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 陈 汤

 学中医书馆 2015-12-30

二  陈  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4绍兴续添方)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各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
(4。5g)
    [用法]  上药哎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
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服)。
    [功用]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
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病机分析]  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脾失健运,湿无以化,聚而成
痰,故曰“脾为生痰之源”。痰生于脾而藏于肺,遂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湿痰中
阻,脾失运化,肺失宣降,致令咳嗽而伴痰多色白;痰阻气机,胃失和降,肺失宣发,
则见胸膈痞闷,恶心呕吐;痰浊中阻,脾气不运,清阳不升,故见肢体倦怠,头眩心悸
之症;苔白润、脉滑,乃痰湿之象。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湿痰咳嗽之证,治当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故君以半夏,取其

辛温而燥之性,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其用有三,一者辛燥而蠲湿痰;二者降逆以止呕恶;
三者散结以消痞满。正如《本草从新》卷2所云:其“体滑性燥,能走能散。和胃健脾,除湿
化痰,发表开郁,下逆气,止烦呕,……为治湿痰之主药。”痰之生,因水湿之不运;液之聚,
因气机之不顺,遂臣以橘红,辛苦而温,《本草纲目》卷30言其“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
和。”燥湿化痰,“下气消痰”(《本草求真》卷3),并善理气健脾,使气顺痰消,脾运得健,痰
湿得除。其与半夏相配,共祛湿痰,调畅气机,使胃气得和,清阳得升,眩悸得止。湿痰之
生,多缘于中州失运,湿聚成患,即《古今医统大全》卷43所论:“其源出于脾湿不流,水谷
津液停滞之所致也。”故佐以茯苓,其性甘淡而兼人脾经,健脾渗湿,俾湿去脾运,痰无由
生。《本草求真》卷4云:茯苓为“利水除湿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世
补斋医书》又云:“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
也,茯苓又可以行湿。”其与橘红相伍,则脾湿得化,脾气得畅,运化有权,共杜生痰
之源,而助君药祛痰之功。生姜味辛性温,降逆化痰而止呕,用为佐药,既可助半夏、
橘红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又能制半夏之毒,法取“小半夏汤”之意。复佐少许乌梅,
其义有三,一者,其性味酸涩“人肺则收”(录自《本草纲目求真》卷2),以敛肺气,
与半夏、生姜为伍,寓收于散,相反相成,使痰祛而正不伤,邪气去而正气复;二者,
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即李时珍所谓“涌痰”之功;三者,乌梅亦能“去痰”(陈藏
器)、“止久嗽”(录自《本草纲目》卷29)。使以甘草,旨在调和药性,亦兼益肺和中
之用。诸药相合,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以燥湿祛痰为主,行气健脾为辅,标本兼顾,寓收于散,为治湿痰
之主方。
    因方中君臣药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命名,正如《医方集解.除
痰之剂》所云:“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主治湿痰的常用代表方剂。临证以咳嗽痰多易咯,舌苔白腻
或白润,脉缓、滑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本方通过加减亦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痰证。  《医方集解.除痰之剂》云:
“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
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栝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
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现
代临床常用加减有: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
化痰;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食痰加莱菔子、神曲等,以消食化痰;气痰
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或痰阻气
机者,均可加减应用本方。
    [源流发展]  痰之因,多缘于湿;痰之本,不离乎脾;痰之去,当行其气。二陈汤
之配伍遣药集燥湿化痰、健脾渗湿、行气祛痰于一方,故成千古治痰之良剂。
    详析二陈汤组方之精髓,似可从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窥见一斑。《金
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疗“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属痰饮为患所
致。方中半夏、茯苓体现燥湿化痰降逆与健脾渗湿祛痰之法。《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主治痰气互结之梅核气,方中除半夏、茯苓治痰之品外,尚加入行气以助祛痰之厚朴、
苏叶等,此即二陈立法组方之旨。嗣后,《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之温胆汤,方
以半夏、生姜、橘皮、枳实等治胆寒有痰之证,《传信适用方》引皇甫坦之导痰汤,以
半夏、天南星、橘红、枳实、赤茯苓等治痰饮之证,亦属本方立法之祖。
    二陈汤药味精当,配伍严谨,囊括了治痰燥湿、健脾、行气的基本法则,故倍受后
世医家青睐,临证加减,创制诸多二陈类方,广泛应用于各种痰证。
    宋.《是斋百一选方》卷5之茯苓丸,即用半夏、茯苓、枳壳、风化朴硝治痰停中
脘之证。方中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枳壳易陈皮行气祛痰之用,与二陈汤之法
如出一辙。唯其所治属“痰伏在内”,故加风化朴硝,使结滞之伏痰消解而下泄,增其
祛痰之力。《济生方》卷3之茯苓汤,则在二陈夏苓橘草基础上,另人枳实、桔梗,使
之行气祛痰之力倍增,主治痰饮手足麻痹,眩晕之证。如此演化,示人二陈中体现行气
之陈皮,亦可随证易为枳壳、枳实、桔梗等,使脾肺气机得畅,痰饮自消。
    金.刘完素《法古家珍》所载之玉粉丸,方用半夏、陈皮,且加南星以增其燥湿化
痰之力。虽无茯苓,但服以人参、生姜汤送下,意在调补脾气,以助中州运化,使痰无
由以生,善治咳嗽痰喘之证,李呆力倡治病独重补土,其运用二陈治痰亦多伍用人参、
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品。如《医学发明》卷6之参苏温肺汤即属此例。朱丹溪对二陈汤推
崇备至,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二陈汤,一身之痰无所不治,可以随
证加味应用”(《丹溪活套》)。王纶曾云:“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故用药之
要有三:气用四君子,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明医杂著》卷工)。如治酒痰,用
二陈汤加葛根、枳棋子、砂仁之类;寒痰清稀,用二陈汤加干姜、附子、益智、草豆蔻
之类;治眩晕嘈杂,乃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山栀、黄芩、黄连之类。并指出:“治痰
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且“治痰法,实脾土,燥脾
湿,又是治其本也”(《丹溪心法》卷13)。如《丹溪心法》卷3之加味二陈汤,即在半
夏、橘皮、茯苓、甘草、生姜之外,另佐人砂仁、丁香,以调理脾气,化其湿浊,治停
痰结气之呕。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9之加味茯苓汤,除二陈四药之外,另承东垣用
参补脾之意,再佐香附以增行气祛痰之力,而成主治痰迷心包,健忘,言语如痴之方。
    明.《奇效良方》卷1之涤痰汤法取二陈,更人南星、枳实使燥湿化痰、行气之力
倍增,佐人参以补气健脾,菖蒲开窍豁痰,主治中风痰迷,舌强难言之证。该书卷24
的芎辛导痰汤亦以二陈化裁,加川芎、细辛、天南星以治痰厥头痛。《证治准绳。类方》
卷22之橘皮汤、前胡半夏汤,或佐人桔梗、青皮等,或伍用前胡、木香、紫苏、枳实
等行气祛痰之物,主治痰盛证。而陈实功《外科正宗》卷2之芩连二陈汤,则以二陈祛
痰,又人芩、连等清热之品而成清化痰热之方,主治痰热所致之颈项瘰疬结核之证。吴
昆《医方考》之清气化痰丸,更人胆星、黄芩等寒凉之品,实属易二陈为清化热痰之典
范。《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51之六安煎,用二陈加杏仁理肺,白芥子温化寒痰,主
治风寒咳嗽,痰滞气逆之证。本书同卷之金水六君煎,则独辟蹊径,以养阴补血之熟地
黄、当归与二陈相伍,使燥润相成,以治肺肾不足之痰喘。《症因脉治》卷2载有诸多
二陈汤衍化方,如南星二陈汤、二母二陈汤、香芎二陈汤、栀连二陈汤、苍Sb-陈汤、
枳朴二陈汤、防葛二陈汤、二陈平胃散等等,均以二陈汤为基础,或加行气,或人清
热,或佐健脾,或增燥湿之品,用于多种痰证。至此,二陈汤燥湿化痰、健脾、行气三

法均得以扩展,并随证加减,不断演化,除主治湿痰外,尚可用于寒痰、风痰、热痰及
气虚、阴虚而兼痰证之人。    ,
    清代名医李用粹,师法丹溪,深得其要,更擅长运用二陈汤,补先师之未备,而尽
化裁之妙。其活用二陈汤之法,在《证治汇补》中随处可见,广泛应用于中风、伤风、
痰证、郁证、中寒、气证、饮证等多种病证。其一辨痰之属性。如风痰加南星、贝母、
全蝎、白附子;湿痰加苍术、白术;火痰及酒积痰加黄芩、黄柏、黄连、山栀;食痰加
山楂、麦芽、莱菔子;郁痰加香附、青皮等。其二辨痰之部位。如痰在肠胃,可下者,
加枳实、大黄、芒硝之类;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痰在四肢,非竹沥、姜汁不能
行;痰在皮里膜外,亦必用此二味;痰在膈下,必加竹沥;痰人经络成结核者,用夏枯
草、海藻、昆布等。其三辨病人体质。“肥人气滞必挟痰,以二陈汤加香附、枳壳(如
理气降痰汤)燥以开之,甚者加苍术、白芥子”。“肥人多湿痰,宜二陈汤加苍术、香
附;瘦人多湿火,宜二陈汤加黄连、苍术”。其四,根据病机不同而灵活化裁。如治癫
狂,“皆心神耗散,不能制其痰火而然”。“狂由痰火胶固心胸,阳邪亢极”,“癫由心血
不足”,  “狂主二陈汤加黄连、枳实、瓜蒌、胆星、黄芩等;癫亦主二陈汤加当归、生
地、茯神、远志、枣仁、黄连、胆星、天麻等”。又如治呃逆,  “主以二陈汤,平人气
呃,加枳壳、莱菔子;食呃加山楂、麦芽;痰火加山栀、黄连;水气加猪苓、泽泻;胃
虚加人参、白术;胃寒加丁香、炮姜”。其五,根据病势不同,因势利导,灵活化裁。
如治伤食病,“食填上焦,二陈加桔梗芦吐之,吐后以二陈加香砂和之”。“初起自吐者,
二陈加藿香、豆蔻、厚朴、砂仁;自泻者,二陈加白芍、木香、木通、神曲”。又如治
霍乱病,“当引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吐泻未彻者,二陈汤加苍术、防风探吐,以提其
气;如吐涌不止,二陈汤加木瓜、槟榔,以降其气”。同代张璐在《张氏医通》卷工6
中,载有二术二陈汤、祛风导痰汤、十味导痰汤、加味导痰汤等,亦属以二陈为核心加
味而治脾虚痰盛,或风痰及湿热痰证之方。程国彭《医学心悟》中所制之半夏白术天麻
汤,是对诸前贤运用二陈汤加味治疗风痰经验的一次成功总结,使之成为治疗风痰的较
具代表性方剂。而《医宗金鉴》亦对二陈汤加减运用有所发挥,尤其是以其治疗痰湿兼
有食积,或化热及小儿多种痰证之方,为后世诵赞,如化坚二陈丸、枳桔二陈汤、曲麦
二陈汤、加味二陈汤、清心涤痰汤、黄连二陈汤等等。《杂病源流犀烛》所载治痰诸方,
多以二陈加减化裁。如治痰饮呕吐之茯苓半夏汤、治火喘之桔梗二陈汤、治痰郁之升发
二陈汤、治痰涎口麻之止麻清疾饮、治风痰哮证之千缗导痰汤、治素有痰饮之茯苓汤等
等。其中,对二陈运用尤具特色的是大半夏汤和白术汤。大半夏汤即以二陈汤去甘草之
壅、乌梅之敛,用治晕车、晕船之呕吐。白术汤用二陈原方,加白术以增燥湿健脾之
功,虽去乌梅,然用五味子以敛肺止咳,亦主治湿痰咳嗽之证。凡此二陈加减演化之种
种,每示人以规矩,赐人以新意,确有深究细研之价值。
    [疑难阐释]
    工.关于乌梅的配伍意义  二陈汤乃治湿痰之基础方,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甘
草相配,君臣有序,相辅相成,各彰其效。故诸多医家在阐释本方配伍关系时,皆着眼
于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药,而对该方“煎服法”中之乌梅、生姜却少有论及。如
《医方集解》删去乌梅不用;《方剂学》统编教材2版谓“近代用法,不用生姜、乌梅”,
《简明中医词典》亦谓现代多不用等等。然详析古今名方,其煎服法中所用之药,多有

其深奥之配伍意义,但后世医家对此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方之要妙,贵在配伍。二陈汤
主治湿痰证,病在肺脾二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祛痰,使气顺痰消,茯苓健
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甘草调和诸药。如此,虽兼顾痰脾之主要矛盾,但痰咳则不离
于肺。肺者“华盖”之脏,主宣发与肃降。故治肺诸方,每每注重适合肺性宣发肃降特
点之配伍遣药,如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本方佐人少许乌梅,味酸性涩,《本
草纲目求真》卷2云其“人肺则收”。方中之用,细析有五:一者,敛肺止咳,李时珍
云其“止久嗽”;二者,与半夏、生姜辛散之品为伍,则散中有收,使散不伤正,收不
敛邪,恰适肺之宣发肃降之性,即王好古所言:“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寓散收相宜
之旨。三者,以其酸敛之性,而达聚收痰湿之功,所谓“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即李
时珍所谓“涌痰”之功;四者,陶弘景云其“去痰”,即乌梅本身兼有祛痰之功;五者,
乌梅酸敛生津,可以其润性防半夏等过于辛燥,因肺者恶燥,且乌梅用量较少,不致助
湿敛痰。故此,对二陈汤中佐人乌梅,理当予以足够重视,方能全面领悟原方配伍之要
旨。
    2.关于二陈汤的主治范围  李中梓谓:“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此不
宜”(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1)。陈念祖《时方歌括》卷下云:“此方为痰饮之通剂
也”。遂使诸多学者将二陈汤称为“治痰之主方”。
    痰有寒、热、燥、湿、风、气、食之分。寒痰与湿痰或热痰与燥痰虽有相近之处,
但寒湿与燥热却迥然有异。故治法、立方之旨理当有别。持二陈汤为治痰之主方者,意
在因痰之本在湿,所谓“湿聚而成痰”。究二陈立方之意,乃以辛温而燥之半夏为君,
取其温燥之性以燥化湿痰。君药者,方中之主,即所谓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者,其性味往往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全方的功用与主治。故此似可得出以温燥之性较强的
半夏为君,二陈汤主治湿痰,或谓治湿痰主方无可非议。《成方便读》卷3云:“夫痰为
病,当先辨其燥湿两途。燥痰者,由于火灼肺金,津液被灼为痰,其嗽则痰少而难出,
治之宜用润降清金。湿痰者,由于湿困脾阳,水饮积而为痰,其咳则痰多而易出,治之
又当燥湿崇土,如此方(二陈汤)者是也。”然不应以此扩大为治一切痰证之主方,尤
其以此方治燥痰则相悖,所谓“渴而喜饮水者,宜易之”(《医方考》卷2)。临证应圆
机活法,加减变通,兼采二陈理气、健脾之法,正如《医方论》卷4所云:“二陈汤为治
痰之主药,以其有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学者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
也。”
    [方论选录]
    1.吴昆:“湿痰者,痰之原生于湿也。水饮人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膈间,
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湿痰也。是方也,半夏辛热
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
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而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又
曰:有痰而渴,半夏非宜,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贝母、栝蒌之润。余曰:尤有诀焉,渴而喜饮
水者,宜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故见口渴,所谓湿极
而兼胜己之化,实非真象也,惟明者知之。”(《医方考》卷2)
    2.李士材:“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
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

成无己曰: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曰辛以润之是也。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之性
燥也。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湿热生痰,故朱震亨主之加枳实、砂
仁,名枳实二陈汤,其性较急也。先哲云: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
宜”。(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1)
    3。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
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
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医方集解.除痰之剂》)    、
    4.王子接:“二陈汤,古之祖方也。汪切庵谓其专走脾胃二经,豁痰去湿。余细绎
之,其功在利三焦之窍,通经隧之壅,而痰饮自化,非劫痰也。观《内经》有“饮”
字,而无“痰”字,西汉以前谓之淡饮,至仲景始分痰饮,义可知矣。因其通利无形之
气,古人警戒橘皮、半夏必以陈者为良,恐燥散之性,能伤正气耳,故汤即以二陈名。
若云劫痰,正当以大辛大散,开辟浊阴,何反惧其太过耶?再使以甘草缓而行之,益见
其不欲伤气之意”。(《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
    5.陈念祖:“此方为痰饮之通剂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
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
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古圣
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祛痰之专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矾,致降逆
之品反为涌吐,堪发一叹!以此方为三阳解表之剂,服之留邪生热,至死不悟。余于真
方桂枝汤下已详言之,兹不复赘”。(《时方歌括》卷下)
    6。费伯雄:“痰之为病最烈,痰之为病亦最多。积湿与郁火二者为生痰之大源。其
余或因风,或因寒,或因气,或因食,变怪百出,随感而生,难可枚举。治痰大法,湿
则宜燥,火则宜清,风则宜散,寒则宜温,气则宜顺,食则宜消。二陈汤为治痰之主
药,以其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学者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矣”。
(《医方论》卷4)
    7.张秉成:“夫痰之为病,先当辨其燥湿两途。燥痰者,由于火灼肺金,津液被灼
为痰,其咳则痰少而难出,治之宜用润降清金。湿痰者,由于湿困脾阳,水饮积而为
痰,其嗽则痰多而易出,治之又当燥湿崇土,如此方者是也。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
水利痰,为治湿痰之本药,故以为君。痰因气滞,故以陈皮理气而行滞;痰因湿生,用
茯苓渗湿而导下,二物为臣。湿痰之生,由于脾不和,故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
(《成方便读》卷3)
    [评议]  有关本方主治病证,医家所见略同,均明示为湿痰之证。然对其在治痰方
中的地位,言词似有偏颇,或有扩大之嫌。诸如“此方为祛痰之通剂也”;“二陈为治痰
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宜”等等。湿痰之主方,非二陈莫属。但燥热等痰证,可
法取二陈配伍兼顾理气与健脾之法,使气顺痰自消,健脾痰源杜,并同时伍用润燥与清
热之法方妥。李中梓言本方“只能治实痰之标,不能治虚痰之本,虚痰之本在脾胃,治
者详之”,或亦有不当。正如《医方考》卷2所云:“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
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
气而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又云:“气弱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
汤”。

    本方君以半夏,臣以陈皮,佐以茯苓,使以甘草之配伍,是多数医家所认同的。但
陈念祖谓:“痰之本,水也,茯苓利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方
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为茯苓之佐使
耳。”此论与本方立方之旨似有相谬之处。方中半夏辛燥性烈,而茯苓甘淡性平,加之
半夏方用五两,茯苓乃取三两,其“药力”居首,理当为君,陈皮辛温之性亦胜于茯
苓,用量之比亦为5:3,因此茯苓唯可为佐。有关方中少佐乌梅、生姜之意,注家多未
赘笔。但二者确有深妙之配伍意义,尤其乌梅之用值得品味。如此,方能全面把握二陈
汤配伍精当之所在。
    [验案举例]
    工.湿痰泄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42:旧僚钱可久素善饮,面赤痰盛,
大便不实。余以为肠胃湿痰壅滞,用二陈、芩、连、山栀、枳实、干葛、泽泻、升麻一
剂,吐痰甚多,大便始实,此后日以黄连三钱泡汤饮之而安。
    按语:二陈汤主治湿痰之证。除燥湿化痰外,尚具理气和中之功。此案乃肠胃湿痰
阻滞,故以二陈蠲化湿痰,复佐芩、连、枳实等物,增其行气清泻之力,而驱肠胃湿痰
之壅。
    2.胸痛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42:一妇人咳嗽吐痰,胸膈作痛,右寸关
浮滑,项下牵强,此脾胃积热成痰,非肺痈也。以二陈汤加山栀、白术、桔梗治之而
痊。
    按语:此案属脾胃积热而成痰湿之证,方以二陈为主,伍用山栀清泄积热,白术增
其健脾运湿之功,桔梗协理气机,畅其痰阻,药证相符,遂一剂而愈。
    3.痰郁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42:一丈夫年四十余,身肥,素耽劳神,
有痰火。一日,先恶寒后发热,头微痛,眩多,如不胜其重,躁热不退。自用参苏饮发
汗,不愈,请予治。诊其脉,沉洪而滑。予谓:痰火郁积无疑矣。以二陈加芩、连、天
麻、神曲之类,复以滚痰丸下之,逾日反躁热不退,咳唾痰涎不止。此正丹溪云:痰在
膈上,非吐不可,泻之亦不去。复用瓜蒂散探吐之,得痰半碗许,彼畏苦而止。予意痰
少不能效,躁热如旧,但以人参白虎汤、五苓散合服,亦不愈。予谓:郁滞重,吐难得
出,分利亦不去,宜以散郁之剂。仍用二陈加前胡、柴胡、葛根、桔梗、苍术、川芎、
姜汁、炒芩、栀,三剂遂愈。
    按语:此案为痰郁为患,且痰湿郁而化火,故于二陈之中加入芩、栀清热泻火,复
佐人柴、前、芎等助二陈调畅气机,使痰郁尽除,3剂而瘳。
    4.多寐  《新医药学杂志》(1977,11:34):患者4个月来昼夜时时欲寐,食后更
甚,呼之理会,醒后复寐,胸闷纳呆,食则易呕,头沉目眩,身重乏力,舌苔白腻,脉
濡而缓。曾经多方医治无效。辨证为脾虚湿盛,治宜健脾燥湿,以二陈汤加白术、石菖
蒲,服药2剂而愈。
    按语:此案属痰浊湿盛之多寐,方以二陈加白术、石菖蒲,一者增健脾化湿之功,
而治其本;一者芳香化浊而醒其神,故2剂而痊。
    5。小儿流涎  《新医药学杂志》(1977,10:38):某男,4岁。患流涎症近2年,口
角因涎水浸渍而糜烂,身体消瘦,食欲不佳,舌苔滑腻,脉稍数无力。辨证为脾虚不能
摄涎。方用二陈汤加益智仁,服药15剂而愈。

    按语:小儿流涎多因脾虚不能摄涎而致,治疗宜健脾燥湿摄涎,方中二陈汤健脾燥
湿,佐以益智仁健脾摄涎。
    6.瘛疭  《河北中医》(1983,10:41):某女,u岁。1月前因感受寒湿而四肢疼
痛,经西药治疗,疼痛虽消失,但出现手足瘛疯,开始1日1—2次,逐渐加重至每日
4—5次,每次持续数分钟。瘛疚仅局限于手足,发作时神志清楚,口不吐沫,无癫痫
发作史。平素头重肢沉,头痛失眠,少食欲呕,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湿
内蕴,阻遏气机,致清阳不布,津液不敷。方以二陈汤加枳壳、制南星、钩藤、川贝
母、酸枣仁、远志、菖蒲。服药3剂瘛疯止,头重头痛减其大半。服药9剂,诸证皆
失。
    按语:此例患者舌苔白腻,少食欲呕,头重肢沉,其病机为素有痰湿,加之寒湿内
侵,致脾运失职,痰浊中阻,清阳不布,津液不敷,筋脉失之温养,则作瘛疯。方用二
陈汤燥湿,再佐以钩藤、远志、酸枣仁、石菖蒲等镇痉熄风,药证相合,故收效甚捷。
    7.胃热呕吐  《济南医药卫生》(1985,3160):某女,14岁。食后即吐3日,胃脘
痞满,大便3日未解,小便短黄,口渴,舌边尖略红,苔薄黄,脉滑略数。曾用异丙
嗪、阿托品等治疗未效,用中药降逆止呕之剂亦无效。改用二陈汤加大黄、竹茹、花
粉、黄芩善其后。作者指出,呕吐原因甚多,总分虚、实两类。实者多是外邪犯胃,饮
食停积等;虚者多由脾胃虚弱,或胃阴不足所致。本例属胃虚食停,郁而化热之证。六
腑泄而不藏,以通为用。此方通利大便,理气和胃,降逆清热,故呕即止。
    按语:此案为胃热呕吐,虽用西药及单纯降逆止呕之法,均未取效。后以二陈化痰
治本,更人大黄、竹茹、黄芩,与二陈相伍,清降胃腑之痰热,则呕自已。
    8.小儿迁延性肺炎  《黑龙江中医药》(1988,5:39):某男,2岁。患儿曾因肺炎
住院,经抗生素治疗,高热已退,咳嗽喘亦减轻,但肺部水泡音久不消失,仍咳嗽,痰
声漉漉,患儿体质肥胖,面色萎黄,舌质淡润。辨证为脾虚湿盛,痰湿阻肺。方以二陈
汤加葶苈子、莱菔子、杏仁,服药2剂而愈。
    按语:小儿迁延性肺炎属中医正虚邪恋,多因脾虚湿盛,痰湿阻肺而致。治疗应以
补脾益气、燥湿化痰。方用二陈汤燥湿化痰,佐以葶苈子泻肺实,杏仁降肺气,莱菔子
顺气祛痰。
    9。口淡症  《中原医刊》(1990,1:11):某女,39岁。患者口淡无味3月,曾患淋
证,服大量清热利湿剂,原病愈后即感口淡无味,甚有凉感,纳差,不喜饮水,喉中痰
绕,、难以咯出,舌淡苔薄白,脉沉滑。辨证为痰湿阻滞,浊阴内郁。方以二陈汤加藿
香、佩兰、厚朴,服药8剂而愈。
    按语:“脾开窍于口”,故本证与脾有关。患者因过服清热之剂,损伤脾胃,脾失健
运,痰湿内生,湿壅中焦,浊阴不化,脾胃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上犯而见口淡无
味,甚则口凉。故治从脾胃痰湿着手,以二陈汤燥湿化痰,佩兰、白蔻、厚朴芳香化
浊,使升降有序,运化复健,口淡自除。
    10.不孕症  《江西中医药》(1994,1:34):某女,32岁。患者婚后3年不孕,体
质丰腴,月经不调,经来四肢困重,白带如涕且多,舌苔厚白,脉沉细。辨证痰湿客于
胞宫。方以二陈汤加香附、神曲、川芎、芒硝,服药30剂,于4月后经停身孕,次年
顺产1男婴。
    按语:该患素体肥盛,痰湿久居胞宫,如《女科要旨》所云“脂满子宫”。子宫痰
湿肥盛,难于摄精成孕。方用二陈汤燥湿化痰为主,加芒硝泻下消脂,香附、神曲、苍
术、川芎以助燥湿化痰,又有行气化瘀之功,如此巧用使痰湿去,胞宫得清,自然受
孕。
    u.胁痛  《新中医》(1995,1:56):某男,42岁。自诉1年来右侧胁部疼痛,时
而牵涉左侧,胸闷不适,咳嗽,痰色白,四肢无力,胃纳欠佳,舌苔白腻,脉沉弦。辨
证痰湿停胁,肝络受阻。方以二陈汤加白芥子、丹参、白芍,服药4剂而愈。、
    按语:本案例症见胸闷,舌苔白腻,脉沉弦,此为痰湿浊邪,治以燥湿化痰,行气
祛瘀止痛,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白芥子温通化滞消痰,丹参、白芍活血祛瘀,缓急止
痛。诸药合用,效如桴鼓。
    12.小儿厌食  《河北中医》(1996,5:32):某男,3岁。患儿自幼厌食,形体消
瘦,时恶心欲呕,强行进食,食人则吐,大便粘滞不爽,日行1—2次,舌质淡红,苔
白厚腻,指纹淡红在风关。辨证为脾胃不和,健运失司。方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砂
仁、炒麦芽、鸡内金、竹茹、滑石,服药10剂而愈。
    按语:小儿厌食虽证情复杂,但终不离脾胃。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受纳、主
降;脾胃不和,功能失调,健运失司,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治疗应调理脾胃,降逆
和胃。方用陈皮、竹茹降逆和胃,理气宽中;半夏、苍术燥湿健脾;白术、炙内金、炒
麦芽、砂仁健脾祛湿助运;滑石、甘草利尿祛湿。共奏健脾祛湿降逆之功。
    13。嘈杂吞酸  《新中医》(1997,5:46):某男,43岁。患者胃痛史5年,3个月
前胃镜确诊为浅表性胃炎。3天前患者因饮食不节而出现吞酸嘈杂,上腹烧灼感,隐隐
作痛,舌淡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痰热郁胃,方以二陈汤加厚朴、黄连、白芍、瓦楞
子,服药5剂而愈。    .
    按语:本案例患者表现为胃脘疼痛,吞酸嘈杂等,按中医辨证为胃中郁热,痰浊中
阻。方用二陈汤燥湿运脾,佐以黄连清热和胃,煅瓦楞子止吞酸嘈杂,白芍缓急止痛。
切合病机,故收效较好。
    [临床报道]
    一、内科
    (一)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  报道55例患者均经西医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其中并
发肺气肿者33例。治疗以二陈汤合平胃散为主方。气急加麻黄、苏子;痰多加杏仁、
南星;胸闷加瓜蒌、枳实。病情稳定后服下方:厚朴、苍术、陈皮、半夏各9g。咳喘
一般在1周内改善,随访41例有31例改善。作者认为,肺气肿患者,多偏于肾虚之
证,慢性支气管炎阶段,多偏于脾虚之证,健脾燥湿是标本兼顾之法。在症状控制后可
配合医疗体育疗法,以防止复发uj。    .
    2.促进肺部水泡音的吸收  用二陈汤加桃仁、红花治愈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仍经
久难以消失的肺部哕音患者63例。其中诊为肺炎者37例,具有发热、咳嗽、喘憋等症
状者26例。作者指出,本方主要用于肺炎经抗生素治疗后感染已基本控制,后期热退
不思饮食,痰多舌白腻,肺部哕音迁延不愈,中医辨证多属寒湿症者,如有热象,则治
疗不满意。

    3.晨咳  赵氏自拟加味二陈汤治疗40例,收效显著。方由陈皮6—9g,清半夏9—
12g,云茯苓9—15g,焦山楂、炒神曲各lOg,炒麦芽12g,甘草6g组成,一般轻者3—
5剂,重者8—9剂,病症明显减轻或消失L3)。
    4.慢性支气管炎  二陈汤加当归,意取二陈燥湿化痰及当归在苏子降气汤中“平
喘”之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显著。治疗33例,显效17例,好转14例,无效
2例。基本方为:陈皮、半夏、甘草各6g,白茯苓lOg,当归20g,生姜3片,加减:\
外感风寒加防风、苏叶、杏仁;久咳肺虚加党参、黄芪、五味子c”。
    5.改善肺部湿性哕音  徐氏临床观察,体会到痰饮与肺部湿性哕音之间有某些内
在的联系,运用化痰药能改善肺部湿性哕音。故以二陈汤加鱼腥草、杏仁为基本方,热
盛苔黄者,加黄芩、竹茹、浙贝;苔白腻或白滑偏寒者,加焦白术、草豆蔻、橘络;舌
红、脉细或咽干少痰,加沙参、麦冬、川贝;舌紫或瘀点、瘀斑者,加地龙、桃仁、当
归;食少纳呆伴消化不良者,加莱菔子、谷麦芽、山楂;颜面虚浮或双下肢浮肿,有水
湿停滞者,加葶苈子、泽泻、车前子。治疗50例,结果显效21例,好转23例,无效
6例[,。
    6.风寒咳嗽  运用玉屏附子二陈汤(由黄芪、白术、防风、附子、半夏、茯苓、
陈皮、甘草组成)化裁治疗200例,显效181例,好转14例,无效5例。加减法为:
寒象明显者,选加紫苏叶、生姜、干姜、桂枝、细辛、麻黄;气虚者,加党参或太子
参;阴虚者,加麦冬、五味子、玉竹、当归等;阳虚明显者,选加补骨脂、淫羊藿;浮
肿尿少者,选加麻黄、桂枝、猪苓、泽泻等,慎用甘草;失眠者,选加紫丹参、川芎、
酸枣仁、生龙牡;纳少便软者,选加生山楂、炒谷麦芽、鸡内金;便秘者选加火麻仁、
杏仁、桃仁、苏子;痰多者,酌加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有化热趋势,选加鱼腥草、
金银花、薄荷、黑玄参、白蚤休。
    7:肝咳型支气管炎  用二陈连牡饮治疗中医辨证属肝咳型支气管炎49例,疗效确
实。49例患者服药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血象正常,47例X线胸透或摄片气管炎症消
失,其中有6例服药1—2剂便收到明显的镇咳效果,服药时间最长达13剂者1例,平
均服药6剂治愈。二陈连牡饮组成:竹沥、半夏各12g,陈皮lOg,茯苓lOg,甘草
lOg,黄连5g,牡蛎30g,当归lOg,乌梅12g,白芍12g,桔梗6g。气虚加党参、白
术;中寒加木香、良姜;肾虚加诃子、五味子;寒喘加紫菀、冬花。
    8.慢性阻塞性肺炎  将49例慢性阻塞性肺炎分为五型,即表寒里饮型用麻杏二陈
汤加味,痰饮蕴肺型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饮热郁肺型用连茹二陈汤加味,脾胃
阳虚型用和胃二陈汤加味,肾阳虚水泛型用桂枝附二陈汤加味,总有效率达96%,仅2
例肾阳虚水泛型无效E8J。
    9.急性毛细支气管炎  以二陈汤加味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炎52例,疗效满意。均
服药3—5剂痊愈,有效率100%。治疗方法:姜半夏、陈皮、茯苓、炙麻黄、炙杏仁、
干姜、白果、炙五味、阿胶、炙百部、葶苈子、炙甘草。药物剂量根据年龄、体质、症
状表现给予。
    10。重型毛细支气管炎  将160例重型毛细支气管炎患者分为西药组80例和二陈
汤加味组80例对比治疗,结果中药组有效率为98。8%,西药组有效率为87.5%,二组
间有显著性差异,户<0.01。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①鼻导管吸氧;10%水合氯醛

40mg/(kg.次)灌肠或口服。②毒毛旋花子甙K 0。007mg/(kg.次)加入10%葡萄糖
液,每Et静注1—2次。③氨苄青霉素150mg/(kg.d)、病毒唑10mg/(kg.d),每日静
点1次。④超声雾化后吸痰。⑤对其他并存痰病均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
的治疗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方药:半夏5g,陈皮10g,苏子10g,茯苓10g,五味子
5g,桔梗10g,甘草5g。
    u.慢性支气管炎  以柴胡二陈汤(小柴胡汤合二陈汤)治疗本病单纯型及喘息型
属痰湿壅盛者共70例,临床治愈65例,好转5例;服药3剂以内痊愈者4l例,6剂以
内痊愈者19例,超过6剂痊愈者10例。方由柴胡、黄芩、法夏、陈皮、茯苓、枳壳、
桔梗各10g,紫菀、款冬花各15g,党参12g,甘草6g组成。加减法:兼表寒证加苏叶、
防风;鼻塞加辛夷花、苍耳子;咽喉痒痛加牛蒡子、玄参;声音嘶哑加木蝴蝶;干咳少
痰加沙参、麦冬;痰黄加瓜蒌、竹茹;痰白加细辛、干姜;喘加三子养亲汤uu。
    12。慢阻肺疾患  用加味二陈汤治疗湿痰型慢阻肺疾患136例,疗效显著。全部患
者服药最少7剂,最多40剂,平均16剂。一般7剂即可使咳、痰、喘症状明显缓解。
临床控制22例,为16.2%;显效86例,为62.2%;有效26例,为19.1%;无效2
例,为1.5%,总有效率为98。5%。方药组成及用法:陈皮15g,半夏15g,炒苏子
20g,桔梗10g,甘草5g。咳剧者加川贝、前胡;属寒痰咳喘者,加炙麻黄、干姜;热
痰咳喘者,加桑白皮、黄芩、瓜蒌;湿痰咳喘者,加南星、白芥子;久咳肺虚者,加党
参、黄芪、五味子,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并得出结论,本方可为诊治慢阻肺病所致
慢性咳喘的基本方法““。
  (二)新陈代谢疾病
  糖尿病  以二陈汤加减,半夏10g,陈皮6g,茯苓、白术、苍术各15g,草决明
24g,丹参、葛根各30g,治疗32例NIDDM患者,服用二陈汤治疗期间停服其他降糖
药。结果血糖明显下降,4例治愈,16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有效率达
93。8%(13J。
  (三)消化系统疾病
  1.减轻锑273消化道反应  用锑273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过程中,消化道反应如
恶心、呕吐、胃痛、腹胀、不欲食是常见症状,一般在第7—8日服药高峰时反应最大,
影响治疗进程。作者使用二陈汤加减(加生姜、红枣等药),以改善消化道症状,减轻
反应。通过30例观察,结果显效4例,有效20例,好转4例,无效2例,有效率达
94%[14]。
    2.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运用二陈汤加减治疗CAGl28例,药物组成由半夏、
陈皮、白术、砂仁、茯苓、炙草为基本方,脾胃虚寒加桂枝、干姜、乌药、吴萸;脾胃
湿热加藿香、黄芩、佩兰、秦艽、滑石、草蔻等,总有效率为71%L1”。
    3.慢性肝炎  用二陈汤化裁,治愈30例慢性肝炎,均使转氨酶明显下降,疗效满
意。具体治法为:二陈汤加味,药用法夏、陈皮、茯苓、甘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金银花、黄芩、黄芪、仙灵脾,日 1剂。胁痛加郁金、玄胡,口渴加茅根,腹胀加川
朴,纳差加神曲,总疗程3个月。30例患者,显效24例,有效5例,无效1例;
HBsAg阳性患者25例,1例转阴;20例邢eAg阳性患者中8例转阴l“j。
    4。霉菌性食管炎  将68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分为苦参二陈汤组36例和制霉菌素

组32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二陈汤组治愈率72.2%,总有效率为94.4%;制霉菌
组治愈率为40。6%,总有效率为62.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1
年,苦参二陈汤组复发率为5.9%,而制霉菌素组复发率为35%,组间比P<O。01u”。
    (四)神经系统疾病
    1。脑囊虫病  从脑囊虫病以痰浊阻滞,囊虫侵扰为主要病机出发,临证以二陈汤、
加味治愈此病30例。基本方为: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甘草9g,白芥子12g,
苡仁18g,芜荑9R,水煎服。有囊包,加榧子仁、雷丸各9g研末,药后冲服;痫证发
作,加琥珀3g,朱砂2g(冲服),郁金9g,远志9g,胆星9g,僵蚕9g;风阳搐搦,加
钩藤15g,全虫6g;痰浊上扰,加胆星9g,竹沥30g(冲服);痰火扰心,加石菖蒲
lOg,郁金15g,黄连lOg,栀子lOg;五心烦热,加地骨皮15g,丹皮lOg;肝气郁滞,
加柴胡9g,白芍9g;气虚,加党参15g,黄芪30g;血瘀,加丹参30g,归尾15g。并
备有定痈药、杀虫药冲服用。附验案2则L1sj。
    2.头痛  运用自拟芎芷二陈汤加味治疗各种慢性头痛60例。组成:川芎、白芷、
升麻、麻黄各9g,姜半夏、天麻、荆芥穗各lOg,陈皮、茯苓各12g,生甘草6g,蜈蚣
2条,日1剂,早晚服。小儿酌减。辨证加减:兼肝郁气滞者,加入代赭石30g,牛膝
log,全瓜蒌15g,去升麻;兼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丹参;兼暑湿者,加滑石
(或石膏)、薄荷、香薷,去麻黄;兼有风寒者,可加生姜、苏叶;兼见眩晕者加菊花、
枸杞子、旱莲草、女贞子。60例病人,经治后痊愈43例,有复发的12例,近期有效
的5例。一般服药6剂见效,12--18剂痊愈,平均服药12剂L1”。
    3.痫证  从1988年5月一1993年8月以二陈汤为基本方治疗52例痫证,加减:
风痰闭阻,加菖蒲、胆星、全蝎、僵蚕;痰火内盛,加龙胆草、栀子、菖蒲、钩藤;心
肾亏虚,加人参、山药、杜仲、白术、当归;日久有气血瘀滞,加红花、桃仁、川芎。
一般需治疗3—6个月,最快1—2周见效。结果:显效12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
76.92%,无效工2例,脑电图基本接近正常者11例,记忆力明显提高者13例L20j。
    (五)心血管系统疾病
    胸痹  治疗38例以胃空感为主症的胸痹患者,所用方剂:蒌薤二陈汤加味:瓜蒌
30g,薤白20g,陈皮15g,半夏log,云苓30g,甘草log,郁金20g,益母草30g,随
症加减。若因情志内伤,气机郁结,伴胸中憋闷,或食则憋气者,加用丹参饮以宣散开
郁,使脾胃之气上升而增进食欲,治疗期间不辅助他药。结果:治愈20例(占
52.6%),显效16例(占42.1%),无效2例(占5.3%),总有效率为94.7%.”。
    二、外科
    1.甲状腺肿  用本方治疗重度甲状腺肿7例,其中瘿生两侧的5例,单侧的2例,
瘿体结节单个的1例,多个的6例,伴咳嗽兼症的3例,气喘的2例,吞咽困难的1
例。方法:用生半夏6g(病重者用9g),研成细末,装入胶囊,另以茯苓、橘络各6g,
甘草3g,混合研粉,以生姜30g生蒸,后制自然汁泛丸,以上为1日量,均分成3次
服,一般疗程为lO一15日左右。服药半小时后,忌服海藻、乌头等。所有病例均未用
西药。改为煎剂无效,改用制半夏亦无效ua。
    2.上石疽  采用阳和二陈汤结合超短波疗法治疗5例上石疽(即颌下腺合并周围
组织弥散性化脓性炎症),收到较好效果。治疗时间长者13天,短者5天,炎症全部吸

收。方剂组成及用法:熟地、银花各30g,鹿角胶、茯苓、陈皮、半夏、炒白芥子各
9g,甘草6g,肉桂、麻黄各3g,炮姜1。5g,水煎服。超短波疗法,每日1次。
    三、男科
    阳痿  用二陈汤加味治疗30例痰湿型阳痿,取得满意疗效。基本方:法半夏15g,
茯苓12g,陈皮(后下)、地龙各lOg,蜈蚣2条,淮牛膝7g,炙甘草6g。力赃:偏湿
者,加苍术12g、厚朴、白术各lOg;偏寒者,加熟附片12g,干姜6g,巴戟lOg;偏热
者,加黄芩、鱼腥草各lOg,黄连3g;偏瘀者,加丹参12g,郁金lOg,炮甲片5g。治
疗结果:痊愈24例,好转4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0%。
    四、儿科
    1.小儿胃炎  用加味二陈汤治疗小儿胃炎78例,总有效率达87.4%。基本方由陈
皮4。5g,半夏5g,茯苓6g,甘草4.5g,白术6g,炒谷麦芽各9g组成。偏于积滞者,
加炒楂曲、炒莱菔子;苔厚腻湿滞者,加苍术或米仁,夏季改加藿梗;腹痛寒滞呕吐
者,加干姜或延胡;腹胀气滞,大便不调者,加煨木香或]llSb花;有出血者,加藕节炭
或地榆炭;久病脾虚,加党参、准山药、炒扁豆或莲肉。治疗结果:显效30例
(38.4%),有效38例(48。7%),无效10例(12.8%),总有效率为87.1%。
    2。d,JL抽动秽语综合征  以二陈汤加减治本病120例,主药:茯苓10一12g,法半
夏6一lOg,栝蒌6一lOg,生甘草3g,日1剂分3次服。加减用药:兼肝郁气滞者,加
柴胡、枳壳;兼心血不足,加太子参、生黄芪、当归、白芍;兼胸阳不振,加薤白、生
姜;兼血瘀者,加红花、丹参、琥珀面。疗效:痊愈47例(39.2%);好转63例
(52.5%);无效10例(8。7%),总有效率为91.7%。
    3.小儿慢性喉炎  运用温肺宣肺,健脾化痰为主的方法,治疗慢性喉炎40例,痊
愈33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治愈率83%。基本方选六味汤(《喉科秘旨》)合二
陈汤加减:苏叶、荆芥、防风、北细辛、蝉衣、炙甘草、桔梗、淡干姜、杏仁、制半
夏、陈皮、茯苓。若喉痒有异物感,加麻黄;声带充血水肿,加胖大海,去干姜。
    五、五宫科
    1.霰粒肿  以二陈汤加味治疗属湿痰之霰粒肿工2例,疗效满意。痊愈n例,显
效1例。临证将霰粒肿分为两型:痰湿滞结型和火重于痰型。前者治以行气化痰,软坚
散结,用二陈汤加味,处方:陈皮、昆布各12g,半夏、白蔹各lOg,茯苓、浙贝母、
三棱各9g,甘草3g。挟风热者,去昆布、三棱,加银花30g,连翘、夏枯草各20g,花
粉12g,同时改浙贝母、白蔹各为12g;挟风寒者,去昆布、三棱,加苏梗12g、杏仁、
前胡各lOg,白芥子、莱菔子各9g,生姜3片。后者治用清热化痰,消肿散结,用二陈
汤化裁,处方:陈皮、法半夏、黄连各9g,茯苓、白蔹各lOg,浙贝母12g,夏枯草
30g,天竺黄6g甘草4g。并附病例3则。
    2,口腔溃疡  用乌梅液(乌梅、生山楂、生甘草等量浸泡,取液)漱口,每日3—
4次,日服二陈汤1剂,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29例。治疗后显效工。例,有效17例,
无效2例。总有效率93。1%。
    3.急慢性喉炎  用二陈汤加味治疗急慢性喉炎,取得较好疗效。计治561例,其
中急性喉炎376例,占67%;慢性喉炎152例,占27。1%;声门闭合不全33例,占
5.9%。结果治愈538例,占95.9%;好转23例,占4。1%。处方为:茯苓、陈皮、防

风、半夏、甘草、白术、生黄芪、玄参、黄芩、板蓝根、青果、葛根、木蝴蝶。
    4.口腔粘液腺囊肿  采用加味二陈汤治此病16例。药用:陈皮9g,半夏、茯苓各
6g,甘草3g,黄连1.5g,黄芩2g,薄荷O.5g,生姜1g。14例在服药后5—9天局部明
显消肿,质地变软无压痛,舌下皱襞充血明显减轻;2例服药6剂,疗效不显,未再复
诊113~3。
    5。声带小结和息肉  临床治疗53例(包括声带小结29例,声带息肉24例),结
果临床痊愈:小结17例,息肉2例;显效:小结9例,息肉5例;有效:小结3例,
息肉10例;无效:息肉7例。方以加味二陈汤,取化痰散结与活血化瘀之功。组方:
陈皮、茯苓、姜半夏、甘草、苍白术、枳实、白芥子、五倍子、昆布、海藻、煅瓦楞
子、夏枯草。若见小结或息肉色转暗红,或同时伴有声带慢性充血者,宜加三棱、莪术
活血化瘀。
    六、其他
    颈椎病  以加味二陈汤治疗根型颈椎病132例,对一些有外伤史或发病急的病人,
可加当归10g,红花5g,桔梗6g,川芎10g,白芷8g;对中老年患者,遇风寒湿加剧,
可加独活12g,白芷6g,木瓜8g,桑寄生8g,地鳖虫3g,革藓10g;对一些老年病人,
病程长,时有腰膝酸冷,头昏盗汗等,可加川断12g,杜仲10g,山萸肉12g,丹参
10g,地鳖虫3g。治疗结果:治愈32例(24%),好转76例(58%),有效16例
(12%),无效8例(6%),总有效率为94%。
    [实验研究]
    1.祛痰镇咳平喘抗炎作用  本实验以二陈汤为主化裁成“祛痰降气汤”。选择了祛
痰、镇咳、平喘、抗炎等指标,并以半夏止咳糖浆、苏菲咳作为对照药品进行实验研
究。实验结果表明,祛痰降气汤具有明显的祛痰、镇咳作用,并呈量效关系。两种药液
(醇沉液、煎液)的大剂量组祛痰强度与半夏止咳糖浆相当,强于苏菲咳,但无显著性
差异。醇沉液大剂量组镇咳作用强于两个阳性对照组,且与半夏止咳糖浆有显著性差异
(户<0.05)。祛痰降气汤的水煎液有一定乎喘作用,呈量效关系,大剂量组的作用强度
与苏菲咳相当。但醇沉液无平喘作用。由此推测,该方中对抗组织胺引起气管平滑肌收
缩的物质可能极性较弱。祛痰降气汤的两种药液经腹腔注射给药,均有极显著的抗炎作
用;口服给药,醇沉液无抗炎作用,水煎液有抗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祛痰降气汤
明显的祛痰、镇咳、平喘的药理作用为该方“化痰”、“降气平喘”的功效,从实验上提
供了有力的证据。
    2.对内分泌的调节作用  通过抑制PRL分泌,减少其对促卵泡成熟激素的拮抗作
用恢复卵巢功能,并有调整垂体一卵巢轴分泌使之规律的效用。同时,附乳腺增生病51
例,以二陈汤和逍遥散治疗,总有效率达96.1%。
    [附方]    .
    1。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卷51)  当归二钱(6g)  熟地三一五钱(9—15g)
陈皮一钱半(5g)  半夏二钱(6g)  茯苓二钱(6g)  炙甘草一钱(3g)  水二盅  生姜
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功用:益阴化痰。主治:肺肾不足,水泛为痰证。咳
嗽,呕恶多痰,喘急等症。
    本方即二陈汤加熟地、当归。二陈汤化痰以治痰咳;加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滋

肺肾之不足。证本为肺肾阴血不足,熟地、当归滋肾水,保肺金,与二陈汤四味相合,
故名之曰“金水六君煎”。唯方中熟地用量需据虚之轻重而增减。因熟地黄滋腻之性有
碍祛痰,而半夏辛燥之性亦可伤阴,故二者用量以2:1左右为宜,使之滋补阴血而无助
湿之弊,燥湿化痰又无伤阴之嫌。用法中仅取生姜和中化痰止呕,而去乌梅酸敛之性,
亦可悟得此意。   
    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平喘作用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能显著提高小鼠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阴虚型甲亢动物常压耐缺氧能力,且表明当归、熟地在方中的配伍
有其特殊意义。另外,观察金水六君煎口服液对大鼠气管毛细管排痰量和对家鸽呼
吸道纤毛运动的影响,并与单味半夏的作用比较。结果显示:灌胃4.2g生药/kg和
2。1g生药/kg金水六君煎口服液能明显增加大鼠气管毛细管引流量(P<0.01)和加速
家鸽呼吸道纤毛运动(P<0.01)。表明金水六君煎口服液具有祛痰作用,且明显优于
单味半夏(P<0.05)。
    2.理中化痰丸(《明医杂著》卷6)  人参  白术炒  干姜  甘草炙  茯苓  半夏姜
制(原书无用量)  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九(8一lOg),白滚汤
送下。功用:益气健脾,温化痰涎。主治:脾胃虚寒,痰饮内停证。呕吐少食,或大便
不实,饮食难化,咳唾痰涎。
    本方即理中丸加半夏、茯苓而成。证乃中焦脾胃虚寒,运化失权,痰饮内停。故以
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取二陈汤苓、夏配伍之
意。
    二陈汤与金水六君煎、理中化痰丸均具祛痰之功,治疗湿痰之证。二陈汤重在燥湿
化痰,虽有健脾之意,但无补益治虚之能,为治痰之基础方。而金水六君煎与理中化痰
丸皆具补益之功,治痰咳而有虚证者。金水六君煎为阴虚不足,故用熟地、当归滋阴养
血;理中化痰丸为脾胃虚寒,故用干姜、人参、白术温中补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