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讯新闻

 五武舞 2015-12-31

玄乎!哪吒是宜宾人?

2015-12-31 四川档案44评
摘要徐老师为你讲述老四川的故事

“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诚为天上麒麟子,果是烟霞彩凤仙。龙种自然非俗相,妙龄端不类尘凡。身带六般神器械,飞腾变化广无边。”

这是中国民间神话里最独特的一位,他调皮可爱,他放走囚徒,他大闹龙宫,他惩恶扬善、为民除害……《封神榜》、《西游记》中留下他天真稚气的形象,后世更是有数不清的影视剧刻画他的超凡脱俗、聪明伶俐。

这个天庭仙童,几经转世,投胎为陈塘关李靖之子。四龙王水淹陈塘关,为救百姓,他剔骨还父,托梦母亲,在翠屏山建行宫;托生莲花,再次出世……几千年前这奇诡动人的故事,就发生在宜宾。

陈塘关哪吒塑像

有关哪吒的传说和故事在宜宾比比皆是,相传翠屏区南广镇是哪吒出生地,翠屏山有哪吒行宫、骑龙坳、哪吒洞,真武山有二郎洞,七星山有太乙真人(哪吒之师)金光洞遗址等,地理河川之名与哪吒文化有关联的达二十多处。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封神演义》神话故事中的哪吒出生地——陈塘关,就在宜宾市区的南广镇。南广是一个古镇,据《辞海》解译:“南广,郡、县名。广袤绵延二千余里,公元前135年——前129年,为东舆乌蛮占领。”(即僚人占领)。如今,在南广濒临南广河的悬岩峭壁上,仍然隐约可辨“陈塘关”几个大字,残存两座庙宇的基石。陈塘关下的南广河,流经筠连、高县、长宁、兴文几县,有九湾十八拐,民间称之为“九湾河”与《封神演义》中亦相符合。在这条河沿岸,发掘出了许多汉墓,古剑、古钱等古遗存,说明了沿河聚居的先民甚多。沿河而上可到云南。单说长宁县,古时称之为“长宁军”辖十州六堡寨,四十六蛮夷千户。汉族皇帝在南广这个一水通万里到江南的要塞之地,设关隘防守边戎少数民族动乱,亦在情理之中。

说得更远一点,远古洪荒时,四川原本是一片汪洋大海,水势渐退,诸岳始现。而长江连东海,九湾河入长江,哪吒在九湾河口入长江之处洗澡,动摇东海龙宫之说自然成立,而传说中的长江,古时人们也称之为“东海”。称长江为东海也并非空穴来风,有一种特殊的鱼类,古时称之为鱏,现称之为鲟,有一种特殊的生活习性,它生活在大海之中,产卵孵子却要成双成对,不辞千辛万苦从大海之中通过万里长江,逆流而上游到上游的金沙江来完成。雄性守护觅食,雌性孵化,待小鱼长大又游回大海。游回大海时由母鱼带领,雄性的鲟鱼却累死在金沙江河滩,周而复始,至今如此。

传说中的哪吒出生地

在宜宾的民间传说中,人们称这母鲟鱼是龙王的女儿,一次不小心被渔夫捕到,一天僰族青年救了她,她为了报恩,嫁给这个青年,生下了儿子就是僰族的头领。龙王得知女儿下嫁凡人,把女儿抓回龙宫,龙女在哪吒的帮助下,回到丈夫身边生子。从此,鲟鱼生子均要游到金沙江来完成。从这一则美丽的传说中,我们起码可以得到这样两个启示:第一,远古时的宜宾一带系海域。第二,居住在这一带人们对鱼类习性的观察十分仔细。不知鲟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活习性的情况下,就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发挥自己美好想象的余地。

哪吒闹海的故事,家喻户晓。只要你到宜宾随便一打听,热心的人会把你带到南广,站在南广河入长江口处,指着江边河滩上那长约五百多公尺,嶙峋多姿的石梁说,那就是哪吒打互的龙王三太子的尸体变的龙脊石。

在宜宾一江之隔的南岸,有一座绵延百里,状如北斗的山,名七星山,山上有一个洞名金光洞。相传是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清修之洞府。在江北,有一座山名观斗山,相传是李靖练兵的地方,太乙真人观星象的地方。还有一大坝名鹫州坝,鹫州坝边缘有一座濒临岷江的红岩山峰,名叫灵鹫山,俗称赤岩,山下有个洞名圆觉洞,相传是燃灯道人居住的地方,山是燃灯道人炼火功烧来变成红色的;山下坝中有一座古塔,名叫鹫州塔,传说系哪吒追赶父亲,为报李靖烧庙、毁金身之怒恨时,被燃灯道人抛出的九龙神火塔困住的燃灯塔;李靖为报燃灯道人赠塔之恩(使他成为了托塔天天),照所托之塔的模样,在困哪吒之地建了一座塔。

位于长江和南广河交汇处的“龙脊石”。

在宜宾城西,五、六公里的地方,有天池公园,池水清凉甘冽,从未干涸过,自古盛产莲藕。传说哪吒为了不连累父母,剔骨还父,割肉还母,个人承担斩杀龙王三太子之罪后,李靖又毁了他的庙宇、金身塑像,魂魄无所依不能还生,太乙真人就在天池采莲藕作为他的化身。至今,天池的还生亭已按民间传说恢复,供人游览。

在宜宾周围,以龙为名的地名相当多,均与哪吒的传说有关。比如:在翠屏山后一个小坡,名叫“望神坡”,其来历是李靖烧了哪吒庙后,严禁百姓再去烧香祈祷求哪吒,人们只好跑到山后望着山上哪吒庙焚行祷告。以后人们就把那小坡取名望神坡。“骑龙坳”系哪吒骑小龙而得名;“龙脑桥”则是哪吒斩孽龙之头所变。

柏溪的“桂圆林”是哪吒把一条恶龙的眼珠打出来,掉在那里所变,因此桂圆又称为龙眼。此外,还有龙头镇、龙池乡、蟠龙场、罗龙镇、化龙桥、回龙乡、龙华镇等等,简单算一下,带龙的地方就有好几十个。而翠屏山哪吒洞,哪吒庙、将军石、太子石、龙脊石等等都有许多优美神奇的传说。就连三江口东山上的白塔,与之相对的七星山上的黑塔,因白塔头上是黑色,黑塔头上是白色的,人们就编出了《哪吒学鸡叫,双塔换错帽》的故事来了。总之,在宜宾有关哪吒的传说,俯首可拾。

哪吒洞

1991年,继黄樟先生圆了哪吒梦后,台湾寺庙整编委员会,派了许多专家、学者来宜宾进行实行考察,其中李灿郎先生对宜宾的山山水水与《封神演义》一书中,对哪吒出生地的描述十分吻合感到惊奇、激动,拍下了许许多多与哪吒传说有关的山川风貌。更令他惊喜的是,就在翠屏山上千佛崖的石梯中,发现一块残存的石碑,碑上依稀可见:“……龙王社”几字,忙拂去灰尘用相机拍了下来,问旁边的向导:“怎么会龙王为名来集社呢?”向导回答说:“宜宾小溪小河很多,加上金沙江、岷江、长江这些大江大河,过去每年夏天,山洪暴发,就会淹没许多田地、房舍。过去但凡洪水暴涨,都会认为是龙王作怪,所以用龙王之名来集社,以便召集人们来防洪。比如水东门就有竹木邦的王爷庙。”李先生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回台湾后,把自己所拍相片、听到的 、看到的进行了一番研究,认定哪吒的神话传说是由这里散播出去的,翠屏山的哪吒洞、哪吒庙是哪吒的祖庙;而且出了厚厚几本书,配上宜宾山川相片来加以证明。

南广古镇

第二从民间习俗方面来看,哪吒的形象、穿着也有别于诸神。哪吒的穿着打扮与旧时宜宾小孩打扮一样,穿红肚兜、颈上戴银项圈、挂长命锁、或银手圈;赤腰赤脚、留撮箕头或梳两条牛角辫。

哪吒战神的形象是:三头、九眼、八臂。所以哪吒在宜宾民间艺人的口中又称之为“八臂哪吒”,这种不怒而威、面目威武、甚至狰狞的形象,现在已经难寻。但是,旧时的宜宾,但凡在船失事的江岸边,被蛇虫虎豹伤过的山路口,都立有面目狰狞、不怒而威的避邪石雕,人们称之 “吞壳”;立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相传是哪吒所降服了的山精水怪,被派到那里镇守山中的精灵、水中的孽蛟恶龙,以防它们再度危害过路行人和船只。随着人类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这一习俗渐渐淡漠了。

宜宾古称僰道,原系僰人聚居之地。但是,在明代末期,距今500多年前却突然消失了,留下许多独木棺悬在悬岩峭壁上,成了千古之谜,经来许多中外学者前来研究。他们发现,古棺中的僰人没有门牙。在民间传说中,这一习俗的来历有一则与哪吒有关。故事内容大致是:生活在大山里的僰人,被红帐子妖魔(桃花瘴)所毒,昏迷的人牙关咬得很紧,药水不能灌入口中,哪吒为了救人,敲掉了中毒者的两颗门牙,用竹管将药水灌入其口中,使中毒者得救。从此以后,生活在山里的人,就有了打掉门牙的习俗。

旧时,宜宾人与中国各地的人一样,敬天尊地怕鬼神的思想很浓厚。各族人民都有许多这方面的习俗。比如祭祀天地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要唱《祭典歌》;悼念死去的亲人,特别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传说冥音府鬼门要开,各种鬼会蜂涌而出,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说,家家户户都要烧佛纸(包好的纸钱,写上死者的姓名,生辰时间和生者的姓名),同时要“唱冥包”,让死者灵魂安宁,早日转世投生。

翠屏山上的哪吒行宫

修房造屋,从石工安基石、木工钉门、上大梁都要说四言八句,而这一习俗大多都与哪吒有关。现以农村修新房上大梁的四言八句为例:掌墨师(木工中的大师傅)上大梁,首先要用红绫条捆在大梁上,拴红绫时必须要说:

哪吒红绫软绵绵,拿在黄龙身上缠;

左缠三转生贵子,右缠三转福禄缘。

左边修的东都府,右边修的跑马园。

上买长安好马跑,下买金陵好行船。

好跑马来好行船,主家发财从今年。

过去,在屏山一带,农民除草时,先要敬土地神,唱《请土地神歌》;采茶时要唱《采茶歌》;船工们行船时,唱的《川江号子》其中也有带哪吒的内容。更为有趣的是,过去小孩晚上哭时,人们会用黄纸写上:

天皇皇,地皇皇;

我家有个吒儿郎。

过路君子念一遍,

一觉睡到大天光。

写好后拿来贴在十字路口,或往来行人多的墙上或树上,让过路行人念。认为这样小孩夜间就不会哭了。这首歌谣第二句后面的“吒儿郎”很明显是把自己的孩子比作神灵的化身,少年英雄哪吒的美好愿望。

旧时,宜宾在宗教集会、丧葬仪式中有一种相互唱和的习俗,称为“道谒子”或“佛句子”。最初,这种形式是道教或佛教用来阐述教义的短诗,内容大多是劝人向善,皈依道教或佛教的;格式上一般的七言,但在每首或每段未尾,都要毫不例外地加上一句:“无也量也寿也符!”或“佛也南无阿弥陀!”这形式一到多民族聚居的宜宾不久,就演变成了人们自娱、交际、发泄内心积郁、展现生活苦难和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等方面的,地道的一种民间歌谣形式了,内容无所不包,其中也有关于哪吒的。过去,在屏山一带,除了在薅包谷草前要祭土地,唱《请土地神歌》外,下午第二次休息前,有一个唱“道谒子”或“佛句子”的时间,例如:

阿弥陀佛我的娘

领:阿弥陀佛我的娘,我去烧行躲无常。

灵山老母玄无望,哪吒护我躲无常。

合:佛也!南无阿弥陀!

领:亲生父母齐丢下,头顶灵光转回乡。

红绫自圈搁在神龛上,太子神位动炉香。

合:佛也!南无阿弥陀!

这首佛句子是在紧邻云南和凉山一带山区搜集到的。从内容上来看,是借女儿灵魂之口,为父母唱的,其中很明显的是把哪吒当成了保护神,在自己家中的神龛上也设了哪吒的神位,还要父母把哪吒的宝贝象征物,代表混天绫的红绫、代表乾坤圈的白圈供奉到神龛上;专门为哪吒上香。由此可见,哪吒在宜宾山区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神圣。

少年英雄哪吒的塑造,就是在远古洪荒时,人们生活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出现的能代表人们意愿的结晶。而多民族杂居的宜宾,文化底蕴也是多元的,既有汉民族带来的先进农耕技术和中原文化,又有各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和对物质的崇拜,最少的恰恰是那些封建礼教的束缚。这样,就具有塑造少年英雄,无拘无束形象的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塑造出来的哪吒形象,也是中华文化中精粹的道家哲学思想的体现。

中华远古文明,历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时期,数千年的积累,已经使她的内涵变得异常深刻、丰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率先异军凸起,形成了千古称颂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宜宾这块土地上居住的僰人,曾随周武王伐商灭纣,得封僰候而建国的史实,恰恰是哪吒形象塑造的铺垫和契机。哪吒形象塑造得最成功,最活灵活现的阶段,是在投奔师叔姜尚助周伐商之前。也就是说,从他出生到闹海,死而复生这一阶段,演绎了道家哲学思想的某些成分;反过来说,哪吒的形象基础就是道家的哲学思想。

太史令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动多。”(动:行动。合:契符。无形:道之别名。瞻足:齐备。阴阳:天地。儒墨:儒家、墨家。名法:名家、法家。指:通“旨”宗旨,要点。)这段话高度概述了道家哲学的特点,为后世高道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资料:宜宾新闻网

图片摘自:宜宾日报

主笔:徐老师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