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书法(19)傅眉 法若真 法式善

 昵称18203252 2016-01-01

傅眉(1628-1684)

 山西阳曲人,傅山独子。清代画家。字寿髦,一作寿毛,又字竹岭,自号小蘖禅。自幼聪明颖慧,五岁失母,自小受到了父亲严格的教育,在词赋、书法、绘画上取得了较高成就。戴廷栻《高士傅眉行状》:“追忆其为人紫面、虬髯、长颈,精神满腹,议论风生,古今治乱、人才消长及用兵成败之际,言之凿凿,常以荀或、荀攸、马周、房乔、杜如晦之伦自比,自谓经济才干、机鉴胆识、筹划权变、上马草檄、握槊赋诗、决胜两阵之间,敏捷不让先辈,世多庸人,听其言惊而且怖也……。”七岁作小诗小赋,十二岁作《戏作莲叶兜鉴赋》,十五岁颇通经史。唐宋大家文三百篇,通读摹拟,一日成十六艺,时刻准备以科名继先志,然而十七岁遭国变,学业尽废,随父避乱,四海为家居无定处,在东山松庄期间,常常替父亲应酬字画,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字画,就是由傅眉代笔的。由于从小跟随傅山在上兰虹巢读书,所以作有《烈士祠前三首》。

   傅眉著有《我子》、《我诗》、《我赋》,傅眉所作诗歌“不摹古人,不袭时贤”,“不蹈袭前人一字,书画篆隶则清雅奇逸,颈拔刚健,画则层恋瀑布,可喜可惊;图章刻字,得墨法之意。”

   傅眉在诗文,书法上不及傅山,然而在绘画上却比傅山精巧。《杨柳月中疏》同样是表达月色,但却传达出完全不同于傅山《西村夜色》的情调。在月色朦胧中,仿佛将人带入一个虚幻境界,那上间垂柳用弯曲的线条勾勒,再以但色渲染,整个画面环绕的曲线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形式美,幽静而无一丝风吹的山中夜色,带给人无限的情思和遐想。

傅眉《别有珠庭行书轴》 绫本 183.2×46.7cm 晋祠博物馆藏

   此作出於黄山谷之行楷,如长枪大戟,刚健有力,但捺法过于直率,不如山谷书之多姿,此为傅氏家法。傅山晚年受黄山谷影响,其大作之捺常作直态,僵硬如棍,虽无生气,反成风格一著。傅眉行草多自家法,有乃父之风,此作想必也受乃父熏染,其不同处傅山多于融汇,不显山露水,而傅眉却直取其法。

傅眉《移兰诗》 立轴纸本 181×57 cm 安徽艺海拍卖有限责任公司拍卖品

钤印∶傅眉印、字寿毛
款识∶(文略)傅眉。
藏印∶长安溟庐、栖昏待旦斋主人收藏金石书画

声明:图片仅供学习参考 ,本站不能保证所有拍卖作品的真实性

傅眉《山水图册页》绢本 设色 20.6×22cm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苍秀古润,意趣盎然。水潭石丘上绘一园亭,略有装饰意味,稚拙古雅。水有波纹流动之势,似潺潺有声。中景垂柳,株干枝条茂密,郁郁森森,傅绿柳成荫之神。

傅山 傅眉《丘壑磊珂图》册页 绢本 设色 22.2×24.5cm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此页是《傅山、傅眉山水合册》共十六页中之一页。该图《丘壑磊珂图》。远处为高山峭壁,近景是雄气敦厚之悬岩山石,有丹枫、古柏相衬托,别有幽致。如帘瀑布,四面下泻鸣喘溅飞于山谷中,有惊雷崩雪之势。回廊横亘,清幽洁雅,构成可观可居之景。深山峦壁下村寺。山麓寺院内外密林排列,丰茂而荫郁,景色幽僻,布局平实而饶奇趣,用笔简洁,水墨交融,设色清爽,苍老古韵,生动自然。清代张庚《国朝画徵录》卷上称傅山“善画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胜。”此画笔致超越,颇有古拙之风趣。应是傅山、傅眉之头等精品 。

 

                                法若真(1613—1696)

古代有很多诗人学者,博通经史、寄情风骚,一生并不以书法名世,然而其艺术气质、个性才情、审美理想都能一一从其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还有不少在书法史上留下了名篇佳作,为后人所称道,如李白的《上阳台》、杜牧的《张好好诗》。清初法若真也是这样一位诗人书家。
    法若真(1613—1696),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山东胶州人,字汉儒,号黄石,亦号黄山。他虽少有诗名,学富五车,但生不逢时,33岁才中进士,66岁才举博学鸿问科,官做到安徽布政使。历来论者谈及法若真书法,皆认为此人才气横溢、不受拘束,书法“惟其意所欲为”。这固然揭示了他个性鲜明的一面.然而我们仔细研究他的书迹七律诗轴,便不能不承认法若真的书法渊源有自,功力深湛,绝非向壁虚造,信笔挥洒。
    法若真的行书出自颜鲁公,苍茫浑朴,大气磅礴,神采飞动,大处落墨,不拘细行。这篇作品看似信手拈来,不计工拙,然而细观其用笔,逆藏提衄,虚实纵敛均历历可寻,错落有致,落笔收笔,无不极意藏锋,可谓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试看第一行,14字中只有“树”字中间短竖,以及“退”字的走之点可勉强算是顺锋起笔,其它笔画均经过不同形式的藏锋处理,但又做得十分自然得体,毫无斧凿痕迹。此作用笔风格粗犷,大处落墨,提按顿挫做得不露痕迹,使人粗看觉得似乎颓颖所书,然而细观其牵丝引带之处,发现并非如此,像“车马”、 “封北”、 “船戴月”、 “深处”、 “谁攀”等字之间的牵丝引带,细如髭发,玲珑精致,足以说明作者用笔并非能粗不能细,读者感觉粗豪大气,乃是作者有意为之。鲜于枢云: “论书当论气韵神,谁与痴儿较形质。”书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这是中国书法尤其是文人书的传统,法若真的书法大处落墨,正是为了突出作品的精神气质。作者在某些细部的处理上,简洁到超乎常规的程度,如“家”字下部的四笔撇捺,被简化为两个小点,“戴”字下部的“异”字被简化为一短横。然而这些细节的省略简化,并不影响作者艺术语言的表达,通观全篇,磅礴之气流贯其间,而又自然含蓄,内蕴无穷。
    此作结体采取颜体的内敛体式,边实中虚,开张大气。如首行“闭”字,左边用弧形竖,聚力内敛,右边则以有力的横折竖钩一塌直下,至钩处则极意发宕,力惟内聚而不外泄,借势写出“才”字,全字力重千钧,张力极强。这种以颜体内敛体式写行书的路子对后世颇有启发,比如现代书家舒同就或许受过其影响。
    字距紧结,行气连贯,也是此作的一大特点,法若真书法讲究神采气势,必须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故采取这种紧结式的字间距离是比较合适的,作者的感情宣泄汹涌急迫,不如此则不足达其意。比如首行“邻家车马闲”五字一气呵成,气脉畅贯,倍觉痛快。由于字距较密,行气走向荦荦分明,牵引着观赏者的目光乃至情绪也不知不觉地随着流动。然而纵观全篇,却又有变化,而非板滞划一。其中有斜行,第二至第四行尾部向右倾斜,而最终以落款点缀,起到平衡补正的作用;有断续,如第三行至“铠甲”断开,以下重新接续;有跳跃,如“楼”和以下各字等,不一而足。
    法若真以擘窠大字见长。清李集《鹤征录》载:“若真以巨幅大书司马温公禅偈见贻,笔势飞动。”根据法若真的艺术风格和书法特点,是比较适合写大字的。可惜其巨幅书作遗迹今已不存,然而从他留下的小幅作品中,亦可窥见其风格之一斑。

大处落墨 苍茫浑朴
          ——法若真书法作品赏析

 

行书诗轴 纸本221*95厘米
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释文:苍茫树影闭柴关,影退邻家车马闲。
青闱龙翎封北阙,白云王气满西山。
寒催铠甲征兵合,天入楼船载月还。
子细桐江分铁锁,湾门深处可谁攀。
法若真

 

                              法式善(1752—1813)

       清代文学家。乌尔济氏,字开文,号时帆,察哈尔正黄旗(今察右前旗人)。乾隆进士。乾隆四十五年,法式善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清,殿试最佳者)。人院后继续学习,并参加了武英殴分校《四怍全书》的编纂工作。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教擢拔为国子监祭酒,执掌成均之法。

   法式善是我国蒙古族中唯一参加编纂《四库全书》的作者。他除负责提调翰林院所藏书籍之事外,还参加了大量的编校工作,可以说在这一艰苦的编辑工作中,卷卷都有法式善的墨迹。《清史列传》中说,他还曾校过《皇朝文颖》和《全唐文》等。法式善还撰写了不少有关历史方面的著作,有《清秘述闻》十六卷、《槐厅载笔》二十卷和《陶庐杂录》六卷、《存素堂诗集》等。

   《清秘述闻》是一部史料笔记,记始自顺治初年,终于嘉庆四年历科考试题目、考官、学政姓名、籍贯、出身等,对研究我国清代科举制度颇有参考价值。它所记载的典章制度,补充了文献资料的缺漏。《槐厅载笔》也是一部史料笔记.所记上自清初。下至嘉庆一百五十余年闻的科名故实,足备掌记,对研究我国清代的科举制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史料笔记《陶庐杂录》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记述了明清两代的典章制度及社会经济情况.二是记载了明清两代的图书耳录和文献资料。

   法式善不仅是一位学者,而且也是清代享有盛名的一位诗人。他的诗多为写景、咏物、酬赠、送别和应制之作。书法赵孟頫。工山水,笔意似罗聘。

题《江乡送别图》 资料来自中华博物网

释文:
  客里经重九,萧然备寂寥。长亭一(飄)(瓢)酒,乡思几今朝?满棹别离客,夕阳长短桥。兴阑莫惆怅,新月涌归潮。
  久客江皋,性致索然。适雨村卞君为擎葊学兄写《江乡送别图》,题者甚多,偶成一律,录尘吟政。
  弟式善羾稿

 

行书录近作十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