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是“鸡汤”没营养 而是“肠胃”不消化

 刘坚韧 2015-12-31

 不是“鸡汤”没营养 而是“肠胃”不消化

  • 2015年12月28日 求是网 李森
  • T中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句台词,叫“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曾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对鸡汤文的声讨浪潮:心灵鸡汤讲的多是人尽皆知的大道理,懂这些大道理人不少,但是生活如意的却不多,生活似乎依旧老样子,没多大起色,所以这些懂了这些道理也没多大用处。

    的确,许多大道理人尽皆知,而且这个世界也从来不缺“懂得很多”却郁郁不得志的人,但是,如果我们简单地把病因归咎于“鸡汤”没营养的话,可能就忽视掉了更关键的问题:自身的“肠胃”是不是有足够的消化能力。消化能力若有问题,再有营养的鸡汤也补不了身子。

    很多时候,“过不好这一生”并不是因为这些“道理”空洞、无用,而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地领会、吃透这些道理,很多道理我们仅仅是“听过”而已,并不是真正地“懂”,入耳并未入心。就像吃饭一样,把饭嚼烂,仅是物理加工,只有经过一番肠胃功能的消化吸收,才算产生了化学反应,才能把外在的食物转化为自身的能量。像《论语》、《道德经》之类的典籍,字字珠玑,今人观之,全是大道理,纵然倒背如流者多如牛毛,可是又有几人能躬行实践,成圣成贤?自身实践不足,却反怪圣人所教无用,岂不南辕北辙,本末倒置?

    知道怎么才能打好球和能不能打好球是两码事,理论知识掌握的再多,不懂得运用,所得就只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的赵括学习的兵书不可谓不经典,但是长平之败并非兵书有误,而是用兵书的人不懂的活学活用。

    灵活运用知识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单纯的汲取知识。“天下事为之而后难,行之而后知”,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深入其中,仅凭局外观望、边缘徘徊、他人经验,是不可能产生真知灼见的。你不去做,你就发现不了问题,你不把事情做成,你就无法完整地看清事情的全貌,无法做到高屋建瓴。

    古人讲,知易行难。看上去简单的事,想做好并不容易。“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这样“坐而论道”的空想家不在少数,但真正能“起而行之”的实干家却凤毛麟角。学的到的叫知识,学不到的叫智慧,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死的知识必须通过人的灵活运用才能上升为智慧,才能产生力量。“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仅仅听过很多道理就想过好这一生的话,恐怕有点痴人说梦了。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人民政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