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应该教学生实实在在读书

 江山携手 2015-12-30

                                语文课应该教学生实实在在读书(精简版)

                                                                                                             钱梦龙

    一、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

      从常识出发,我们给语文素养划定一个大致的边界:
  必要的语文知识;
  较强的语文能力(读、写、口语交际);
  对民族语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
  健康的文学欣赏趣味;
  较宽的文化视野。

  在上述构成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中,我认为语文能力是核心。而在读、写、听、说诸项语文能力中,阅读能力又是基础。因为只有善于阅读的人,才能从各种读物中广泛汲取精神养料,拓宽文化视野,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弄清楚语文素养这个概念的涵义,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上,就是要瞄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核心目标,以阅读能力抓手,实实在在地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会阅读。

    二、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想,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体现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是要重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思维、口语交际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主要体现于对学生的人格、个性、心灵、精神世界的关怀。但两性不是两种属性等量齐观的相加。

  语文课如果抽去了工具性,就不再是语文课而变成了人文教育课,可见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人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而语文课如果抽去了人文性,虽然还是语文课,但却失去了精、气、神,变成了僵死的语文课,可见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必要属性。总之,一个是本质属性,一个是必要属性,哪个都不能少。

         我想象中一堂比较完美地显示两性统一的语文课,应该是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进入文本深处,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积累必要的知识,获得审美的愉悦……这样的课,是综合的、立体的、价值多元的。

   对话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本是后现代阐释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新课标以官方文件的形式第一次把它移植到语文课程中来。不谈对话的理论,只想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谈谈教学过程中的两种对话:师生间的对话;师生与文本(课文)间的对话。这是两种非常现实的对话,每天都在课堂里发生着,很有探讨一下的必要。

  (1)、师生对话。

  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师生互动形式是谈话谈话对话虽只一字之差,但两者背后潜在的教育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谈话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又称问答法,其特征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如果问题设计得好,也有启发思维的作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无论怎样,谈话总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表面看似乎思维很活跃,其实没有学习的自主权。如果问题的质量不高,又很琐碎,那就出现了一种的格局:学生的思维被一个个琐碎的问题牵来牵去,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傻老师教傻学生)。这种谈话法直到今天仍然统治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对话则完全不同。对话的最大特点是对话双方的完全平等和教师没有预定的答案。

  但对话和谈话在操作上却很容易相混,为此,我建议教学中尽量把教师提出问题,改为提供话题话题不同于问题的主要特点是:
  1. 思维空间大,有时候整整一堂课只有一二个话题;
  2. 学生围绕话题发表意见,不是回答问题,故答案意识淡化;
  3. 教师和全班学生都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对话,同时双方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对话中的差异,因此对话获得认识往往是多元的。

  总之,在话题的情境下,师生是平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维空间大大拓宽了,这就有利于学生发展主体意识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但有人以为,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到来意味着敲响教授时代'的丧钟,我就看到过不少主张消解教师主导作用的议论,这种比激进后现代主义更激进的主张,至少并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教师是单脑,学生是群脑。教师不过是学生读的一本书,……而学生也是教师要读的一本书。

  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的对话理论虽然主张师生平等,但也并不完全消解教师的作用。后现代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之一威廉姆?多尔把教师的作用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是颇耐人寻味的。既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那就意味着平等中有不相等。我相信,只要有教育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这种平等而不相等的关系和地位就不会改变。那么,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其主要职责是什么 ? 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发挥教师的首席作用呢 ? 我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营造对话氛围——使对话在宽松、民主、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2。组织对话过程——使对话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席
  3。调控对话方向——使对话始终围绕当前的话题进行
  4。保证对话的省时和有效——使对话过程成为有效率的师生互动过程

  (2)、师生和文本对话。

  这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一方、以文本(包括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作者)为另一方的对话过程。
        、语文训练

    什么是“训练? 训练的语素构成看,,指教师的指导;,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师的和学生的在教学中结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可见,构成训练有三个要件,缺一不可: 1 、教师的指导; 2 、学生的实践; 3 、师生的互动、合作。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看,也只有在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之中,才有可能实现两性的真正统一。因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不是外加的东西,而是不着痕迹地内含于学生的读、写、听、说语文实践之中。

  仍以阅读教学为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文本,经过一系列 的实践,不仅建构了知识意义,锻炼了阅读能力,获得了审美愉悦,而且必然同时受到范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润物细无声,这一特点只有在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科学训练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游离于学生读、写、听、说实践的人文教育,不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正确的训练不但与人文性并不对立,相反,恰恰是正确的训练,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成为可能。

  看来,语文训练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合作的基本形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不仅仍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还要提高语文训练的质量和效率。我坚持认为:灵活、高效的的语文教学,只能是灵活、高效的语文训练的结果。如果语文教育再不认真地、实事求是地面对训练、研究训练,如果继续像现在这样鄙弃训练,真不知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变成什么模样。

 

           摘自平原寻梦客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12b5950102e8gj.html

         深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