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葛吉夫| 注意力:是困境,也是出路

 songzhu1999 2016-01-01



葛吉夫生于1866年的亚美尼亚地区。他40岁之前的生活如谜般难以追寻其真迹,据信他游历了埃及、中亚、西藏、印度等东方智慧传承的不同源流地,并且找到了他后来教学的源头。


1912年,葛吉夫公开现身于莫斯科,开始传递他那至今而言都堪称独特的教学体系——第四道。这一称谓是为了区别于前三道:从身入手的苦行之道(第一条路);从情感和信仰入手的宗教之道(第二条路);从认知与意识入手的智慧之道(第三条路)。所谓第四道或第四条路,就是强调身体、情感、理性认知与(觉性)意识的同步发展。


葛吉夫强调对于身体、情绪、想法的“自我观察”以及开发意识,其手段涵盖各个层面,从个体练习到团体式的练习,以及日常生活的练习等等;其流传至今广为人知的技术是“葛吉夫律动(Gurdjiff Movements,也被误称为神圣舞蹈)”。他的教学模式影响了东西方近现代的许多灵性体系与心理学家,有许多老师或体系自称属于葛吉夫教学的源头,但事后证明他们没有一个能够涵盖其教学的全面性,也无法替代其特殊处。


除了传递独到而具实效的个人与团体练习以外,葛吉夫还创作了1300多页的巨著《All and Everthing》(万有一切),以及后来被导演Peter Brook拍成电影的同名自传体著作《与奇人相遇》(Meetings with Remarkable Men)等书。本文所选内容,取自他指导学生的演讲集《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另外,葛吉夫也与学生哈特曼(俄国著名作曲家)共同创作了几百首乐曲,部分是为了神圣舞蹈的伴奏,部分是为了聆赏。


关于葛吉夫与其教学,此文仅是一个素描式的侧写。留待日后若有机缘,再慢慢道来。


——偲程




葛吉夫是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大师,但是他的独特性造成了他与一般人之间的距离。葛吉夫说:“人是睡着的。”他反复强调并以恰当的暗喻来诠释道:“我们在‘醒着’的梦里四处走动,这是危机四伏的梦。”


相比之下,睡觉时的作梦相当安全,因为只待在床上,不会在物质世界做出危险的举动。然而“醒着”做梦会造成许多麻烦,我们对周遭世界缺乏清楚而正确的接触,可是却已经行动,同时也要承担行动的后果。


活在抽象的概念里

当感官接收到一个信号的刺激时,觉知指的是——直接知道“非概念化的对象”(本身)。在普通的意识状态下,我们几乎不曾对周遭实际发生的情况保持直接的接触。譬如看到玫瑰花的时候,发生了感官接触,从玫瑰花的光线到达眼睛,再转为视网膜的神经传导到达脑部,然后,其中某个部位被转化成为意识里的认识。


每个人都知道玫瑰很美,然而我们看到玫瑰的几乎同时,自动的概念化过程就接手了。我们获得的只是关于“玫瑰”的标准化的符号,这种符号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变成语言。那就仿佛是你看到玫瑰的十分之一秒以后立即失明,脑袋随即听到「玫瑰」二字。接着,储存的有关于“玫瑰”的记忆和联想(影像、触觉、嗅觉)即刻在脑海出现,接下来,你经验到的只是自己的记忆和联想,而这些记忆和联想限定了你对玫瑰的态度,也让你无法直接“接触”到玫瑰。




注意力缺乏症

葛吉夫说:“人是活在直接感知之外的抽象概念里的。”然而感官或者认知皆属于心理食物,是滋养心理的重要养份。一旦感官的滋养不足,便会患上心理性缺乏症。


我们都知道,维他命C的摄取不足会导致坏血病;身体若缺少某些要素,新陈代谢就会产生代偿作用,以疾病的症状表现出来。葛吉夫说,类似于维他命C的缺乏症,我们患上的则是“注意力”缺乏症。


因为我们对于感知本身没有付予足够的注意力,导致身体和神经系统的某些过程未能发生,而这些过程本来是可以滋养我们的,如今却变成了需要再行代偿的匮乏感。营养缺乏症的患者会有吃粉笔或泥土的举动,因为泥土中有些养分有助于治疗。虽然其养分稀薄,但总比没有好。


如果你看到一朵玫瑰花的时候,停止心思的恍惚和将之概念化的过程,回到当下,真正注意到这朵花,闻其味道,那么真正的滋养就会发生。葛吉夫推测,神经系统此时会发生精确的化学转变。另一方面,如果你见到玫瑰花却没有安处于当下,就无法被这个经验所滋养。


印象食物是葛吉夫所用的表达方式。真正给予注意力,就能创造出滋养性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之中更处在当下、更有觉知,就能够摄取丰富的滋养,这个过程不一定带来特殊的震撼经验,然而它是精细与微妙的,于内在逐渐酿化出转变,其效果之一是——你会感觉更快乐,整个人也以更健康的方式来运作。




注意力缺乏症和人际关系

我们需求别人的注意,需求丰富的感官印象,就像对维他命C的需求一样。如果得不到,便会生出各种精神病,最典型的例子是当孩子从父母身上得不到足够的注意力,他便会故意使坏。因受罚而获得注意,这总好过完全没有人注意。


我们以为借着使坏来获取注意力是孩童才有的行为,但事实上,身为成人的我们一直在做相同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争端、情势恶化、紧张,许多都是盲目的潜意识想要夺取他人注意而造成的。有人对我吼叫,总比受人冷落好得多。我们造作的许多业力牵涉、建立的人际关系,都是要向他人夺取注意力。问题在于,它们在心理层面并不纯净,携带着隐藏的动机,涉及心理病态并且衍生许多的负作用。


葛吉夫说,若未获取到印象的全然滋养,就像是只得到了掺水的食物,结果便会是贪得无厌,于是我们开始吃印象的「垃圾食品」——什么“印象食品”都吃(编注:请自行脑补手机刷屏时以及刷屏前一秒的心境)——因为觉得必须要得到它们!


如果在日常生活之中经历感官经验时,更处于当下,我们便开始滋养自己。之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会更清晰,无须拼命需求他人来填补自己对于注意力的需求。我们更为自足,不再需要他人向我们咆哮或者与我们爱得死去活来(以便挑起痛快的争执),而让我们感到受重视。


学习正念与觉知,活在此时此地,取得印象食物,都是为了造就深度的滋养。有了滋养,你能够成长并与他人建立清晰的关系,无须再反刍复杂的心理暗流与矛盾情结。而清晰的关系和深度的滋养,又是孕育爱与觉醒的基础。



没有活在当下的生命,就是没有生命的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