《外台秘要》卷19脚气门中载
唐诗中治脚气攻心方,其药物组成与本方相比,仅差一味桔梗,唯无方名。由此说明,
后世所录的鸡鸣散,实从此方化裁而来。清代王子接指出:“《经》以脚气名厥,汉名缓
风,宋、齐后始名脚气,按前贤论,皆由风寒暑湿乘虚袭人三阴经,宜急为重剂以治
之。《外台》疗脚气,惟唐诗中方为最验”(《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明代王肯堂《证
治准绳.类方》卷4亦载有鸡鸣散,其组成与朱氏方基本相同,只是方中吴茱萸的用量
比朱氏方重一钱,王氏在文中指出:“上哎咀,只作一遍煎,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
半,去滓,再入水二碗煎滓,取一小碗,两次药汁相和,安置床头,次日五更分作三、
五服。”显然与朱氏用量不同,有八倍之差,补充了朱氏用量的不足。现代临床上更扩
大了本方的治疗范围,用其加减治疗五更泄、丝虫病象皮肿、水肿、膝关节肿痛等属寒
湿所致者,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
    [疑难阐释]
    1.关于服药时间与冷服的问题  原书对本方提出了服药的时间,以“次日五更分
二三服,”并指出“只是冷服”。因五更时人已空腹,药力专行,容易吸收。而五更时,
人体阴气始尽,阳气将升。此时服药可借阳气升发以助药力,使寒湿之邪随阳气的升发
而散之。王子接曰:''鸡鸣时服者,从阳注于阴也”(《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陈念祖
在《时方歌括》卷下中亦说:“其服于鸡鸣时奈何?一取其腹空,则药力专行;一取其阳
盛,则阳药得气也。”冷服者,寓有热药冷服顺其病性,病体易于接受,即陈氏所谓:
“以阴从阴,混为一家,先诱之而后攻之”之意。
  2。关于服药量的问题  原书是以其“为粗末,分作八服”,用水煎二次,留取药汁
两碗半,分二三服。《证治准绳》同名方中吴茱萸的用量增加一钱,而且服药量也不同。
王氏将全方“只作一遍煎”,留取药汁二碗半,分三、五服。其用量远远超出了原方。
朱氏将全方分作八服,每服不足一两,而用水三大碗,药少水多,不合常法。而湿脚气
一证,乃寒湿之邪壅阻下焦经络,使气血不得宜畅所致。治疗此类病证,应以量大效宏
之剂为宜。正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上所云:“治肾肝在下而远者,宜分两多而顿
服之是也。”可见,原方用量太轻,药不及病,难以奏效。临床应据患者的年龄、体质、
证情而斟酌其用量为是。
    [方论选录]
    1.王子接:“《经》以脚气名厥,汉名缓风,宋、齐后始名脚气。按前贤论,皆由风
寒暑湿乘虚袭于三阴经,宜急为重剂以治之。《外台》疗脚气,惟唐诗中方为最验。至
明,周文采《医方选要》鸡鸣散,药品相同,惟多桔梗一味,取义于五更服,故曰鸡鸣
散。紫苏色赤气香,通行气血,专散风毒,同生姜则去寒,同木瓜则收湿,佐以桔梗升
上焦之气,广皮开中焦之气,妙在吴茱萸泄降下逆,更妙在槟榔沉重性坠,诸药直达下
焦,开之、散之、泄之、收之,俾毒邪不得上壅人腹冲心而成危候。鸡鸣时服者,从阳
注于阴也。服药须冷者,从阴以解邪也。东垣分南北二方治法,各随其所胜者而偏调
之,证相宜者而倍用之,是亦发前人之未发,在园机者斟酌变通,斯为善矣。”(《绛雪园
古方选注》卷中)
    2.陈念祖:“寒湿之气着于下焦而不去,故用生姜、吴茱萸以驱寒,橘红、槟榔以
除湿。然驱寒除湿之药颇多,而数品皆以气胜,加以紫苏为血中之气药,辛香扑鼻,更
助其气,气盛则行速,取着者行之之义也。又佐以木瓜之酸,桔梗之苦。《经》云酸苦
涌泄为阴。俾寒湿之气,得大气之药,从微汗而解之;解之而不能尽者,更从大便以泄
之,战则必胜之意也。其服于鸡鸣时奈何?一取其腹空,则药力专行;一取其阳盛,则
阳药得气也。其必冷服奈何?以湿为阴邪,冷汁亦为阴属,以阴从阴,混为一家,先诱
之而后攻之也。”(《时方歌括》卷下)
    3.李畴人:“脚气之病,乃胃有湿痰积饮,肝胆之气不能升化而郁塞,下走三阴之
络,致足肚胫中胀痛,故名脚气。南方地卑多湿,常有之。以紫苏、桔梗、陈皮开肺快
气,槟榔、茱萸温肝降逆,下气最速,木瓜和肝通经,生姜温肺胃,下气化痰。此方乃
疏肺金而制肝木,下气化气泄湿,温肝温胃而降逆者也。此病每甚于日暮阴盛之时,故
于五更服之,趁阳升阴未逆之际,则药力行而胀痛除也。”(《医方概要》)
    4.盛心如:“风毒脚气,总之皆由于足下而起,本方乃通治之神方也。吴萸驱肝肾
之内寒,并用生姜以外散;橘红除肝脾之伏湿,并用槟榔以下泄,寒湿原从蒸气而受,
诸药皆以气胜者也。而紫苏叶香人血分,下气最速。气分通畅,则不致上冲于心,寒湿
之气改从大便而下泄;而泄之不尽,更可从皮肤以外解,况有桔梗通利三焦以开其毛窍
乎?然既欲驱除寒湿,惟恐其行之不速,而复用木瓜酸苦之品以收之,得毋有碍药气之
流畅乎?曰:此正相需相济之妙用。酸苦涌泄为阴,湿为阴邪,从其气而饵之,正所以
达其下泄之机。且必冷服,以类相从,乃诱而攻之之妙法也。服于鸡鸣之时,腹空则药
力专而气行,阳旺则阴霾散而气盛,此其所以为治脚气之第一方也。”(《实用方剂学》)
    5.朱良春,等:“本方是治疗脚气的一张要方。方中吴茱萸散寒下气,能'治肾气
脚气水肿,;木瓜舒筋化湿,善治'湿痹脚气’和'脚气冲心’。《千金》有张专治脚气
人腹的吴茱萸汤,即是此二药组成。可见这二药对于湿性脚气而肿胀痹痛有殊效。至于
紫苏、桔梗、陈皮三味,主要用作开肺利气,'气利则湿行。’因为脚气为壅疾,所以重
用槟榔一药,下气降逆,以泻下泄壅,使湿气从大便而出,即所谓'当下黑水粪,即肾
家所感寒湿之毒气。’此外,佐用生姜,也不外温散寒气,协助解除脚气。综合起来,
本方对于湿性脚气有较好的疗效。假如症见肿势上犯人腹,湿气冲胸,呕恶腹胀,喘息
抬肩,自汗淋漓,乍寒乍热,脉短促者,是'脚气冲心’的危险之症,必须加入温阳降
逆的附子等品,始能挽救。”(《汤头歌诀详解》)
    评议:诸家皆认为本方乃治寒湿壅滞下焦所致湿脚气之重要方剂。全方药仅七味,
而开上、疏中、导下、降浊之功俱备,服之可使郁于内之寒湿病邪,一从汗解,一从便
泄,.寒浊之邪去,则病自愈。朱氏认为“本方是治疗脚气的一张要方”,盛氏谓之“为
治脚气之第一方”,均为有得之言。对于方中紫苏叶的作用,不可忽视。陈氏、盛氏皆
认为苏叶能人血分,乃血中之气药,行气最速,借以疏解血分之寒湿,颇有见地。关于
本方的服药时间,原书注明以鸡鸣时冷服为佳,对此问题,诸家也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至于本方何以要冷服,陈氏解释甚详,可供参考。
    [验案举例]
    工.脚气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卷4:经以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
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阴湿袭虚,病起于下,两足蒸蒸而热,肿痛至膝,腾腾而动,
软无力,病名脚气,脉来细数无神,有拘掣痿蹵之虑。法当除湿通经为主,辅以宜补少
阴之品,昔永嘉南渡人多此疾,湿郁明矣。
    槟榔  苍术  独活  南星  藿香  牛膝  桂枝  木瓜  乳香  防己  橘红  通草归身  生地。
    《程门雪医案》:某男,41岁,两足肿胀,腹胀不舒,胸闷,手指麻木,苔白腻,
脉弦。先拟五皮饮合鸡鸣散出入。带叶苏梗  陈皮  大腹皮  连皮苓  五加皮  淡姜皮
淡吴萸  酒炒陈木瓜  生熟薏米仁  冬瓜皮  福泽泻。水煎服,十六剂而愈。
    2.湿脚气  《福建中医药》(1985,6:38):某女,年40许。春末夏初,湿邪侵袭,
微寒微热,头部如裹,胸闷不舒,食少泛恶,两足无力,时或麻木,时或作痛,踝部上
下肿胀,肤色不红,苔白而腻,脉象濡缓,此为湿浊壅阻之象。以鸡鸣散加藿香、苡
仁、茯苓。另用蚕豆壳60g煎汤代水煮药。服5剂。二诊时肿势大减,守原方略予出入,共进工5剂而安。
    3.咬舌证  《河南中医》(1984,3:27):一患者,半年前舌体变胖,继而舌强,不能
运用自如,说话及咀嚼时稍有不慎即咬破舌头,血流如注,伴胸闷心悸,脚肿,尿少等
象。诊时病情加重,舌胖满口,难于言语,咀嚼困难,病势较急。此证为中焦湿邪上
犯,浸淫舌体,以鸡鸣散加茯苓。2剂后复诊,小便已多,脚肿略消,余症同前,上方
再加白术、泽泻。进8剂后,舌体恢复正常,诸症已消。随访3年,未见复发。
    按语:案1、2的脚气病,均属寒湿所致。下肢均有湿邪壅滞之象,而见两足肿胀,
麻木,甚或作痛等证。其中还伴有胸闷不舒,苔白腻,脉弦或濡缓,亦为寒湿内阻所
致,故用本方加减治疗起效。案3咬舌证,病势较急。病虽不同,其病机仍属寒湿之邪
上犯舌体所致。故用本方行气降浊,宣化寒湿,加白术、茯苓、泽泻健脾以祛湿邪,亦取良效。
    4.咳嗽  《山西中医》(1992,2:37):某女,36岁,农民。咳嗽20天,近3天又加
浮肿。诊见面色萎黄,眼睑微肿,咳白色泡沫状痰,舌苔薄白,脉浮滑。证属风寒挟
湿,故以鸡鸣散加减治之。方用:苏叶12g,陈皮12g,桔梗lOg,生姜12g,吴茱萸
6g,槟榔6g,百部30g,半夏lOg,炙冬花lOg,水煎服。服药3剂,咳嗽好转,吐痰
减少,浮肿已退。但大便仍溏薄,食欲不佳。改用香砂六君子汤6剂,以善其后。
    按语:咳嗽一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别。本例患者乃平素脾虚湿盛,痰湿内生,复外
感风寒,内外合邪,致肺失宣降,故见咳嗽白痰而兼浮肿。证属风寒湿邪为患,故用鸡
鸣散加减治之。因辨证准确,选方得当,服3剂而诸症大减。
    [临床报道]
    1.丝虫病所致象皮肿  用本方加茯苓、羌活,配合电针,治疗丝虫病所致的象皮
肿52例。服药后有嘈杂,身痒,有时下肢出现形如风疹样的皮疹等反应(约15—20
分钟消失),此时小便清长,下肢肿胀渐渐消退。结果:脚肿全消者34例,半消者u
例,好转者7例L1j。以本方加用马鞭草、威灵仙、白蔹、徐长卿、炮山甲内服,并用此
药渣再加桑枝、槐枝装入布袋,用沸水冲泡,先熏后洗患肢,治疗数十例,疗效亦良好(x。
    2.不安腿综合征  以本方加鸡血藤、牡蛎治疗不安腿综合征27例。临床表现主要
为夜间或休息时下肢膝至踝关节间出现酸胀麻痛,发紧和虫爬蚁行感等,难以忍受或难
以准确形容者。其中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脾虚者,加白术、茯苓;血虚者,加当
归、白芍;血瘀者,加川牛膝、泽兰;肾虚,加续断、桑寄生;若有湿热之象者,则减
少吴茱萸的用量,加入知母、黄柏。结合病情,选用1—2味,水煎服,日1剂。服药
后,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者为治愈,计27例,治疗时间最短
3天,最长者12天,一般3—6天L3j。
    3.五更泄泻  以本方治疗迁延日久不愈的五更泄泻30例。若腹痛加乌药,食滞不
化加神曲,泻下无度或垢泄加车前子、苍术,偏湿盛加薏米仁,偏气虚加黄芪。文火煎
两汁相合,安置床头,次日五更前空腹冷服。结果:痊愈者26例,好转3例,无效1
例。治愈率为87%,总有效率为97%14j。
    4.糖尿病  将糖尿病合并末梢神经炎3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用鸡鸣散等,病在上者加桂枝,病在下者加牛膝;湿热征象明显者,加银花、当归、丹
皮;血糖明显升高者,加山药、苍术、玄参、黄芪。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服1次,
药渣装布袋乘热湿敷患处;同时加用优布芬、维生素B1、维生素B1,,并根据病情酌加
控制血糖的西药。对照组除不用鸡鸣散治疗外,其余的用药均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
疗组20例患者,显效9例,有效lO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18例,
有效u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1。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5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