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92.贝母瓜蒌散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6-27 发布于山东

292.贝母瓜蒌散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贝母瓜蒌散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贝母4.5克 瓜蒌3克 花粉2.4克 茯苓2.4克 橘红2.4克 桔梗2.4克  
加减;
1.兼风邪犯肺者,加桑叶、杏仁以疏风宣肺;
2.喉中作痒者,加前胡、牛蒡子以宣肺利咽;
3.肺火较盛者,加石膏、知母以清泄肺热;
4.热重阴伤者,加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
5.咳痰带血者,加元参、阿胶、仙鹤草以凉血止血,并去橘红之辛燥伤阴动血。
 [主治] 燥痰咳嗽。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干口燥,苔白而干。 本方为润燥化痰之代表方,以咯痰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为证 治要点。对于肺结核、肺炎等见有燥痰证者,可以加减治之。
    《医学心悟》卷3
    [组成]  贝母一钱五分(5g)  瓜蒌一钱(3g)  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各八分(各2.5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  燥痰咳嗽。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干口燥,苔白而干。
  [病机分析]  《医学心悟》卷3云:  “湿痰多生于脾,燥痰多生于肺。”肺为娇脏,
不耐寒热,喜清肃而恶燥。燥痰之证如《成方便读》所言:  “燥痰者,由于火灼肺金,
津液被灼为痰,其咳则痰少而难出。”由于肺受火刑,水津不布,反为其火灼烁成痰,
故成燥痰之证。燥痰在肺,肺失肃降,而见咳嗽痰粘;津伤液少,气道干涩,则咯痰不
爽,涩而难出;肺燥阴伤,燥胜则干,故见咽干口燥;阴津不足,痰浊在里,则见苔白而干。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燥痰。程国彭云:“湿痰治在脾,燥痰治在肺”(《医学心悟》
卷3)。肺燥有痰之证的组方用药宜详加推敲。遵《素问,至真要大论》之旨,“燥者润
之”。然滋润之品,多易助湿而有碍祛痰。化痰之药,多属辛燥苦温之品,多有耗阴伤
  津之弊。治当润其燥,清其热,化其痰。以贝母为君,取其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功。
  《本草汇言》云:  “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
  证,贝母专司首剂。”臣以瓜蒌,润肺清热,理气化痰,通胸膈之壅痹,《本草正》云:
  “瓜蒌仁性降而润,能降实热痰涎,开郁结气闭,解消渴,定胀喘,润肺止咳。”佐人天
  花粉,润燥生津,清热化痰。《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天花粉为其能生津止渴,故能润
  肺,化肺中燥痰,宁肺止嗽。”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
  之源;桔梗宣利肺气,以行清肃之令,共为佐药。诸药相伍,清润之中寓化痰之能,理
  气祛痰而无化燥之弊,清中有化,润而不腻。如此,肺得清润而燥痰白化,宣降有权则咳逆自止。
    《医学心悟》卷3另有一贝母瓜蒌散,较本方少花粉、茯苓、桔梗,多胆南星、黄
芩、黄连、黑山栀、甘草,治肺火壅遏之“火中”。方中芩、连、山栀苦寒清热泻火,
胆星清热化痰息风。故可治痰火壅肺之类中风证,虽亦卒然昏倒,喉中痰鸣,但无歪斜偏废之候。
    [类方比较]  本方与桑杏汤、清燥救肺汤皆能润肺止咳,治疗燥证。贝母瓜蒌散主
治燥痰之咳嗽,病位在肺,但以痰咳为主,故重在清润祛痰,润燥与化痰两相兼顾、令
痰浊化而燥咳止。而后两方重在清润宣散,均为温燥而设。桑杏汤适用于温燥外袭,肺
燥津伤之轻证,其宣散之力大而清润化痰之力小;清燥救肺汤以清肺燥与养气阴的药物
组成,重在养阴润肺,故适于温燥伤肺,气阴两伤之重证。
    燥痰与阴虚燥咳不同。阴虚者久病,症见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口燥,甚则阴虚生
  内热,而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治宜滋阴润燥之法,如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等。
  本方证只是咳痰难出,未见明显的阴虚内热之象,故治宜清润化痰之法,不可过用滋腻之品,以防助湿生痰,碍气生满。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润燥化痰之代表方,以咯痰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兼风邪犯肺者,加桑叶、杏仁以疏风宣肺;喉中作痒者,加前胡、牛
蒡子以宣肺利咽;肺火较盛者,加石膏、知母以清泄肺热;热重阴伤者,加沙参、麦冬
以养阴生津;咳痰带血者,加元参、阿胶、仙鹤草以凉血止血,并去橘红之辛燥伤阴动血。    .
    3.对于肺结核、肺炎等见有燥痰证者,可以加减治之。
    [使用注意]  虚火上炎、肺肾阴虚之干咳、咳血、潮热、盗汗等症,不宜使用本方。
    [源流发展]  本方主治燥痰咳嗽,组方原则之关键在于如何配伍润燥与祛痰之品。
溯其源本,此遣药组方之法于仲景之麦门冬汤已见端倪。《金匮要略》麦门冬汤治肺胃
阴虚或谓肺胃内燥之证,方中养阴之麦冬与辛燥之半夏比例为7:1,润燥降逆,两擅其
功。此配伍思想对后世运用滋润与温燥之品配伍组方影响颇深。其后,《太平圣惠方》
卷70之贝母丸,治妇人燥咳,即用贝母、百合与紫菀、款冬花、杏仁等相配,与本方
配伍方法多有相似之处。余如《圣济总录》卷82之贝母丸,即以贝母、款冬花、紫菀,
治燥痰久咳之证。贝母瓜蒌散在上述各方基础上,除汲取了润燥相伍之法,亦兼收了直
用贝母等润肺化痰之品为主的立方之意,且旁采治痰之方配伍行气之法,遂成润肺、化
痰、清热、理气诸法合一之治燥痰良方。
    《证因方论集要》卷1贝母瓜蒌散以本方去花粉,易瓜蒌为瓜蒌霜。治肺燥痰咳,
头眩。亦属本方配伍法则之演化。又如《笔花医镜》卷3之贝母瓜蒌散,治小儿内热,
症因伏燥者。其川贝、瓜蒌仁之用量各增五分,橘红增用二分,加山栀、黄芩各一钱,
以助清肺热,热甚者加川连八分;痰多,加胆星五分。两方比较,此方清热之力强,但
仍不失《医学心悟》贝母瓜蒌散之本义。
    [疑难阐释]  关于本方之贝母  本方功在润燥化痰,为治燥痰之主要方剂。《丹溪
心法》卷2中曾有“肺燥者当润之”和“口燥咽干有痰者,不用半夏、南星,用瓜蒌、
贝母”的论述。程氏制贝母瓜蒌散即遵其意。方中贝母当用川贝母较好,浙贝母次之。
川贝母味甘苦性微寒,有润肺化痰之功,浙贝母味苦性寒,长于清热化痰。《本草从新》
云:贝母,润心肺,化燥痰,“川产最佳,圆正底平,开办味甘。象山贝母,体坚味苦,
去时感风痰。土贝母,形大味苦,治外科证痰毒”。《本草求真》卷4亦云:“大者为土
贝母,大苦大寒(如浙贝母之类),清解之功居多;小者川贝母,味甘微寒,滋润胜于清解,不可不辨”。
    [方论选录]
    1.程国彭:“大抵痰以燥湿为分……湿痰滑而易出,多生于脾,脾实则消之,二陈
汤,甚则滚痰丸;脾虚则补之,六君子汤。兼寒、兼热,随证加药。燥痰涩而难出,多
生于肺,肺燥则润之,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卷3)
    2.冉先德:“燥痰之证,多由肺阴不足,虚火灼津而成。方以贝母清热润肺,止咳
化痰为君;瓜蒌、花粉清热涤痰而润燥为臣;茯苓、橘红健脾理气以祛痰为佐;桔梗载
诸药人肺,宜肺利气为使。共奏清热润燥,理气化痰之功。使肺阴得润而燥痰可除,清
肃有权,则咳逆可止。”(《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