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听家长说:“我家的孩子一天一个海参!”还有的孩子,只要一发烧就给打吊瓶,曾见过一个才刚出生25天的新生儿因一点咳嗽就已打了20天抗生素!作为一名医生,同时也是一名父亲,我想告诉大家一些育儿保健体会,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吃饭:十厘米理论医生爸爸的体会就是,粗放式喂养更好。楼下一个小孩看起来一岁多,可实际上快3岁了,家长说,孩子不爱吃饭,每次都要喂俩小时。 如果你想吃一样东西,慢慢去吃,慢慢去品,就会很香。而如果此时有三个人轮着向你嘴里塞,你就吃不出香来了。 孩子也是这样。这一口都还没咽下去,下一口又塞上了。这样孩子能觉得很香吗?吸收能好吗?吸收不好,下一顿还想吃吗?长久下去,他就慢慢没有食欲了。 我有个建议提醒家长,就是给孩子喂饭时,一定不能喂到孩子嘴里边,尤其不要塞进去。喂的时候,一定要停到离孩子嘴十厘米的距离。 无论多大的孩子,不论他坐着还是站着,只要他想吃时,十厘米距离,一探身子,就能够着。而且,这十厘米的距离,当孩子看到,反应过来,这中间有零点几秒时间,这时候他的唾液腺,胃液及一些消化酶,都会瞬间分泌出来,孩子嚼起来也香,消化得也好,吸收得也好。 穿衣:伸手知冷暖医生爸爸的第二个体会就是不要给孩子穿得太多。现在的孩子,条件都很好,几乎不会缺衣少穿,但是有的孩子更多的感冒,不是冻出来的,是热出来的。家长给孩子穿的太多,孩子出了汗,再不当地减衣,就易受凉。 给孩子穿衣服,怎么才合适呢?我有个建议,有个词叫“伸手知冷暖”,就是把手伸到孩子的脖子下边,摸一摸后背上会不会有汗,是凉还是温?如果伸手进去温乎乎的没有汗,这就是最合适的。一旦汗多,抓紧时间给他减少衣服。一般体质的孩子,应该比父母穿得略少一点,晚上睡觉盖得略薄一点,因为孩子是纯阳之体,气血很旺盛。 卫生:无菌未必好医生爸爸的第三个体会就是孩子不要太讲卫生。有一个洗手液广告:孩子在外边踢足球,手上身上脏乎乎的全是细菌,老师和家长都说这些细菌很有害,然后经过洗手液清洗后,细菌没了,这就成了所谓的“健康”。 实际上,每个人的肠道当中有很多细菌,而细菌和病毒这些微生物,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更多的是有益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细菌和病毒,在身体特定情况下才会成为致病因素。 适当接触所谓的有害因素,其实更有益于孩子自身免疫力的产生。比如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种痘。为什么要强制性种痘(注射疫苗)呢?因为疫苗就是一种经过灭活处理的致病物质,但它经过处理后会刺激人体产生足够的抵抗力。 鼓励:多贴正标签医生爸爸的第四个体会就是少给孩子贴负面标签,比如说,有的孩子不喜欢吃肉,吃蔬菜,或吃水果。其实,可能他只是最近胃口不好,如果你早早地给他贴上这样的标签:我那孩子不吃肉。对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渐渐地,孩子就真的不喜欢吃肉了。 经常有很多家长总是不自觉就把标签贴到孩子身上:我那孩子特爱感冒,我那孩子怎么就又流鼻涕,怎么就发烧了。从心身医学来讲,这种暗示也会起到一定的“致病”作用,“我怎么还不感冒呀?感冒了就能得到更多关心!” 吃药:尽量少用药第五个体会就是,尽可能少用药,减少药物对孩子的损害。曾经问一个班的孩子,有没有没挂过盐水的?30多个小朋友,只有1个小朋友说他没打过。而我在另外一个场合,和两个50多岁的朋友聊天,他们这两个人说一辈子也没打过吊瓶。 其实很多时候,像孩子的感冒,一般就是一个5到7天的过程,多喝点热水,捂一捂,发发汗就好了。即使发烧,稍微用点退烧药,然后做些推拿就可治愈。 最常见婴幼儿护理误区,父母一定不要做随便亲孩子、给宝宝喂饭用嘴试温度、怕受风一直捂着孩子……这些习以为常的做法,可能危害宝宝健康!最常见婴幼儿护理误区,新手爸妈请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