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年论:文宜居城市建设与健康老龄化

 陈林家园 2016-01-01


美丽城市建设是人类赖以生存、健康延年的物质基础。政府坚

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

地、田园”环保五大行动,建设宜居城市,对提高全民族的健

康水平,夯实强国基础,实现美丽中国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

一、 宜居城市建设顺应自然规律

1,顺应生命之源的规律。生命是以蛋白盾和核酸的方式生存着,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保持平衡关系。《黄帝内经》中说道:“人与天地相应”。“天”和“地”代表自然,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必然与发生与此相应的反映

环境原本是优美、幽静,舒适、洁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应。但在历经工业社会蓬勃发展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虽然感受到现代科技给城市生活带来交通便利、信息快速等方便的享受,但也难免带来:城市拥挤,交通赌赛,空气、水质、土壤污染等等弊端。而时今,政府审时度势的提出,建设宜居城市,采取相应措施,如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保护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吸滞粉尘,杀灭空气中的细菌、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等相应措施。不仅还生命之源的本来面目,也是中之华魁的继承。是提高生命质量、生存延年益寿必要保障。

2、顺应健康之本的规律。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人体中的碳、氢、氧、氮等元素能形成体内各种有机物质,其他元素也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人体的新陈代谢,是在一定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进行。

3顺应老龄化趋势的规律。据有关统计数字预计,到2050年我们国家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由现在的2100万增加到108亿,占老年人口比重从114%增加到223%,这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接近14。高龄老人大多数是失能群体,生活不能自理的发生率达到30%以上,90岁以上的老人失能率达到50%以上。由于高龄化、失能化加剧,老年人的健康越来越引人关注、老年人对宜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突出。

二、“健康老龄化”与生态环境

1,“健康老龄化”的提出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对老年人个体而言“健康老龄化”不仅指老年寿命的延长,而且着重于生命质量的提高”,即健康不单纯是身体健康,而是身体、心里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随后又提出“积极老龄化”,不仅指身心健康,而且指不断有能力有机会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的事务。此提法标志老龄化趋势已引起各界的关注与关怀,在如何使老年人潇洒度过老龄阶段有了共识。与此同时使人们已认识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绝非是个人与各个家庭的事,而是需要国家、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各种为老服务产品,国家为老年人营造宜居环境,个人积极配合潇洒老去。

2,“健康老龄化”健康是关键。无论“健康老龄化”还是“积极老龄化”关键是健康。如果老年人没有健康,也就不能参与;不仅不能发挥老年人的作用,还要国家增加保障负担。所以说,老年人健康,这对于国家、家庭和老年人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有人比喻说:健康是1,而1后面的0表示财富。如果1不存在,那么后面的0再多也没有意义。这个比喻十分形象,说明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说,健康第一。健康是国力、健康是财富、健康是幸福。健康虽然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只有老年人健康,才能实现积极健康老龄化这一宏伟梦想。

 三,环境污染威胁健康

1环境污染是各种疾病的罪魁祸首。笔者多年“环保”工作及对有关理论研究,对此略知一二仅举其一;工业厂矿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镉污染,使当地居民种植的水稻等农作物含镉量超标,居民长期食用被镉污染的粮食、蔬菜等,导致体内镉负荷逐渐增高,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镉的不断累积,可使接触者产生各种病变。急性或长期吸入含镉烟尘可引起肺部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乃至肺癌。长期、低剂量接触镉污染主要产生的肾脏病变,表现为肾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镉中毒时,肾脏对钙、磷的吸收率下降,对维生素D的代谢异常,长此以往,可导致镉接触者的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镉还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睾丸的肿瘤。

2,环境污染而造成人体中的微量元素的变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现代环境中的很多元素大大超过了正常指标。造成人体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也大大超标,而其中许多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它们在人体中有隐藏毒性,当高于某一阈值时,人体便发生变化。各种疾病随之而来。如。铅是一个潜在的危害,目前它的主要来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剂。随着铅的开采和汽油的使用,环境中的铅越来越多。铅中毒引起人体寿命缩短,情绪低沉、疲倦、贫血,甚至影响的智力。 

3,人体对污染物的富集能力令人震撼

   据统计,已有96000种化学品进入了人类环境。这些化学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科学家发现,人体对环境中某些元素具有惊人的富集效应。美国的科学家在长岛河口区做过这样的实验,大气中“滴滴涕”浓度很低,但经过食物链放大,进入人体的“滴滴涕”浓度可达大气“滴滴涕”浓度的 1000万倍以上。大气“滴滴涕”富集1.3万倍,浮游生物富集14.3万倍,小鱼富集57.2万倍,大鱼富集85.8万倍,水鸟富集1000万倍。

 四、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改善生存环境。

1“宜居城市建设”提出的背景

城市在由低到高的进程中,随着城市的拓展和经济迅速增长,逐渐出现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空间紧张、等一系列伴随而生的“城市病”。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生存状态要求也不断的发生变化,需求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人们也来越关注人居环境在自身生存中重要意义。于是“宜居城市建设”提到议程。随之在我国“老年宜居城市建设”,在十八大报告中,在全国老龄工作“十二五规划”中,在新修订的《老年权益保障法》中,均有重要位置。

2,“以人为本”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出发点。

“宜居”是一个涉及人类居住问题的概念。“宜居城市”是指对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其特征: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社会安定、文明进步:经济繁荣,生活便捷等。城市是人居住地方,是人为了生存而创造的,所以,“以人为本“是城市建设的核心。适宜人生存的生态环境必然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条件。

3,生态环境治理是政府行为。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的环境污染到今天的成度,绝非是一日之功更不是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事。但也确实是一个个企业,一个个项目,一个个地区、一个个城市、一条条河流、一片片海域、一片片天空,一寸寸净土的等等,一天天,一点点的被污染日积月累结果。事到如今这样一个庞大的“污染工程”,谁能究其根源?谁能究其谁的责任?谁能制定、监督有关的法律、法规,谁能治理、修复被污染的天空山河大地…..非政府莫属。

“宜居城市建设”是一个与人类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执政理念,是否“以人为本”的大问题。我们的党与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始终不渝的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4,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是不容忽视与怠慢的国策。

首先,国家要加大实施《环境保保护法》的力度,严防单位和个人对大气、水源、土地的污染。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

其次、采取相应措施,有计划的进行治理已污染的环境,如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保护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吸滞粉尘,杀灭空气中的细菌、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等相应措施。

最后,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严禁有毒有害的食品泛滥,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