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鸡汤有需求,是因为情怀有亏,憧憬的从未到来。 文/胡涵 这是2016年的第一天。秀场消失,红包落地,一年里唯有此时,南北、中外、城乡、新旧才共同唱一曲和谐的新年赞歌。 今天,新媒体不再唱衰旧媒体,旧媒体不再鄙夷自媒体,在一年的开头,大家不免都要谈谈情怀。不跟在排比句、崩大词、小温暖后面张口抒情,你都不好意思自称媒体人。 今早,果然我被新年献词刷了屏,一年一度的高考满分抒情议论文大赛就此开始。过去无不荆棘、光荣、坚守,未来绝对美好、自由、充满希望。用第二人称来拉近距离,再用时代、河流、巨变点缀,人人都是抒情圣手。 鸡汤是一年的开头,鸡汤是一年的结尾。昨日总结,今日展望,岁末年初是一年抒情的最高点。 从90年代末那篇著名的新年献词开始,我们就学会了在凛冬里伸长脖子抒情,把时代、民族以第二人称串在一起,似乎就完成了江湖庙堂的新年大串联。 这原本无可厚非。在公式语言和诗意抒情里,显然后者更好,正如蛋永远比墙正确一样。新年献词意外成为一种媒体营销事件,源于那个转型刚刚开始的沉闷时代,而它成为惯常的抒情,则得益于我们始终摸着石头的凄凉。于是,用包装过的精心修饰的温婉埋藏家国梦想,是一种通力合作的传播默契。 悲叹一旦流转出去,立刻就被消费主义收编。今天忙着发表献词的各大企业,也照着同一个文本路数走。 既往不可再现,未来的厚望始终没有变现。90年代的献词每年都要被温习,而新的,原谅我看不出新花样。 这让我有挫败感。因为每一年开头,我都在形容词里心花怒放,每一年的结尾,抱歉,我至今未曾看见过有结尾的迹象。今早,我一口气读下了不少新年献词,腻得有些慌张:文本背后,说明旧时代的病灶在盘桓。 献词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总得在旧的大词里开始新的展望,才能算是人文关怀,这是一种病,不论社会、媒体还是个人。而我们对鸡汤有需求,是因为情怀有亏,憧憬的从未到来。 我们的大众传媒时代以情怀开场,如今又要继续以情怀迎来下一个世代。这样的鸡汤和祝福让我无比悲怆:除了新年时彼此取暖的献词,我们好像一无所获。 失望了吗?但愿时间能证明,年初我们灌下的鸡汤并非白费,它以隐秘的形式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藕断丝连的反应。 各位新年快乐。 |
|