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源综合勘查技术大全(最全整理)

 cyycyycxj 2015-12-31


一、综合勘查技术

所谓综合勘查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找矿方法的综合应用。它是以地质观察为

基础,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具体自然景观,并结合各种勘查技术的应用前提,合理配合使用各种勘查技术,从不同的角度提供各种信息,提高找矿研究程度,达到找矿目的。


1
技术应用的注意问题


综合勘查技术应用必须以地质为前提,任何勘查技术应用,都应以解决地质问题和找矿问题为依据,获得信息结论都必须结合地质理论和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解译,才能获得理想的符合实际的结论,任何脱离地质,而孤立使用某些方法,不仅得不到理想的结果,而且都是在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费。


综合勘查技术的应用必须做到各种技术手段的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在实施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矿过程中,应及时明确提出要解决的地质问题,综合勘查技术在找矿过程中不是越多越好,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在矿产勘查过程中的作用


直接获取在矿产勘查活动中所需要的直接或间接的矿化信息。即:

1、

  1. 查明与矿化有关的地质环境,指出成矿的有利地段;

  2. 直接揭示矿化可能存在的各种信息,尤其是能够指示盲矿存在的矿化部位,指导矿产勘查工作的实施;

  3. 直接或间接推断矿化的空间特征及矿产质量,取得矿床评价的各种参数。


2. 综合勘查技术是矿床勘查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方法和技术的改进或应用都可能引起勘查程序、勘查效果以及勘查理论方面的重大变化,从而使勘查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


3. 综合勘查技术所获取的成矿信息,是正确进行勘查决策、对比筛选“靶区”和进行矿床经济评价的基础资料。


从某种意义来说,矿床勘查过程实质上是综合勘查技术手段组织与实施的过程是不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对所研究的地段的成矿可能性作出判断的过程。因此,综合勘查技术的合理应用是实现矿床勘查工作最优化的重要步骤。


3
具体技术方法


按其原理可分为:

  • 地质方法

  • 地球化学方法

  • 地球物理方法

  • 遥感方法

  • 工程技术方法

地质找矿方法包括地质填图法、砾石找矿法、重砂找矿法。

地球化学方法包括岩石地球化学、土壤地球化学(>=1:5 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1:20 万以上)水化学、气体地球化学、找矿矿物学、生物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方法包括电法、磁法、地震法、重力方法、核物理方法等。

(如华北地区的黄土覆盖层,因黄土是异源,用气体地球化学法;重力方法是针对于确定如W、Sn、Mo、Bi、Cu、Pb、Zn 等地质体的深度和界面类型;对于找矿矿物学,标型矿物有石英、黄铁矿、绢云母、绿泥石等;铜的品位在24%以上可进冶炼厂,铁品位需>64%)


4
综合勘查技术应用的地质基础和地理景观
1地质基础


  • 综合勘查技术应用地质基础,主要包括成矿地质条件、矿床类型、矿床内部结构、矿产种类、矿体形态、产状、规模、成矿元素赋存状态、物-化性质;如:

  •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矿床:钨、锡、金、金刚石等矿床,可用重砂法、砾石找矿法;

  • 硫化物多金属矿床采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物探电法;

  • 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床:铬铁矿,可用磁法圈定靶区,缩小找矿范围。对于磁性矿床或被磁性围岩的非磁性矿床可用磁法;

  • 花岗岩风化壳稀土矿床,有用元素主要以离子状态吸附在粘土中,土壤地球化学是首选方法;

  • 浸染状硫化物矿床,用激发极化法效果较好;

  • 细粒硫化物分散在石英等非导体矿物之间,可考虑电阻率和激发极化法;

  • 盐类矿床可用重力测量、水化学方法;

  • 构造复杂地区可选用电剖面法、自然电场法;

  • 构造简单地区,可用电测深法、地震反射、大地电流法;

  • 沉积岩区、煤、石油、水,多用电法(浅部)、地震法(深部)。

2地形景观条件

  • 高山区:遥感法、航空物探、航空化探、河流重砂、水系沉积物测量;

  • 高寒区(常年有冰冻):航磁、放射性、水系沉积物、重砂法;

  • 森林区:遥感、航空磁测、航空放射性、重砂、水系沉积物;

  • 大面积黄土区:气体地球化学、水化学、地面物探、遥感法;

  • 潮湿多雨区: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磁法、重力、放射性;

  • 西北干旱区:气体地球化学、地面物探、遥感地质、航空物探。

二、成矿地质与地质找矿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是进行地质找矿的前提,不同的矿化类型有着不同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地质因素。对这些问题的具体研究是我们选择找矿方法的基础。


地质找矿方法是最原始、最传统的找矿方法,也是直接的找矿方法,主要是指地质找矿工作者在野外直接对可能成矿地质体以及这些地质体通过各种作用所反映的各种成矿地质信息进行追索观察、判断的找矿过程、其中包括地质填图法、砾石找矿法、重砂找矿法等。

1
成矿地质条件
1成矿背景分析



成矿地质背景:由于局部地区地质演化的特殊性,形成了一类或一种矿产相对集中的分布区,称为矿化集中区。这些具备相似地质演化过程和相同的矿种分布区,可以认为这个地区相近时代的矿床具备一个相似的成矿背景。什么样的成矿背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某地区某时域范围的成矿演化过程。


2控矿地质因素

控矿地质因素:控制矿床形成、定位、分布的地质因素,包括构造控矿因素、岩浆岩与成矿关系、不同岩石地层岩相古地理环境以及区域地球化学对成矿的制约。


(1)、构造对成矿的控矿(研究内容)


  1. 构造成矿地质背景控制主要表现在构造特征反映了地壳发展历史,不同的构造单元反映了不同的构造环境,而不同构造背景形成不同类型的矿床。

  2. 构造运动是驱动地壳物质运动的主导因素。对内生矿床来讲,构造运动致使地球内部物质的迁移和重新分配,构造同时也给成矿物质的迁移提供了通道,同时也提供沉淀场所。

  3. 成矿期构造的脉动性,往往体现在成矿阶段的复杂性。因此,构造遗迹往往是划分成矿阶段的主要依据。各种成矿作用的发展演化都与地质构造活动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

  4. 构造不仅可以容矿、导矿,构造还可以限制矿体,这主要表现在任何一个热液矿床的矿化边界大多是被一条或若干条断裂构造限制。

  5. 多期成矿、叠加成矿往往同与先形成的矿化体沟通有关。它可以造成矿体的矿化贫富不均,在受层位控制矿床这一点表现的更为重要,其中工业矿化多产出在该层位内有利的断层构造部位。

  6. 矿床(体)的分布往往与构造分带和构造的多期活动有关,而构造分带根本原因又是构造应力转化的外在表现,构造应力场时空转化是构造分带的内在动力。

  7. 错断矿体的断裂不一定是成矿后的断裂,不少错断矿体的断裂是成矿前构造继续活动。


(2)、控矿构造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


  1. 研究控矿构造要和其它因素相结合,不同的岩石类型在同一应力状态下,可能表现出了不同的构造变形特征。

  2. 研究控矿构造时要注意大、小不同级别的构造相结合。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同一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大、中、小构造是相互联系的。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承生性,多数情况下高一级别的构造是次一级构造的“根”。

  3. 研究构造时要注意时-空结合。不同级别构造按其与成矿的先后关系,通常可分为:成矿前构造、成矿期构造、成矿后构造。从实用角度来讲,直接可分为成矿前和成矿后构造。成矿前和成矿后构造都起到了限制矿体的作用。

  4. 构造研究时要注意点面结合。矿田、矿床、矿体、矿柱构造都是不同级别的控矿构造。他们之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彼此联系的。因此,研究区域性构造必须从局部构造入手,即从个别到全体从特殊到一般。这样才有扎实的地质基础。

  5. 控矿构造的野外鉴定与判断

    通常控矿构造一般划分为: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三类分法。

A成矿前(成矿期)断裂鉴定标志:


  1. 沿断裂带或在断裂带中发育热液蚀变现象,断裂角砾或断层泥被热液蚀变。

  2. 矿体分布在断裂中或者矿体及蚀变带切过断裂带。

  3. 断裂带内,断层角砾岩被原生矿石矿物或与矿石矿物有成因联系的脉石矿物胶结。

  4. 在断裂带内看不到新鲜的断层泥和因后期成矿作用造成的滑动面,若有也发生了蚀变或浸染矿化。

  5. 在断裂带及围岩内的热液蚀变没有明显的界线,显然两者的蚀变的程度不同,但性质是一致的。

  6. 围岩的热液蚀变严格受断裂的控制,蚀变岩产状和断裂产状有依存关系。

  7. 断裂带内有金属矿物显脉状产出。

B成矿后断裂鉴定标志:


  1. 当断裂切穿矿体时,在断裂两侧一般均能找到相应的矿体,在断裂中有矿石角砾。

  2. 矿脉与成矿后断裂交汇处常有牵引现象,断裂两侧的矿脉的产状有不同程度变化。

  3. 矿体内可见到断层滑动镜面、断裂层泥、擦痕、阶步等构造遗迹,说明断裂多期活动。

  4. 在成矿后断裂的两侧矿体可见有氧化现象,在断裂中可见到表生矿物或水解作用等。

  5. 断裂纵切矿脉,断裂的上、下盘矿脉具有不同的结构构造。

  6. 如矿体或矿化蚀变带与围岩为断层接触,而围岩中无蚀变矿化,则该断层为后期断层。

  7. 在矿化附近无胶结物的结构松散断裂多为成矿后断裂。


3、岩浆岩对成矿的控制

内生矿床的找矿演化与岩浆活动关系十分密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岩浆活动是成矿物质、成矿流体运移和再分配的主要途径。岩浆演化的过程中可伴随着不同类型矿床的形成,尤其是金属矿床多数是岩浆作用演化到不同阶段的产物。

  2. 一定类型的矿化与一定成分的岩浆岩有关。二者在岩石学、地球化学方面的内在联系称为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如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产:Cr、Pt、Cu、Ni、V、Ti、Co、Fe;中酸性岩:W、Sn、Bi、Mo、Pb、Zn、U、Th 等;与碱性岩有关的矿种:Nb、Ta、稀土矿床。

  3. 在空间上,不同类型的矿化产于不同岩浆岩的特定部位。不同类型的矿床围绕中酸性岩体分布。主要分布岩体内、外接触带。因此,接触带是成矿预测的主要地段。与超基性岩有关的矿床:Cr、Pt、Cu、Ni、Ti、V 等矿床多产在岩体内部;与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矿床:Cu、Fe、Pb、Zn、Sn、W、Mo 等矿床多产在岩体的接触带和近外围地段。另外,中低温矿床离岩体较远。

  4. 在时间上,不同类型矿化富集发生在岩浆活动的不同阶段。总体来说,我国前震旦纪岩浆活动多与Fe、Cu、Au 矿化有关;古生代岩浆活动多与Cr、Ni、Cu、Pb、Zn 矿化有关;中生代岩浆活动多与Pb、Zn、Cu、W、Sn、Mo 和稀有金属矿种等。

  5. 矿化与岩浆活动物理条件和地质条件也有一定的一致性,岩浆岩形态、大小、产状、形成深度、侵位和冷凝深度、分异深度、内部构造和接触带构造等因素有关。大岩体的底部及边部是岩浆岩分异矿床的有利部位。岩体的边部和围岩的凹凸部位,是接触带矿床形成的有利部位。小岩体顶部是斑岩型或次火山热液型矿床形成的有利部位。


3找矿地质标志分析



地质找矿标志给地质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找矿地质信息。它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可能指示矿产存在的现象和线索,一般可分为直接找矿标志和间接找矿标志。直接找矿标志一般为矿化露头、氧化铁帽、矿砾、有用的重砂矿物、采矿老硐,而围岩蚀变、特殊地名、地物、地形、物化探信息,则为间接找矿标志。

  1. 矿体原生露头标志

    矿体的原生露头标志可以指示矿体所在的位置,原生露头标志是指出露在地表未经风化作用或弱风化作用的矿体露头,这种矿体露头一般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抗物理化学风化能力强。如磁铁矿、赤铁矿、锡石、石英,抗风化的原始露头多形成正地形。

  2. 氧化露头及铁帽

    许多金属硫化物体(原生)在地表遭受了不同程度氧化,使原生矿体的矿物成分矿石结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露头称之为氧化露头。不同的原生矿种,不同矿物成分,其形成的氧化露头外观特征差别很大。

    常见硫化物矿物氧化后的次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颜色


铁帽:铁帽呈金属硫化物矿体的氧化露头进一步遭受强烈的氧化作用和风化作用,多数金属元素,在酸性介质条件下转化为活性组分而被淋滤流失,残留下一些不容性氧化物-针铁矿和褐铁矿在原地沉淀聚集,这种硫化物矿床风化带上出现的表生铁质帽状覆盖物,称之为铁帽。

铁帽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铁帽中残余矿物和次生矿物及其颜色,残余铁帽中的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以及有关的次生氧化物是确定铁帽的硫化物露头的重要依据。一般地地质风化形成铁帽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不具备找矿指示意义。真铁帽会有各种次生金属矿物,且多具有各种颜色,假铁帽一般为单一的颜色。

铁帽的结构构造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其铁帽是由硫化物矿体风化而来,原生的硫化物集合体发育有各种晶面和解理及微裂隙,在风化作用过程中产生铁、硅质的交代作用,一些易溶成分淋滤掉,集合体多为不规则的蜂窝状构造。

研究铁帽中的微量元素,当原生硫化物强烈被氧化和淋滤,各种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被保留下来很少,而铁帽中的褐铁矿中吸附和残存微量元素的含量和比值,能提供重要的找矿信息。

Cu 矿床的铁帽中Cu 的含量可达0.2%,Pb、Zn 矿床铁帽中Pb、Zn 含量也在1%左右。


2
地质找矿方法


地质找矿方法是原始的最直接的找矿方法,包括砾石找矿方法、重砂找矿方法、地质填图找矿方法、矿床模型找矿方法。

1砾石找矿方法

矿体原生露头被风化剥蚀后,可产生大小不等矿砾,这里矿砾在重力、水流及冰川的搬运下,沿一定的地形运移,其分布范围远远超过了原来矿床的范围,利用这种原理,沿沟底、山坡、水系或冰川活动地带追索矿砾,达到寻找矿床的目的,称之为砾石找矿方法。

砾石找矿方法在一些覆盖较严重的地区,如林区、草区、农业区等往往给地质找矿提供非常重要的线索。

  1. 河流碎屑法

    该方法是以各级水系中砾石、岩块为提供线索的主要对象,从中发现矿砾或矿化有关的岩石砾石,然后根据水系分布特征,向水系上游或分水岭追索原生矿体。

  2. 冰川漂砾法

    原理同河流碎屑法,适用环境不同,在高原有冰川的地区。

2地质填图找矿方法(内容及步骤)


地质填图找矿方法或称地质调查找矿方法,地质填图找矿方法是运用地质理论和有关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查明工作区的地层、岩石、构造与矿产的基本地质特征与关系,研究成矿规律并利用各种方法达到找矿的目的。


地质找矿方法按比例尺可分为四类:

  • 1. 1:100 万-1:50 万地质调查-小比例尺地质调查

    这种尺度的地质调查一般用以解决大区域找矿工作的总体部署问题,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所能表达的地质情况详略不同,一般采用1:100 万比例尺,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采用1:50 万比例尺,两者属于同一级别尺度。因此,小比例尺地质填图找矿主要是解决不同类型矿种分布区带,是对成矿带成矿的初步评价。

  • 2.1:20 万-1:10 万地质调查-区域地质调查中比例尺

    此类比例尺的地质调查属于地质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该尺度区调为一次综合性地质调查,在地质调查过程中要配合物化探和重砂测量,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提交综合性地质图件和报告。在找矿过程中,1:20 万区测用来查明区域地质背景,区域成矿背景,指出各种类型的矿床远景区。

  • 3.1:5 万-1:2.5 万地质调查-大比例尺地质填图

    1:5 万地质调查通常是在区域成矿远景的地区或矿田范围内进行。对于找矿具有更为直接意义,这种地质调查是在深入研究区域成矿规律及矿山地质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对地表已知工作中发现的矿点及异常进行系统查证,并重点解剖、做出评价。在一些有望发现矿床的地段,要求配合物化探工作,甚至还需要少量的轻型山地工程进行揭露。

  • 4. 比例尺>1:2.5 万专门性地质调查

    大于1:2.5 万专门性地质调查一般称为大比例尺地质调查,包括1:10000、1:5000、1:2000、1:1000,这类地质调查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现矿床(体),不属于“面”上的工作,而是属于“点”上的工作,正规的大比例尺矿床地质填图是矿山建设及开发必须的地质图件。

  • 5. 地质填图找矿方法必须做好几项工作(程序、内容):

    1) 做好地质填图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收集有关的卫片、航片及其它遥感资料并进行详细解译,并在详细研究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做好调查区的现场(勘查)踏勘和新方法的使用试验等。

    2) 做好实测地质剖面。实测地质剖面是研究地层岩体和构造的基础地质资料,是地质填图找矿方法的实施前提。

    3) 针对不同地质情况采用的地质填图方法和手段,如火山岩区地质填图,一方面要查明火山岩的地层层序年代,岩相变化以及有关的火山机构。

    4) 统一的岩石分类命名和共同的地质语言。由于地质填图涉及面大,岩石类型复杂。如岩石类型命名不统一,认识不一致,必定造成“同岩异名”或“同名异岩”。因此,统一岩石分类命名是非常重要的。

    5) 及时做好资料的室内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资料室内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是一次经常性工作。必须及时进行综合研究。

三、遥感技术找矿


1
遥感的基本概念及技术特点


遥感,即遥远感知,主要包括狭义和广义遥感两类。狭义遥感是指根据目标物的电磁波特征信息来推测和识别目标物的性质的理论和方法。广义的遥感,它包括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特征、x 场(重力、磁力)等信息来进行识别和探测目标物。

物理场遥感:电磁场遥感(紫外线、可见光、微波、红外线),力场遥感(重力、磁力)

机械波遥感:地震波遥感(人工地震),声波遥感(声纳)

目标物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范围主要是利用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光、微波。

遥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靠人工向目标物发射强大的电磁波,然后接收回来的电磁波,并根据反射电磁波的特征信息来识别物体(如雷达)称为主动遥感。

使用仪器来接收,记录目标物本身发射或反射外来的自然电磁波(如太阳光),并根据它们的信息特征来识别目标物的性质,称为被动遥感。

遥感技术特点:

  1. 大面积的同步观测,视域广,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广,同步观测到的地区范围越大,地质工作难度大的地区,首先要收集遥感资料,如高山林密区,交通不便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区。

  2. 信息量丰富,技术先进,遥感信息是高平台位置,视角广,信息量大,而且同时可获得紫外、红外、微波等波段的信息。

  3. 定时定位观测,提高了观察信息的可比性和时效性。同期观测地区同一目标,有利于对比分析在不同时间内物体发展变化,作进一步动态分析。

  4. 投入相对较少,综合效益高,省时。省力,省费。


2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


1电磁波的辐射原理

狭义遥感主要是指电磁波(包括发射、吸收、反射和透射)遥感,电磁波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太阳光、各种自然光、灯光都是电磁波。

电磁波谱:电磁波有不同的波长,它从10-12cm 至109cm。由于波长不同,它的能量也不同,按照电磁波的波长、频率、能量的大小分别排序成表,称为电磁波谱。

地磁波辐射是指电磁波的发射、吸收、反射和透射现象的通称。

太阳发射的电磁波谱中包括了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遥感仪器记录下来的地表物体的反射电磁波谱成分,很大程度上来自光源的太阳光谱成分所决定。因此,地物主要反射太阳的电磁波。

(在处理遥感数据前需要在工作区内用波谱仪测量一些与地质找矿有明显关系的地质体波谱特征。)

2遥感地质测量的应用



  1. 遥感在基础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图像视域宽阔,能客观地反映出各种地质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形象反映出区域地质以及区域构造间的关系,为中小比例尺地质填图和跨区甚至全球的区域地质研究提供有利的条件。

  2. 遥感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各种矿产的形成都是地壳整体和局部活动的产物,都与一定的地质构造条件有关。如:斑岩型铜矿、斑岩型金矿都与中酸性岩体有关,不同类型金矿都与深大断裂有关,而利用遥感测量资料的解译可以获得这些成矿地质条件信息,分析区域成矿规律,主要表现在:

    1) 获得与矿化有关的地质信息,如:岩石的波谱特征、色调异常、热辐射异常等来圈定靶区。

    2) 利用遥感资料,分析区域成矿条件,研究区域成矿规律。

    3) 利用数字处理技术,进行多波段,多种类型遥感图像的综合信息处理,分析提取与矿化有关的直接信息。

  3. 高光谱遥感在地质测量中的应用

    高光谱遥感是高光谱分辨率遥感的简称。它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高光谱遥感与一般遥感主要区别在于:高光谱遥感的成像仪可分离成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很窄的波段来接收信息,每个波段一般小于10nm。


3
遥感地质测量的工作程序


1准备工作阶段

1.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

  1. 应全面收集工作区的地质、物探、化探、矿床(点)和各类地质报告资料以及必要的参考文献,如:气候、地貌、土壤、森林、水文图件等。

  2. 根据工作的需要可以收集1:100 万、1:50 万各种比例尺的卫星遥感资料,包括不同类型的航空照片,最好是比例尺大于或等于填图比例尺。通常1:25000 的航片是较常用的,它既有细节,又有宏观特性,它可以供1:50000 地质填图,也可以供1:10000地质填图使用。

  3. 将收集的遥感资料(航测和卫星遥感)进行初步的解译和处理,在同一地区形成2-3 套遥感处理资料,包括图片以备野外和室内选用。

  4. 将处理后的工作区的遥感资料进行系统编号,如:(J-50-14)/5-4:J-50-14 为1:10 万地形图图幅编号,5 为航带号,4 为本次航带的顺序号。

  5. 准备好制作各类航空、卫星图像设备及软硬件。

2.制定工作计划

根据工作任务、目的要求,制定野外、室内具体的工作计划安排


2初步编译地质略图


  1. 初步解译的看是阶段,可选择一些地质构造现象最清楚的地段或前人研究程度较高地段进行,建立不同地质体的解译标志。

  2. 如有条件,应用光学增强技术来处理遥感图像,或收集高光谱遥感数字资料,提取更多有用信息,以提高解译效果。

  3. 初步解译地质图,是室内初步解译成果,利用它可以作野外踏勘路线和实测剖面位置的选择,提供重点研究地段。

  4. 初步解译成果要认真地对收集到的地质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如地貌、岩性、构造、产状,并初步拟定出一套适合本区的解译标志。


3野外调查阶段-踏勘和验证

1.野外踏勘阶段

目的是了解测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交通条件,地质矿产概况,以便在制定工作计划中更符合实际情况。

2.野外验证阶段

  1. 验证和检查解译成果,对于解译的有把握的地质界线,一些断层和其它地质现象,根据统计原则进行抽样检查验证。

  2. 对于那些把握性不大,解译上有问题比较多的地段,有必要实地验证。

  3. 对于研究区具备理论和生产意义的地段,如可能矿化地段、储油构造,要进行重点野外检查。

  4. 建立解译标志的某些典型地段,收集必要解译资料。

  5. 采集必要的岩性地层和矿石标本。

  6. 如果是区域地质测量工作,还要求在一定间距内穿越一些路线,进行实测剖面。

4室内综合研究与验证

这个阶段的工作总结区内陆层、构造、矿产的地质规律及其解译标志,包括编制解译的正式成果图件报告。


四、地球物理找矿

地球物理找矿也称地球物理探矿(物探),以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地质学的特点,进行研究某些特殊地质体的地球物理场或某些物理现象,并进行区分矿和非矿地质体的地球物理异常,进而达到找矿的目的。



1
物探方法的特点、应用前提、地质效能及技术类型


1物探方法特点

  1. 物探方法的实施首先将地质问题转化为地球物理问题,才能使用物探方法去观测,观测数据之后通过综合研究,并根据地质体与物理现象间存在的关系,把物理结果转化为地质语言或图示,从而去推测矿产的地质产状。

  2. 物探异常多解性。产生物探异常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工作采用单一物探方法往往不易得到较肯定的结论。

  3. 每种物探方法都有严格的应用条件和使用范围,因为矿床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自然地理条件因地而异,这些都是影响物探方法的选择和有效性。


2物探工作的前提

  1. 被调查的地质体之间要有某种物理上的差异性。

  2. 被调查的地质体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恰适埋藏深度,用现有技术方法能发现它所引起的异常。若规模小,埋藏深的矿体,则不能发现异常存在。

  3. 从各种干扰因素的异常中,区分所调查地质体的异常。


3物探的应用及其地质效能

  1. 应用物探找矿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1) 有利于物探找矿条件:地形平坦,因物理是以水平面为基准面;矿体形态规则;具有相当的规模,矿物成分稳定;干扰因素少;有较详细的地质资料。最好附近有开采矿山进行地质资料对比。

    2) 不利于物探找矿条件:所研究的地质体和围岩的物性差异不明显;矿体埋藏太深,地质条件复杂;干扰因素多。

  2. 用物探直接找矿与间接找矿问题

    多年来实践证明,有些矿可用物探异常作为直接找矿标志,如放射性方法找铀矿,使用磁法找磁铁矿床。

  3. 用物探研究矿体的形态和产状

    当矿体未进行深部工程施工之前,为例减少深部工程的盲目性,可采用物探方法确定深部产状。

  4. 物探找盲矿体

    通过地球物理场的研究,用以寻找盲矿体或隐伏矿体是物探方法的特长。


4物探方法类型

根据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参考要解决矿产地质勘查问题,可将物探方法分为几大类,如:电法、磁法、重力、地震和放射性等。每一类物探方法有包括几种到几十种具体方法。


2
电阻率法



1电阻率法的基础知识

  1. R(电阻)=ρl/s

    按矿物本身的结构化学和物理性质,可把矿物导电机理分三类:金属型矿物,主要是指单金属矿物,如:自然铜、自然金等,半导电型导电矿物,主要是指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因此绝大多数金属矿物是半导体,固体离子型导电矿物,这类矿物为离子键,几乎是绝缘体。造岩矿物属此种类型。

    在岩石和沉积物种电阻率的特征:突然、粘土、亚粘土电阻率较低(10~102Ω ),砂岩中等(10~103Ω)、火成岩较高(102~105Ω)、变质岩较高(102~105Ω)。

  2. 影响岩矿石电阻率的因素

    主要包括岩矿石结构、构造、湿度、致密度,一般来讲结构、构造、致密、空隙小,电阻率高,含水量大,电阻率低;硫化物含量高,电阻率低;硫化物不连通电阻率高。


2电法勘探中几种电流场的类型

1. 均匀介质中的稳定电流场


1) 一个点的电流源的电场

为了建立直流电场,需要将电源两端分别经过电极A 和B 接地,电流由A 流入地下,通过B 又流出地表,构成闭合回路,这两个电极称为供电电极。供电电极和两极之间的距离相比很小,可视为两个“点”,因此称A、B 为电流源。如果把电流接入到地下的A 极和B 极之间距离放大到一定的倍数,B 点的电场几乎对A 点不产生影响(忽略不计),这时可称为一个点电流场。设A 极处的电流强度为I,M 为任意一点,ρ为地下介质的电阻率,AM=r,则



2) 两个异性点电源电场

当考虑供电电极AB 不远,且电流由A 极接入地下后,而由B 极从地下流出,按场的叠加原理,该点的电场应是电流强度为I 的A 点电流源和电流强度为I 的B 点电流源在该点所产生的电场的矢量和。该点的电位则是A、B 两点电流源分别在该点的电位和,利用


2. 非均匀介质中稳定电流场特征

在实际工作中,地下地质情况是非常复杂的。


3视电阻率及其电流密度

前面讲的物探原理的假设:

1. 地下介质是均匀的;2. 地表水平。

但实际上地下地质体结构是很复杂的,电阻率分布是不均匀的,地表也不是水平的。在这种情况下,地下地质体电阻率不可能是单一地质体的电阻率,是多种岩性综合影响的复合结果,称为视电阻率。


4电流密度与探测深度的关系


5电阻率法的主要设备

  1. 供电电源,45 伏乙型干电池,小型发电机

  2. 供电电极,采用40~50cm,直径为1~2cm 铁棒,一端为锥形

  3. 测量电极,规格与供电电极相等,多为铜棒,因Cu 的化学性质比Fe 稳定

  4. 导线与线架,一般要求电阻率小,重量轻,绝缘性好,不易磨损

6电阻率剖面法


1. 概述

电阻率剖面法简称电剖面法,该方法在工作中是采用不变的电极距,并使整个装置沿着观测剖面移动,逐点观测电阻率ρs 的变化,由于电极距固定不变,勘探深度就保持在同一个范围内,因而 ρs 值沿剖面变化可以把地下某一深度以上具有不同电阻率的地质体沿剖面方向的分布情况反映出来。

根据电极距排列方式不同,常用方法联合剖面法、对称剖面法、中间梯度法、偶极剖面法。


2. 联合剖面法

联合剖面法是两个三极排列AMN∞和∞MNB 联合进行的一种电剖面法。所谓三极排列,是指一个供电电极置于无穷远的排列,A、M、N、B 四个电极位于同一直线上,M、N 之间的中点为测点,且AO=BO,MO=NO。电极C 是两个三极排列共同的无穷远极。

一般敷设在测线的中垂线上,与测线之间的距离大于AO 的五倍.(CO>5AO)

1) 联合剖面法s ρ 曲线分布

I 良导薄脉上的联合剖面 ρs 曲线

所谓薄脉,是指脉的宽度比电极L 小的情况





3
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法又称为激电法,它是以不同岩矿石在人工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和电化学效应(激发极化效应)的差异为基础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

优点:探测致密块状矿体、浸染状矿体。该方法受地形影响大,上世纪六十年代激电法在我国金属矿床勘探发挥了主要作用。


1激发极化法的原理

电阻法进行工作时,是通过供电电极向地下供电,并在刚开始的供电瞬间,观测M、N 两点之间的电位差,求出视电阻率。如果保持供电电流不变,延长供电时间,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极值逐渐增大,最后达到某一稳定值,形成附加电场,若供电一段时间后,断开供电,测量电极之间仍有一个随时间延续而逐渐衰减的电场存在。

在往地下供电时,地下电场随时间的变化称为充电过程。断电后,电场随时间的衰减的过程称为放电过程。这种在充电、放电过程中产生随时间变化的附加电场现象,叫做激发极化效应。

(1)电子导体的激发极化成因(2) 离子导体

3.激发极化法测定的参数

(1)极化率和频散率

对于极化性质均匀、各向同性的无限岩石来讲,可任选一种有限的装置形式向岩石供电,并利用一组供电电极M、N 于供电时和断点后分别观测岩石表面的电位差,ΔU(T)和ΔU(t),则岩石的极化率为:η(T,t)= ΔU2(t)/ ΔU(T)*100%,式中ΔU(T)为供电T 时刻后,M、N间总场电位差,ΔU(t)为断电t 时刻后,M、N 的二次场电位差。

当T→∞,t→0 时,η=ΔU2/ΔU*100%

(2)视极化率和视频散率

当地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激发特征不同的岩石存在时,若仍采用某种装置向下供以直流电(或超低频交流电),并观测总场电位差ΔU 及二次电位差ΔU2(或交流电位差ΔUf1、ΔUf2),此时得到的并不是一种岩石的极化率值,而是各种岩石在电流激发下产生激发效应的综合结果,叫做视极化率或视频散率。

ηs=ΔU2/ΔU*100% , ρs=ΔUf1/ΔUf2*100%


2几种规则形体的激电异常

1.中间梯度装置的激电异常

中间梯度装置是我国直流激电极化法用的最多的一种类型。

(1)球形极化体的激电异常


(2)脉状极化体的激电异常

  1. 均匀场中,直立椭球体上的视极化曲线

  2. 倾斜脉状体主剖面上视极化率异常

中间梯度装置倾斜脉状体激电异常可反映ηs 和ρs 形态特点

2.联合剖面装置的激电异常

(1)极化球体上的激电异常

对联剖装置的激电剖面来讲,两条曲线所夹面积,大面积一边指示深部地质体的倾斜方向。


4
磁法勘探


1磁法的基础知识

F=m1m2/(μr2),其中m1 m2 分别为两个点磁极的磁量,r 是它们之间的距离,μ是介质的磁导率。

实用单位:1 伽马(r)=10-9特斯拉=1 纳特(nT)

2地磁场及磁异常


1.地磁场

地球周围存在着的磁场称为地磁场,它由基本磁场、外源磁场和磁异常三部分组成。

2.磁异常

消除各种短期磁场变化后,实测地磁场与基本磁场间还有差异,这个差异就称为磁异常。磁异常实际上就是地下岩、矿体或地质构造受地磁场磁化后,在其周围空间形成,并叠加在地

磁场上的次生磁场。

3. 磁法勘探所观测的磁异常

地面磁测多测定地磁场的垂直分量的相对变化值,称为垂直磁异常,以Za 或(Δz)表示,即Za=z-z0,z 和z0分别代表实测场和正常场的垂直分量值。

航空磁测和海洋磁测都死测定总磁场强度(T)的相对变化值(ΔT),称为总磁场标量异常。

3岩矿石磁性

岩矿石之所以有磁性是因为含有磁性矿物,各类岩、矿石所含磁性矿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因而存在磁性差异。

观测表明磁化强度T 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现代磁场磁化后所获得的,成为感应磁化强度(感磁),以J1 表示;另一部分是岩石形成时,受当时地磁场磁化后所获得的磁场强度,以Jr 表示。

1.岩矿石的磁化率

分为三类:反磁性: 石墨、石膏、石英、盐类矿物等

顺磁性:黑云母、辉石、角闪石、石榴石、电气石、褐铁矿

铁磁性(亚铁磁性):磁铁矿、钛磁铁矿、磁黄铁矿

岩浆岩磁性一般较高,由酸性到基性岩,随SiO2 含量逐渐降低,铁磁性矿物含量逐渐增加,岩石磁性也逐渐增强。

2.岩矿石剩余磁化强度

地磁场对岩矿石的磁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岩矿石受到温度、压力、化学反应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十分复杂的磁性。

  1. 热剩磁——磁性物质由高温到低温保留下来;

  2. 碎屑剩磁——风化过程中,再沉积成岩过程中保留下来;

  3. 化学剩磁——在温度低于居里点情况下,受到化学作用而产生;

  4. 等温剩磁——正常条件下岩石中磁性物质受到磁场短期此哈形成。

4磁性体的磁场

1. 概述

磁法勘探的最后阶段是进行磁异常解释,实践证明,磁异常的特征取决于磁体的磁性地质体中磁性均匀程度、形状、产状及埋深等。

为正确解释磁异常,需要用数学、物理方法来分析异常特征与磁体磁性及产状但呢个的对应关系,给出磁体的磁性参数、位置、形态和产状等,求它引起的磁异常,称为磁法勘探中的正演问题。

给定磁异常,求磁体的产状、形状及埋深称为磁法勘探中的反演问题。

2. 规则形体的Za 磁场特征

在地面磁测资料的解释推断中,Za 磁异常资料的应用是最广泛的。

(1) 柱体磁场分析

顺轴磁化磁场,所谓顺轴磁化,是指磁化方向与柱体轴线方向一致的情况,其侧面不出现磁极,由上顶和下底分别出现负磁极和正磁极。

A 单极的磁场

若柱体下底正磁极在地面产生的磁场很弱,可以忽略不计,则可以认为柱体是无限向下延伸的,顺轴磁化无限柱体相当于单磁极。如截面比埋深小得多,则视为上顶为点磁极,于是该柱体磁场就相当于负点磁极的磁场。

设点磁极中心在地面的投影为O,埋深为h,在北半球磁量为m 的负点极在地面沿X 轴的某点P 产生的磁异常由T=m/(μr2)给出(μ≈1),Ta=m/r2=m/(x2+h2), 式中r 为点极到P点的距离,x 是O 点为原点时P 点的横坐标,Ta 方向有P 指向点极,设Ta 与x 轴的正向顺时针夹角为θ,则对于原点右方测点(P)而言,磁异常的垂直分量Za 和水平分量Ha 之值为:



B 双极磁场

顺轴磁化有限延伸柱体相当于双极,这时柱体下底正磁极在地面产生的磁场不能忽略,整个磁体的磁场应为上顶负磁极和下底正磁极磁场的叠加。


(2) 球体磁场的分析

自然界中,囊状、巢状的磁体都可视为球体。

地处中纬度地区,由于受地磁场倾斜磁化,故球体的Za 磁场总是由正负两部分组成,负值一般出现在正值的北面,正负异常构成一个整体。


C 三度体磁场的分析

①单极线的磁场

自然界中层状或似层状的磁体,如磁性岩墙,岩脉,陡倾磁性岩层均可视为板状体,无限延伸顺层磁化薄板状体可视为单极线。

由于薄板在P 点的磁场相当于沿走向排列的无穷多柱体元在该点的磁场之和,故有



TOP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